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课堂,改变初中物理课堂设计方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抽象思维日益占有主要地位,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着重要作用,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等缺点。
正是因为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等缺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才会出现一讲就懂,一做就错的问题。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理“前概念”影响物理学习的根本原因。
经过十几年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要根据初中生的特点设计初中物理课堂,这样才能构建高效课堂。
一、联系学生的知识层次,循序渐进
例如:在学习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时,学案中设计如下问题:
1、晒衣服时,你是愿意放在阳关下,还是树荫下?为什么?
2、晒衣服时,你是把它放在盆里,还是放在衣架上?为什么?
3、有风的季节,衣服也容易干,为什么?
这样设计,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学习起点低,很容易思考。课堂上进一步学习得知湿衣服干了就是水的蒸發,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课后在设计联系实际的问题:冰箱内物体如何实现保鲜的?洗完头后如何让头发尽快干?……循序渐进设计课堂、循序渐进学习,学生就能深刻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
二、改变知识性应答为调查研究
学生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能产生一种成就感,还能激发积极思考,促进高效物理学习。
“热水瓶是如何防止热传递的?”这是教师设问的一般方式,学生也能作出正确回答。我尝试改成这样的调查研究:“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后为什么不保温;新买的热水瓶不保温可能是什么原因?”。学生通过查资料,课堂让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这样材料的导热性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对于材料的其它物理属性也可以采取类似的研究方法,这样就可以克服学生今天记忆物质的物理属性明天忘的现象了。
其它如“如何减弱噪声”、“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都可以进行调查研究。只要能联系到生活实际的尽量让学生学以致用,促进高效课堂。
三、引起争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前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时,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得出了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表面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不过在书本的基础上我特意设计了一个实际的问题:自行车轮胎气体充足时骑起来很轻松,而没气时骑起来很费力。什么原因呢?是不是“没气时与地面接触面大,气体充足时接触面小;说明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有关,同学们说是不是?”。
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想法也非常肯定老师的结论。请学生对照书本上的结论,看看影响滑动摩擦力是不是有三个因素,学生比较后可以发现课本上只有两个。我微微一笑,假装不知道,请同学查找资料,用实验老师方法来研究是不是老师说错了!等学生用分组实验证明了老师的错误后,再鼓励学生课后查找有关资料解释自行车的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正确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
其它如“物体运动是不是都需要力的作用?”以及“是不是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等问题,引导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辩论,收到的效果比较理想。
四、让学生在易错处出错,建立正确物理规律
在物理教学过程当中,由于物理知识的特殊性,许多现象与我们日常经验相违背,因而学生不容易理解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创设情景,先把错误地方找出来,这样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如在学习大气压时,家用的挂钩,通常说法都是吸上去的,我在课前设计这样的问题:家用的吸盘挂钩式依靠什么力挂在墙上的?这个力施力物体?学生很容易给出答案是吸上去的,“吸力”是墙给的。课堂上交流展示时进一步请学生思考墙能把橡皮吸在墙上吗?经过学生辨析,分析原因得出大气压力的原因。
其它如“物体吸热温度就升高”、“串联电路中亮的灯泡通过的电流大,额定功率大”……在学生易错处出错,通过讨论分析才能化解学生前概念中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物理规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我们的课堂设计必须让学生发现疑问,不能一讲了之。
皮亚杰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课堂设计的好了,学生学习兴趣就有了,那么学习的主动性就提高了,就能化被动为主动;教师也等于把课堂延伸到课外的探究。
总之,课堂设计要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并注意在问题中点拨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这样学生就会从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模式中进入新的主动学习的高效课堂模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6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