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达成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禄宁

  新课改已有些年份了,我们不能简单地停留于形式的改变、载体的改变、技术层面的改变,必需要寻求内容的突破,使课堂教学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课堂教学,“场”当然是一个不错的概念,它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是师生相互作用的磁场,是检验教育是否有效的检验场,是传递文明、爱人育人、凝聚希望的实践场……。那“场”中的元素有哪些?又怎样挖掘、综合运用这些元素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场”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之间的中间地带有没有存在着一种生成性资源来架构课堂教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的桥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个初探。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的必要性
  1、当前历史教学的诉求。新课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而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形式上的变化,而忽略了内容的更新,过分注重了讨论的形式,而未真正关注讨论的效果。许多教师看重自身的角色扮演,或象主持人,或象导游,或象游戏的组织者。传统的历史教学在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这两维的实现上积累了大量的可借鉴的方法,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的实现途径上却显得有些苍白。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需要弥补这一空白。
  2、历史学教育本身的诉求。历史学教育的目标应更着重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的实现。中学阶段正值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中学历史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情感,以理性的态度观察自己、观察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在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尽管高考制度存在,也不可能一时就能改掉一考定录取的现状,情感、态度、价值观也需建立在知识目标的基础之上,但在课堂教学这一“场”中,不能忽视“场”中的生成性资源,不能忽视“场”中的长远的,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资源。
  二、“场”中的元素――情态态度价值观的达成途径
  1、充满历史味的语言表达――“场”的表情。课堂内教师的语言表达第一层次,也就是最起码的要求应该是口齿清楚,表达流利。第二层次,应追求语言表达的生动性,语调上有高有低,表达上尽可能略带文学性,让学生享受人文的熏陶。而课堂上的语言表达的高境界则应该具有历史味。一堂历史课,在语言表达上,尽可能做到叙述客观、理性,就好比真实性乃新闻的第一要义。而一些特定的历史情景,比如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若师生互动模拟一下伟人的声音,则会把同学们带入到1992年的那个春天。教师每一堂课的语言应精心锤炼,正如唐代的一位大诗人杜甫有一句名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的历史课,一定会让学生觉得享受,如沐春风,不知不觉中,情感得到了共鸣……。
  2、教学环节――产生“场”的合作用力。上述语言表达、设问、主题分别构成了“场”的表情、磁力、灵魂。当然,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这就是教学环节的完善――产生“场”的合作用力。教学环节完善了,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导入用酝酿历史情景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历史现场。过程与方法让材料铺路、学生讨论,切实通过一题一题地讲解,满足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哪怕是借鉴数学课的例题讲解也行,或可以通过师生对话,“我的感悟”等形式让历史启迪和历史智慧入学生的脑,入学生的心。小结可以从现实出发,站在历史的高度看今天,展望未来。作业布置可以活泼一些,新颖一些,别硬梆梆,老套路。完成作业那是“场”外的因素了。上述各教学环节的完善,无疑会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态度的养成,价值观的确立,大有益处。那是产生“场”合作力的细节。细节也不容忽视。
  三、“场”中生成性资源――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
  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有哪些?其一是气氛,都说良好的环境能熏陶人。一堂课,死气沉沉,那教师的讲解只能让学生昏昏欲睡,相反,活泼和谐的气氛则让学生身临其境而受感染,心灵得到共鸣。其二是关系要和谐,即师生关系和谐,生生关系和谐,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探究。其三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能是强加的,而是教师营造出来的,它具有生成性。教学,不应该是优秀教师展示其授业技巧的一种表演活动。我们反对那种“插秧式”――整齐划一的,也反对那种“牧羊式”――自由自在的。这两种方式都表明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靠尊重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尊重认知规律来实现,靠“场”的表情、磁力、灵魂等元素的综合作用来实现。
  这一些生成性资源还包括许多,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场”中的生成性资源是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是课堂教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达成两者之间的桥梁。
  四、场外音
  有学者说: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也有学者说:成功的历史教育归根到底是为学生们提供人类文明(当然包括自我)的多种视角,并在其中育成学生的自我定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无定法,但教都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个“场”,而且我们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不可能改变整个教育环境,我们总可以调动“场”中所有的元素,如“场”的表情,磁力,灵魂,使她产生合作用力,产生生成性资源。在这个“场”中,我们与学生一起同旧的世界相遇,同旧的他人对话,同旧的自我相遇;在这个场中,我们与学生一起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我对话。让相遇和对话来为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形式和发展奠基,为青年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完善搭桥铺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7962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