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代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对当前道德建设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江涛

  [摘 要]现代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内容丰富,集传统伦理道德的阐扬、现代伦理道德的反省以及新伦理道德的重建于一身,成为现代伦理道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21世纪的眼光总结和探求现代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文章尝试提炼现代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寻求对现代道德建设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现代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当前道德建设
  
  对于“现代新儒学”的界定,目前学界还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我们不妨借鉴现代新儒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大陆学者方克立先生对其概念的界定。“所谓现代新儒学,是指‘五四’以来,在强烈的民族文化危机意识的刺激下,一部分以承续中国文化慧命自任的知识分子,力图恢复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重建宋明理学的‘伦理精神象征’,吸纳、融合、会通西学,建构起一种‘继往开来’,‘中体西用’式的思想体系,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现实出路。它主要是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同时也包含着社会政治内容。”[1]我们认为,现代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以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道德“返本开新”的挖掘及新道德思想的提出夯实其内容,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颇具启示。
  一、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
  现代新儒学提出要唤醒人们的文化意识和价值意识,就必须返归孔孟所开出的仁学,重建道德理想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代新儒家学者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了尝试。
  (一)道德形上学的建构。现代新儒学重建的“道德形上学强调真与善、存在与价值、个人与宇宙相贯通的生命创造中的统一,认为人通过自己的道德实践不仅充实着自己的精神世界,挺立着自身的道德自我,确立着自己的人格尊严,实现着自身的人生价值,而且也实现着自身有限性的超越,进而与天地合德,参赞天地之化育,将自然宇宙点化为道德宇宙。”[2]这种天人合德的价值观念是儒学德性主义的必然提升,也是儒家道德的理论根基。“这是一种意义的追求、形上的探索、超越层面的体验、终极层面的反思,其用意则在于在形上的层面(终极关怀和宗教的层面)重建人的意义世界和精神家园。”[3]
  (二)安身立命的道德追求。面对科技理性的膨胀、人文价值的失落、意义的迷失、道德的危机、人际关系的疏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对立,现代新儒家所表现的除了对民族文化之存亡绝续的忧患,还有对人本身、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及安身立命问题的苦苦思索。现代新儒学对现代人安身问题的探讨是通过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重新确定并将其重点放在社会群体中来思考的。现代新儒学认为,人只有把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统一起来,将有限的个体自我融入到社会群体,尽自己所能为他人、社会多做贡献,个人的生命才会真正充实并焕发出人性和道德的光辉。现代新儒学还认为仁者爱人的思想是儒学伦理主体得以在社会群体中安身的根本原因。儒学主张用仁的方法对待一切人,建立起普遍的爱的关系,由孝悌、亲亲进到泛爱众,主张通过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方式进到成就和谐的社会关系,建立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群体,这正是伦理主体所欲寻找的安身之处,也正是现代人孜孜以求的理想。
  (三)由“内圣”开出“新外王”。传统儒学思想把伦理道德的实践视为所谓“内圣”,经济、政治等其他方面的功业视为“外王”。“内圣”的目标是道德人格的挺立、成圣成贤。“外王”则是“内圣”的直接延伸。现代新儒学根据现代社会新的形势,提出开科学、民主“新外王”的创新,不过还是主张由“内圣”驾驭“新外王”,把二者看成实质与表现、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二、道德“返本开新”的挖掘
  现代新儒学强调儒学道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是中华文化生命的根源和人伦教化的依据。不管社会如何富庶,人类如何进步,总还是需要仁爱、公正、礼让、明智、诚信这些最为基本的道德原则或道德规范。
