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阅读方式的人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 达 刘 贤
徐静蕾,博客
她让人们知道,在你通常阅读的诗歌散文小说之外,还有一种说不上是什么体裁的文字。
技术改变生活,也改变着阅读。从竹简到纸张,从活字印刷到激光照排,每一个技术进步都改变着书写,也改变着对这些书写的阅读。互联网时代给人的惊喜一个接着一个,而博客的出现则让每一个阅读者也变成了书写者。未必文采飞扬,但至少真实可感。号称全球第一中文博客的“老徐的博客”则让人们在娱乐新闻、八卦消息之外,更加真实地了解一个名人的生活点滴。互联网这个虚拟的空间有着最为真实的人性展现,窥私欲,自我展示,畅所欲言或者口无遮拦,博客提供了最为合适的空间。
另外一方面,在现有新闻、出版体制不能有大的改变的现状下,博客也提供了一个不错的突破口。诸多“民间记者”将不适宜在传统媒体上最先体现的新闻如“最牛钉子户”等在博客上发布出来,第一时间满足了民众的知情权,博客功不可没。虽然各博客服务提供商在现实的压力下,不断用技术手段来阻拦一些敏感内容,但至少我们看到了技术进步之下人们努力的可能。
张立宪,《读库》杂志书
他抓住了杂志和图书两大部分读者之外的那些人。
江湖人称老六的张立宪,在《读库》之前早就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策划编著的《大话西游宝典》,真正开启了我国影视书籍的市场大门。传媒从业经历丰富的张立宪在2006年又将杂志书(mook)这一形态引入中国。每两个月一本,但用书号出版,所刊载内容也像书籍一样,比杂志内容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没有签名售书,没有大规模宣传,只靠读者们口口相传,《读库》现在已经占据了杂志书市场的头把交椅。与《读库》一起,广西师大出版社的《温故》系列,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系列等,成为了读者们的另一种期待。杂志太肤浅,相关书籍又太慢,幸好我们有杂志书。《读库》上面的稿子,一般杂志不会发,独立成书又显单薄,但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又不可或缺。张立宪和他的《读库》正是抓住这一点,打开了市场,也改变了人们的某种阅读方式。人文气息浓郁,简洁大气的装帧,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张立宪也在用他的《读库》传递一种态度,一种品味,在现在这个环境里面,尤为不易。
韩寒,青春文学
他改变了人们对一种文学样式的解读方式。
从周瑜到王勃,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少年天才。而韩寒则是幸运的,传播方式的丰富让他的声名不再局限于他赖以成名的领域。也许很多人并没有读过《三重门》,但这并不妨碍对这个叛逆少年的了解。描写青春的文字也存在于每个时代,但也是只有在韩寒这里,青春文学才成了市场上的主流。每个人都会成长,但却只有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这一代人的成长,才受到社会如此强烈甚至有些过分的关注。以韩寒为代表的一代人借助时代的便利表达了出来,使得人们得以从全面的角度去对这一代人评头论足。青春文学作为一个时代的文本,改变了人们看待文学的眼光。
从韩寒开始,人们阅读一个作家,不再是从文学杂志到短篇小说集再到长篇小说,人们喜欢一个作者,也不再是追捧其作品,韩寒需要感谢这个时代。而青春文学的读者们,则更要感谢这个时代。只是不知道,这种没有文学评论,只面向市场的写作,会对文学,对读者产生怎样的影响。
易中天,学术通俗化
他用你能接受的方式讲出了原本高深但又“你应该知道而不知道”的内容。
从易中天开始,学术见解走出了书斋,与大众传播载体电视相结合,彻底击溃了象牙塔在民众中间的最后一点幻想。急需补充传统文化知识的读者看完电视还不够,还要再对随之衍生的纸质出版物捧读不已。他的书没有严谨的体系,讲述方式轻松,又比余秋雨早年的文化散文有内容,比严肃的学术著作流畅好读,阅读快感与获取知识的快感并重,在知识分子日渐边缘化的今天,易中天用迎合大众的方式收复了一点失地。争议从他一出现就伴随着他,从话语方式到所讲内容甚至衣着发型都被人们议论。他将学者的影响力变成了明星式的娱乐化人气,一些人阅读他,有着追星般的痴迷。无论怎样,无论他用什么方式,至少普通大众开始在他的影响下知道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区别。虽然很多严肃的知识分子对易中天这种方式颇有微词,但不可否认的是,易中天号准了这个时代的脉搏:轻巧、快捷、速食,不需要很深的思考,他所做的也仅限于用大众能接受的方式讲出“你应该知道而不知道”的内容,其他的,还真不好说有什么特别贡献。
蔡智恒,网络小说
他让人们发现了纸质出版物之外的另一种阅读载体,并开启了一个网络写作的时代。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让蔡智恒这个名字有点落寞了,虽然他的新作《暖暖》等也一直以纸质出版物的形式与广大读者见面。但作为网络写作的发端,《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让人们知道,小说不一定非要写在纸上;更让广大文学爱好者发现了新的途径:文学杂志或出版社不再是唯一的出人头地的办法,急速增长的网民才是最具潜力的读者群。现如今电脑、手机、MP3甚至数码相机都可以阅读电子书,纸质书倒显得有点阳春白雪。更多的人看到新书出来,第一反应是到网络上搜索电子版;稍有点现代意识的作者总是将新作先发到网上。虽然“网络小说”到底是描述与网络相关故事还是通过网络发表,概念一直在争论,但众多写手与读者才不管这些,去看看国内最大的网络写作发布网站“起点中文网”的日浏览量和日发布量,你就明白,蔡智恒当初的随性之作,带给人们的是怎样天翻地覆的变革。
千夫长,手机小说
他是丰富“拇指文化”的先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千夫长,2004年推出国内第一部手机短信小说《城外》,这部总共4200字的小说被分割成60条短信“出版发行”,国内移动和联通手机用户都可以用每条3角钱的价格,在一个月的时间内通过手机短信阅读这部小说。
千夫长说,《城外》是专门为手机短信形式定制的,而内容则是按长篇连载小说的情节向下发展的,这是文本的创新。“这篇4000多字的短信小说花了我3个多月,很辛苦。我相信它的每个字都是文字,抛去废话,一字千金。让人记住、保留、转发、传播,当然也希望有一些句子被传诵,成为经典。”
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负责人认为,手机这个通讯工具方兴未艾,手机小说前途不可估量。它是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文学样式。眼下中国已有6亿多人在用手机,这种手机小说新载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用多久,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将风靡我们的时代,抱着手机看小说、读“报纸”,将是国人生活中的新时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2895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