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之魂是技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建炜
中国武术集艺术、技击、医术、哲学为一体,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凝结了中华民族先人的高度智慧和文化内涵,每个华夏子孙都有责任和义务将其继承和发扬光大。
从近来的赛事中,我们看到了中国武术正逢盛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让世人领略到武术的魅力,不过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散手对抗赛中的“拳击加腿、加摔”与套路比赛中的“高、飘、难、美、新”实在不搭调。散打已脱离了武术之根(传统武术),显示不出中华武术的特色,我国选手暂短的胜利也不过是规则有力的结果。试问照这样发展下去,中华武术还能辉煌多久?从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恢复散打比赛至今已三十多年,国外选手的水平距离我们越来越近。不禁让人担心如何保持中国武术的霸主地位?担心中国武术如何发展?要想发展,要想进步,首先要了解中国文化。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文化源远流长,古人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的直接、简单、快速有效的技击术,绝不比任何一种功夫差。从基本功到实践技击,都有丰富、细致的训练方法。功法中也有从内到外、从上到下的系统训练,技法更是如此,比如传统武术――形意拳的七拳十四处打法中,就能看出技法的丰富、多变、灵巧,历代形意家专门编创了七拳十四处散打歌诀:
头打落意随脚走,起而未起占中央。
脚站中门抢他位,就是神手也难防。
肩打一阴返一阳,两手只在洞中藏。
左右全凭盖世力,束展二字一命亡。
肘打去意占胸膛,出势好似虎扑羊。
或在里拔一旁走,后手只有肋下藏。
拳打三节不见影,如见形影不为能。
本人认为武术应从传统中寻找出路。只有将套路和散手有机结合,好好研究,深入、刻苦地训练,武术才有希望。
想真正练好武术,非从套路中下工夫不可。作为传统武术,套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包含着丰富的技击方法和技击中所蕴藏的劲道。所谓的“劲道”,就是武术家所说的“整劲”、“合力”,这就是中国功夫区别于其他技击术的特色,就如中国功夫的代表李小龙先生所说的“寸劲”也是合力的一种,它是力从脚、腰、肩出,以手臂为载体,将全身的力量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传到打击面上。也和形意拳的暗劲一样,在练形意拳的套路中,不断反复练劈、崩、钻、炮、横,就是为了找“劲”,初级可以练出“明劲”,在往上就可以练出“暗劲”,最后达到“化劲”,这种劲才是武术家所说的“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那个要练的“劲”。李小龙说过:“我的全部功夫精粹就两点――近身与发力。”如果有人学到了,不管面对何种类型和等级的对手,他都能像闪电一样地贴近对方,并以霹雳般的能力重击对手,将对手打倒。就连上世纪90年代风靡全球的80公斤级散打冠军比利时的杜桑也在西安市找了位形意拳拳师学习中国武术,我们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尊重自己的文化瑰宝呢?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武术也一样要了解对方,更要了解自己,战胜自己才是最强的。不但要从套路中找到合力,还要从中找到技术方法,所谓的套路就是打术方法的统合,“中国拳”的击法也是一流的。最近,电视上正在热播世界各派功夫,这是欧美组织的,他们也对中国武术做出了研究和评价,研究的结果是认为中国武术的特点是“快”。而对于中国武术比其它搏击术快的原因,他们只看到了表面,而不解其蕴含的机理。其实质的原因就是我们有着优秀的传承,古人在实战中、理论中已总结出了快速的、有效的技法,从武术战术上就能看出,如脚动快似马,手动疾如风。平时练习中的“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如临大敌之意”。交手时“有人若无人之境,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上打咽喉,下打阴,中间更似虎掏心”;“遇敌好似火烧身,手足齐到方为真”。这些充分体现了武术打法。光这些还不够,还要有意地去训练,也就是我们现代人讲的心理素质训练,日本的空手道也有这方面的训练。我们现在有很多武者却疏忽了其作用,造成平常练什么技法都有,一上场什么都没了,胡打乱踢,怎么能达到拳谱中所说的“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的境界呢?只有在不断的实战对练中慢慢体会、理解,从儒道释的文化中寻找真正的自我,才能达到“内不动心,外不着相”的高深境界。武术要想练好,没有知识是行不通的,文化是我们了解古人领悟武术的最好工具。
弘扬武术乃我辈义不容辞的职责,目前,学拳者似“牛毛”,得道者如“麟角”的现象确实存在,穷其原因就是对自己的文化不了解,全盘西化,使武术打、练分离,让广大学武者走入误区,放弃了传统文化,以为现在的才是先进的。我个人的意见是,发扬武术应从文化抓起,了解世界,了解自己,才能真正使中国武术立于世界武术最高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02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