  在肯定儒学伦理文化的基本价值和现代意义的同时,现代新儒学亦正视儒学伦理文化的缺失,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偏弊做了有针对性的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就是伦理开新。如唐君毅在《中国未来之文化创造》一文中就指出“中国从前之五伦中,家庭之伦占其三,有太重家庭之失。吾人今必须扩大吾人之伦理关系,而充量表现人类道德生活之文理。”“对社团、对国家之忠诚,绝不可视同于对社团领导人,与国家中之‘政府’及‘国家组织形式’之忠诚。”[4]这已表明在儒家“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道德认识中输入革故鼎新、趋时更新的思维方式,使之发生很大的转化。现代新儒学学者认为欲求儒学思想的新开展,关键在于是否能吸收、陶熔西方文化的精华与长处。贺麟认为,西洋文化的输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儒家思想开展的新契机,它不仅对儒家文化无害而且有益。由唐君毅先生起草,经讨论与修改,由张君劢、牟宗三、徐复观等几位先生签署,在1958年元旦发表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中,他们就强调要吸纳西方的科学与民主。
  三、新道德思想的提出
  现代新儒学学者主张对知识与理性、科学与道德辩证看待,协调统一。成中英认为中国文化本质上“是对宇宙价值、人生价值、人类价值、社会价值深沉的肯定与体验”[5]。西方文化则依据“知识以理性为工具及基础”“从理性的发现推演到知识宇宙的建立”[6],它没有解决人的生活、理想和意义等价值问题。就两者的关系而言,成中英认为“人的行为以价值为主导,人生意义的来源是价值,价值构成个人与社会的生活目标。但另一方面,价值问题却需要知识来解决,价值行为也需要知识来引导与润饰。”[7]由此成中英主张把知识宇宙与价值宇宙统一起来。对现代信息社会来讲,既需要科学与工业化,也需要价值和伦理化。
  现代新儒学学者将道德人格达成和完善的过程概括为三个方面:“信念”、“不懈的努力”和“整体的探讨”。所谓“信念”,即首先要求人建立把学习做人当作毕生事业的信念。所谓“不懈的努力”是说道德方面的修养应看成是在无限的时间范围不断完善的课题。人的实现应是一个连续过程,所以作为道德和精神的人的自我发展,是一个无限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它要求人进行不懈的努力、永无休止的探索。另一新儒学学者梁漱溟认为实践生活是体验生命的一部分,提倡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领悟。他办的乡村学校,师生一同学习,一同劳动,共同为改造自我、改造社会而共勉互励。这种重视实践体验的思想也反映在他们对道德修养方法的探索,现代新儒学学者认为儒学道德文化是一种把生活与宇宙贯通起来的价值理念。
  四、当前道德建设的启示
  我们以21世纪的眼光总结和探寻现代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不仅有助于现代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更有助于社会主义当前道德的建设。 “企图离开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去建构新的道德体系,就等于用自己的手揪住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土地那样不明智。”[8]现代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内含丰富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道德底蕴,涉及到现代伦理道德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不乏有建设性的真知灼见,可给当前道德建设提供不少有益的启示,我们归纳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协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凸显人文精神。现代新儒学强调知识与价值统一,科学与道德统一,力图把现代社会所高扬的知识工具理性和传统儒家所推崇的人文精神相结合,寻找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伦理道德的契合点,试图用传统伦理道德的精华来滋润和浇灌现代社会,极力避免用牺牲道德精神或人性本体的高昂代价去换取物质文明的悲剧。这些思想对于21世纪的现代道德建设有极其重大的启发意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中弥足珍贵的两个部分,两者融合,以人文精神统御科学精神,有助于消除现代科技日益强化的物化特征和异化倾向,并可以使人性更加完善而不至于缺失,实现人的健康和全面的发展。正如现代新儒家第二代代表人物之一的唐君毅认为“自有人类以来,人即是透过人文去看世界,从科学哲学去看世界的条理与秩序,从文学艺术去看世界之美,从道德去看世界之善,从宗教去看世界之无限的神圣庄严。”[9]然而,当下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道德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由此而产生了诸如生态、伦理、异化等众多问题,严峻的现实迫切要求在社会生活中重新达成科学与道德的协调一致,为人类文明的健康和谐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二)挖掘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达成“世界伦理”共识。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的联系日益紧密,许多世界性问题诸如经济摩擦、政治争端、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以及高新技术所带来的克隆人、跨国网络犯罪等问题愈发突出。“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深切感到有必要表达一种组建‘全球村’的普遍愿望,应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体验到的四分五裂的世界和理想中的全人类社会之间建立一种可能的联系。”[10]越来越多的共同伦理道德问题使不同民族、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联系在一起,合作与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题。人们普遍意识到,要解决全球问题,不仅需要建立一套严密的、有效的法律体系,还需要建立一套全球公认的、世界人民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体系,即“世界伦理”。