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无名的裘德》中死亡的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澜

  摘要:《无名的裘德》是哈代最具争议的小说之一,描写了裘德悲苦的求学之路和爱情生活,并以裘德之死结束。本文通过比较哈代与其他哲学家的悲剧理念,探讨了裘德死亡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哈代 死亡 悲剧 自由意志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小说家及诗人托马斯・哈代继《德伯家的苔丝》后又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孤儿裘德的求学受挫,最终未能担任神职,郁闷而死为主线索;以裘德和其表亲淑的爱情悲剧为副线,揭露和抨击了十九世纪英国存在的种种不平等社会制度。哈代自称这部小说要写出“灵与肉的生死搏斗”。客观上它揭露了在当时制度下,穷人子弟虽有才华,却上进无门;普通妇女向往自由,却处处受挫。它对教会的欺罔专横,世俗的虚伪冷酷,也作了尖刻的嘲讽抨击。
  处于维多利亚时代和现代工业社会转折口,哈代理性地审视工业对社会造成的各方面影响,在他的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个人悲剧理念。哈代似乎相信无形中命运之手操纵人间,男女不过是天神的玩物。与此同时,个体又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包括承受错误带来的后果。尽管从《还乡》开始,故事大多以悲剧结尾,冥冥中命运诸神总是把握个人命运;主人公通过自身的努力赋予了整个过程积极的意义,肉体死去但精神永存。这一理念始于《还乡》,在《卡斯特桥市长》及《苔丝》中逐步成熟丰满,《无名的裘德》则达到了顶峰。
  这部小说以裘德之死结束,似乎继承了哈代自《还乡》以来的悲剧主题并把之升华。在这部作品中,哈代第一次把儿童写入了主要角色。书中裘德与前妻所生之子是个过于早熟,生性忧郁的孩子。这个十几岁但长着大人般报警沧桑面孔的少年,缺乏儿童的天真反而怀疑自己是多余的;尤其当裘德和淑生活困难,举步为艰的情况下,他愈发觉得孩子的生存对社会是多余的负担,继而竟吊死裘德与淑的孩子,之后自杀。受此重创,淑终于放弃斗争,一蹶不振;裘德失去执爱,郁郁而终。
  然而,这部作品看似阴霾主题下隐藏着积极性:裘德屡屡受挫但未真正放弃希望,其最后放弃生命实际上是对周围冷漠环境的蔑视,是对其独立人格的强调。而女主人公淑作为一名积极反抗社会桎梏,不甘充当婚姻的牺牲品的新女性,尽管她最后受到巨大打击而一蹶不振,其追求自由的勇气着实可嘉。至于小裘德,哈代借书中医生之口称他的死亡代表了即将到来的“全世界的厌世情绪”;他的郁郁寡欢和过分早熟来源于抽象概念对原始快乐的压迫,他的死是对理性主义的有力否定。
  柏拉图《斐多篇》载苏格拉底语:“哲学是死亡的实习。”在苏格拉底看来,生不过是从死分离出的短暂间隙,因为生的唯一来源是死亡;只有通过肉体的死亡,灵魂才能获得自由。作为理论基础,苏格拉底相信灵魂具备脱离肉体永生的能力,“不会死去也不能被毁灭”。尼采认为死亡恐惧的克服为希腊悲剧的起因。海明威小说《午后之死》判定一切故事将到相当长度,必以死亡作结。
  一个人必须以尊严经受痛苦,通过痛苦获得生存的智慧,个人面对多变的人类命运,似乎没有什么能力去改变,挣脱不了注定的一切,但个人依然与命运周旋抗争,力图主宰命运,虽然最终不得不屈从命运,但他们的行动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动机,有着强韧的自由意志。古典悲剧人物的灭亡多是一种对命运,以及对掌管命运的神灵的屈服,表达了当时人们对未知力量的敬畏和恐惧。到了哈代的时代,伴随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出版,各种新哲学思想应运而生,其中对哈代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叔本华。叔本华认为,由于意志在不同的事物身上显示程度各有不同,意志越完善,痛苦便越显著,意志越薄弱,痛苦便越微小。因此,人的痛苦则达到了顶峰。即便是在人当中,痛苦的感觉也很不相同,那些智力高超,知识渊博,意志坚强的天才人物是最痛苦的。
  哈代似乎将叔本华的这种思想运用到了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安排中。他笔下的人物有的麻木不仁,浑浑噩噩,对周遭事物漠不关心。另一些则是勇敢的梦想家――他们并非极端自我的自私者,而是与生俱来的洞察力赋予他们一颗不同于旁人的敏感的心。这些人是哈代所同情的,被哈代赋予了浓墨重彩。
  正如小说中反复写到,裘德对社会现行制度的理解早已超出同时代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活在将要到来的下一个时代,一个更加宽容,更加人性化的社会。不同于加缪观点的是,裘德虽然不满于当时的环境,他从未想过做出任何伤害他人或破坏社会秩序的事情。也就是说,裘德并没有强烈的反社会情绪。他一直太过相信当时社会的包容能力,以为象他这样特立独行的人会被认可。直到病重,他在病榻上还表述自己对未来社会教育制度的期待。
  尽管哈代被大多数人评论为悲观的宿命论者,裘德却更多地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从未放弃追求一生的两个目标:学术成就和淑。直到他失去挚爱的淑,他彻底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与冷漠的社会现状相比是多么渺小。裘德的身上蕴涵着一种存在主义者的生存勇气,不懈地世俗枷锁作斗争――而这个世界最终证实为荒诞的。他死去并不是逃脱。生活的绝望导致孩子的夭折,脆弱的淑也承受不了如此打击,而裘德则能够勇敢面对。
  哈代这样描写裘德死去的情景:“他的身上盖着布单,他的身躯就像箭一样直。”裘德的身体象征了他生前对理想和爱情的执着追求。他即使到死,也不愿与污秽的世俗妥协;他用肉体的死亡对无情的社会进行了最有力的控诉。他的死是对旧的社会制度,对不通人性德文明束缚的否定。正是这种牺牲死亡中显示出人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显示出人的个体生存的真实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哈代小说中主人公的死亡与存在主义者颇有相似之处。海德格尔说过,只有人才能死;动物不能,它们只会灭亡。也就是说,死亡是自愿的选择,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个人的欲望、梦想、幻觉、痛苦则无一不是自由意志投射到客观世界的产物。只有一个自由意志强烈的人才可能意识到自身与他者的差别,进而看到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他因此也注定忍受澎湃的热情与受制约、可怜的真实生活的煎熬。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严肃的。悲剧的严肃性实质上就是对人的生存的真实性的终极关怀。而一切悲剧的艺术手段所造成的效果,都是为了使读者真切感受到人的生存的外在真实处境和内在真实处境,从而获得对人的生存的真实性的深层领悟。裘德等人不仅仅代表个人。正是如此,哈代的悲剧精神在裘德执着追求自己所肯定的价值的失败,毁灭,乃至死亡中获得的超越,圆满与升华。
  
  参考文献:
  [1].张玲霞.探骊寻珠: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名著导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英]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 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3].陆扬.精神分析文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4].肖四新.西方文学的精神突围[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5].任生名.西方现代悲剧论稿[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法】加缪.西西弗的神话.杜小真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李钧.存在主义文论[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8].周国平.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M].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
  [9]. 段德智. 西方死亡哲学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杨澜,,英美文学方向,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门娜娜,商务英语方向,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758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