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和“扬州八怪”色彩差异的根源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金敏 孔维燕
“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出现的一个新的艺术画派,它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在法国《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等无名艺术家展览会》的第一次联展上以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而得名。这是一个突出表现室外风景中的光、色变化的画派,其代表画家有:莫奈、雷诺阿、毕萨罗、马奈、德加等。“扬州八怪”是17世纪活跃在我国扬州地区,以卖画为生的一批文人画,“扬州八怪”其实并不专指八个人,而是指代表扬州画坛新风的一批文人画家,以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觯、郑板桥、李方膺、罗聘八人为典型代表。
“印象派”和“扬州八怪”是在绘画中将彩色与墨色发展到极致的两画派,这在美术史上是非常典型的。两画派之间存在着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画派的名称来历相仿、画派的创新精神相似、画家的生活境遇相近等等备受关注。尽管他们之间有诸多相似点,但他们的艺术表现却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本文就着重对这两画派不同的色彩追求的原因作如下探究。
“印象派”和“扬州画派”背后的传统色彩观念,对两画派的色彩艺术追求起着决定作用。西方人一直以来都是注重科学探索的思想观念,是主智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在艺术色彩的表现上主要体现在科学与哲学的差异上。
在西方,色彩学理论的开拓者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的思想特点是“求知”和“斗智”具有积极地探索精神,在研究色彩方面他曾论述了光与色的关系及染色、着色等技术。科学揭开色光奥秘的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他穿过三棱镜发现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混合而成。此外在19世纪初期西方出现了一系列科学的色彩学理论,如叔本华、龙格、歌德等都对色彩有一定研究,并发表了有关色彩的论著。在这些理论基础上色彩学逐步建立起来,从此西方绘画色彩就沿着科学真实的道路逐步走向成熟。“印象派”绘画在这样的色彩观念中成长起来必然使得他们一直以科学真实的角度,追逐光与色的表现。
就中国人的色彩观而言,中国人极其重视色彩的观念性、伦理象征性和哲学价值,不仅上升到宇宙秩序的高度,也深入古老的人生哲学。老子的思想构成中国后世道家哲学的基础,《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一理论用于色彩上,当然是大色无色。中国文人用墨的技艺非常之高,自古就有“墨分五彩”之说,即清、淡、重、浓、焦,墨的层次又正好表现了光在物体上的明暗作用,然而墨的层次效果不能按西方科学的光来理解,而要按中国的宇宙之气来欣赏,光是表面的形态,气才是万物的根本,作画要讲究“气韵生动”。“扬州八怪”在这样深厚的传统哲学观中必然导致他们对色彩的追求达“观万色立一象,观一色立万象”的境界,笔墨纵横驰骋、直抒胸臆,在单纯、清雅的审美意趣中排斥色彩作用,使中国画在对墨色的运用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绝妙境界。
一个画派的产生必然有它独特的社会艺术背景促成它的发展方向。“印象派”之前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绘画的写实手法已达到难以超越的地步,再加上色彩理论的突出成果,促成了“印象派”的色、光追求,使他们排斥黑色。而中国绘画自从元朝取消画院,使得文人画越来越盛行,加上“崇南斥北”的思想影响,以至于后来的“扬州八怪”绘画以墨色独占鳌头,这和“印象派”的彩色正好形成鲜明对比。
“印象派”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19世纪法国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自文艺复兴以来,正统古典的学院派绘画一直占显赫地位,到19世纪中叶大卫、安格尔、库尔贝等人绘画风格严谨、典雅、庄严,油画写实手法发展到难以超越的高峰。19世纪物理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色彩理论,这为“印象派”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他们在绘画中表达的是眼见的真实,是对真实物象色彩、光感的印象追求。“印象派”为西方的绘画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扬州八怪”的艺术背景却是另一番情景。首先,在两宋画院盛极一时后,元朝废弃画院推崇文人,将绘画视为文人的专职,这无形中促进了文人画的极大发展。到明代后期董其昌提出“南北宗”之说,“崇南斥北”的态度对文人水墨画的审美情趣大大宣扬,画作都极少设色,“逸品”成为品评艺术的最高标准,几乎成为之后三百年来画论的主要内容。这和“印象派”的发展背景形成鲜明对比。
“印象派”和“扬州八怪”的绘画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异,这正体现了他们对色彩的不同追求。印象派的重要绘画方式是“把画架搬到户外”。它不是简单的绘画场所位移,而是绘画方式变革,改变了西方传统的室内绘画方式。而“扬州八怪”的绘画方式仍是中国画传统的绘画方式,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们这种绘画方式的差异正体现了他们对色彩的不同把握方向。
“印象派”画家们为了追求光的效果,他们改变在室内作画的画法,他们将户外写生视为唯一准确地表现光与色的方法,从而把画架直接置于户外,从事阳光之下的室外写生。印象派画家将光和色彩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在作画之中强调客观再现个人瞬间印象,宁可让作品带有一种速写性也尽量做到在户外一气呵成。“印象派”的这种户外绘画方式就是要求画家尽可能地直接接触所画题材,使视觉的第一感受最大限度的呈现在画面上,这种阳光下的绘画方式在整个美术史上是“印象派”所独有的。
“扬州八怪”的绘画方式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八个字概括了从客观现象到艺术意象再到艺术形象的全过程。这就是说,艺术必须来自现实美,必须以现实美为源泉,这种现实美在成为艺术美之前,必须先经过画家主观情思的熔铸与再造,是客观现实的形象和精神与画家主观的情思有机的统一,作品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必然带有画家主观意象的烙印。“扬州八怪”是借自然中的形象,用墨色变化叙写心中的情感,表现一种意境的追求,所以观“扬州八怪”作品既能看到自然生动的形象,又能体会到“扬州八怪”倾注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这才是“扬州八怪”们真正追求的艺术境界。
“印象派”的用色特点是追求真实客观的物象色彩;“扬州八怪”的绘画是用墨的变化来表现画家主观感受。“印象派”色彩重再现、重理性;“扬州八怪”色彩重表现、重情感。究其原因,是由于两种绘画体系所承袭的哲学思想、文化渊源、及审美趣味大相径庭。通过中西方典型的两画派绘画色彩的根源比较,让我们更真实的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所具有的不同的表现手法及表现风格,共同构成了多元共存的艺术空间。
【参考文献】
[1}聂瑞晨.中国绘画赏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2]中华传统文化大观[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3]王文娟.中西绘画色彩观及其抽象性问题[J].人文新志,2006,(6).
[4]李春.外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刘金敏、孔维燕,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147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