所谓“世界伦理”,指的是“有约束力的价值,不可取消的标准,以及个人态度的基础共识”“一种最低限度的共同的价值标准和态度。”[11]如果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当前社会可以共同接受的最低限度伦理观念上的“共识”,这个伦理观念上的“最低限度的共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来说是和它的‘仁学’相联系的;对西方基督教来说则是和它的‘博爱’相联系的;对印度佛教来说则是和它的‘慈悲’相联系的。这三种不同文化传统的伦理观念虽然不同,但并不是互相排斥的,甚至在‘爱人’(仁)、‘博爱’和‘慈悲’中存在着某种深刻的互相‘认同’的方面,这就是都以不同方式表达人的‘爱心’。”[12]大力发扬人类共同价值观和道德观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一个焦点。
  (三)确立人的道德主体性,倡导道德体验。现代新儒学的主体性伦理观和仁学伦(下转第80页)(上接第75页)理思想,强调主体精神自律自为和做自己情感欲望的主人,挺立道德自我,保持吾心固有性智,追求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重视挺立道德主体,置重个体内在的道德修养,肯定人自身精神完善或道德修养必然经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再到自由的进程,个体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走向人生高境界,这是对人的价值自觉的肯定和理性思维的弘扬,也突显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和创造性。当前道德建设的理论及实践已经证明,道德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建构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显然,道德建设的目的关键是形成道德思维、道德推理、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确立人的道德主体性就是确认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理智选择的结果,道德的发生、发展与个体智慧发展是平行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人们逐渐认识到,道德是人们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积极手段。弘扬人的主体性,增强人的主体性品质与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五、结语
  现代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是一个内容丰富、收缩性极强而又恢宏的思想体系。在当下商业化的浪潮汹涌、功利主义泛滥、工具理性膨胀、主体意义失落,人为物役、道德缺失,道德建设偏失的种种境况下,人们由衷的呼唤人文主义的关怀,重新关注儒学伦理的精神要旨。现代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在这一方面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诸多启迪。。
  在经纬万端的未来社会中,现代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当然不应成为人们唯一的道德观念,其他各种学说的优良成分,西方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学理,以及其他许多与伦理思想可以相辅相成的各种学科,都可以加以简择淬取,而共同成为未来国人足以适应新世纪的新道德新伦理。只是,个人依然认为,现代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所蕴涵的精华成分,仍将是我们21世纪的伦理道德思想中的主导力量。
  
  参考文献:
  [1]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封页.
  [2]王泽应.现代新儒家伦理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77.
  [3]郑家栋 编.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编序)[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43.
  [4]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61,363.
  [5][6][7]李翔海 编.知识与价值――成中英新儒学论著辑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6:310, 300-301, 312.
  [8]王殿卿.儒学与当代道德建设[A].儒学现代性探索[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267.
  [9]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1-22.
  [10][美]杜维明.家庭、国家与世界:全球伦理的现代儒学探索[A].曾振宇 主编.二十世纪儒学研究大系――儒家伦理思想研究[C].北京:中华书局,2002:500.
  [11][德]孔汉思、库舍尔 编.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M].何光沪 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2,171.
  [12]汤一介.寻求全球伦理的构想[A].曾振宇 主编.二十世纪儒学研究大系――儒家伦理思想研究[C].北京:中华书局,2002:514-515.
  作者简介:江涛(1977-),男,湖北赤壁人,安顺学院政史与法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22682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