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背肌筋膜炎40例治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殷 楠
关键词 项背肌筋膜炎 推拿治疗
项背肌筋膜炎,又称项背部软组织劳损、项背纤维组织炎或肌肉风湿症等,是中医骨伤推拿科临床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之一,是发生在项背部的肌肉、筋膜、肌腱以及韧带等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
本病与职业工种、自身体质、气候变化及居处环境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伏案工作者、颈背部呈前屈姿势的体力劳动者等均为本病的多发人群。
项背部急性损伤后,使肌筋膜组织产生炎症、水肿,粘连、变性,以后逐渐纤维化,形成瘢痕,使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本病。
长期的慢性劳损,由于受力的作用,使肌肉长时间过度紧张、痉挛,肌肉之间相互摩擦或受到牵拉,天长日久,导致局部软组织发生炎性退变或发生粘连。虽损伤轻微,病变部位小,但在肌肉筋膜组织中产生变性、肥厚,形成纤维小结而引起较广泛的疼痛。
本病当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杂至合而为痹”,并认为风寒湿邪留连于经络则麻木不仁,病邪深入,内传脏腑,则导致脏腑之痹。《张氏医通》曰:“肾气不循故道,气逆夹脊而上,致肩背痛,……或观书对弈,久坐故脊背痛。”其所言及之“脊背痛”笔者认为与本病相近。
痹,即阻闭不通之意。久卧湿地,贪凉或劳累后复感外邪,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导致寒凝血滞,使肌筋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不通,可发为本病。
笔者在中医骨伤推拿科的临床工作中,采用以推拿手法治疗为主,辅以中药内服、外敷法治疗本病40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就本病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等汇报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18-65岁。教师9例,办公室文案10例,管理人员3例,职业驾驶员8例,车间工人5例,农民2例。其他3例。病程最长的15年,最短的1个月。有外伤史者14例,劳累、受风寒等诱因者22例,原因不明者4例。
2 诊断标准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参照严隽陶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推拿学》(高等中医药院校第七版全国统编教材)中关于本病诊断标准方面的阐述作出如下诊查:
2,1临床症状与体征项背部酸痛不适,肌肉僵硬板滞,或有重压感,为阵发性或持续性,向―侧或两侧背部与肩胛之间放射。常因天气变化受凉及劳累后诱发或使症状加重,活动后则疼痛减轻,并可反复发作。急性发作时,局部肌肉紧张、痉挛,项背部活动受限。
2,2检查
2,2,1项背部及肩胛内缘有广泛压痛,肌肉僵硬,可触及条索状纤维小结。
2,2,2项背部活动受限,尤以屈伸、扭转颈项为主。
2,2,3一般无神经根性放射痛,故各种神经挤压试验均正常。
2,2,4在影像学诊断方面,x线平片一般无阳性体征,多数患者仅能发现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偶可见到项韧带钙化或项背肌筋膜增厚,轻度的椎体后缘骨刺形成、椎间隙狭窄或椎间不稳等颈推退变的表现。
2,3鉴别诊断本病与颈型颈椎病在临床症状、体征等方面并无明显的区别。
颈型颈椎病与椎间盘退变、椎体失稳等因素有关,而本病则与颈部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等因素有关。但二者的发病均为感受外邪、过劳或睡眠姿势及用枕不当,使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拉或压迫造成局部的无菌性炎症反应。
颈型颈椎病的病人可以有剧烈的颈项部肌肉疼痛,颈部活动明显受限,颈项部僵直、疼痛剧烈等症状。临床检查时,可见颈部向各方向的活动明显受限,颈部僵直,轻微活动则疼痛加重;受累肌肉有明显的痉挛及广泛性压痛。
3 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温经通络,活血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3,1推拿手法治疗推拿手法治疗本病有显著疗效,其目的在于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舒筋活血,防止肌筋膜粘连形成。
3,1,1部位:颈项部、肩胛部及背部。
3,1,2取穴:风池、风府、肩井、风门、肺俞、心俞、膈俞等腧穴。
3,1,3主要手法:拿揉法、点压法。弹拨法、叩击法等。
3,1,4操作方法:采用松解法、理筋法、调理法之“三步推拿法”针对本病进行治疗。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3,1,4,1松解法: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背后。先用轻柔的指揉法放松双侧颈项部肌肉1-2分钟,顺势在背部从上至下分别沿督脉及双侧膀胱经施掌推法3-5遍,再拿揉项部肌筋3-5分钟。然后,用拇指点压、按揉风府、风池、肩井、风门、肺俞、心俞等穴及阿是穴,每穴1分钟,以酸胀感为度,可解痉止痛。点穴后,适当配合颈项屈伸、左右侧屈及旋转等运动,使关节滑利。
3,1,4,2理筋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患者头前。用掌揉法分别施于双侧肩部、背部及肩胛部5分钟,并在肌痉挛处或痛点用掌根弹拨法、拇指弹拨法进行理筋治疗,每处弹拨5-8次,按照“轻、重、轻”的力度分别进行施术,以求力达病所、松解粘连、缓解肌痉挛。然后,在弹拨法施术后匕述部位改用揉法以缓解由于弹拨法而带来的不适。此法有良呼的止痛效果。
3,1,4,3调理法:患者坐位,医者位于患者背后。用拿揉法在项背部施术,重点在斜方肌和菱形肌,反复3-5遍,手法重点放在斜方肌上,之后提拿肩井2-3分钟,最后用小鱼际或空拳轻叩击项背部,并直擦督脉和膀胱经,结束治疗。
筋伤患者大多因疼痛不适、活动障碍来求治。临床推拿时应为注意在治疗后使患者轻松病减才是目的。明代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今见按摩之流不知利害,专用刚强手法,极力困人,开人关节,走入元气,莫为此甚;病人亦以谓法所当然,即有不堪,勉强忍受,多见强者致弱,弱者不起,非惟不能治病,而适以增害,用若辈者,不可不为之慎。”可见,古人在当时已经认识到了正确掌握推拿操作技术的重要性。这点对于我们这些新时代的推拿工作者来说,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采用推拿手法治疗,要清楚地了解治疗部位的详细解剖,并详细检查病灶部位,明确具体位置,仔细体会手指下的感觉,是结节、条索,还是粘连,以便有重点地加以治疗。
手法操作时要做到全力以赴,精神饱满,全神贯注,心领神会,融会贯通,手法自然熟练,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3,2中药湿热敷治疗在手法治疗操作结束后;笔者常采用中药湿热敷作为辅助治疗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处方:制川草乌各20g、制乳没各15g、当归2魄、红花12g、桃仁15g、细辛3g、羌活15g。
将上述具有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活血止痛作用的药物,置于布袋内放入锅中煎煮数分钟,趁热将毛巾浸透后拧干并折成方形或长条形敷于患处,待毛巾不太热时,即用做过相同处理的另一块毛巾换上。一般持续10-20分钟。
操作时,要注意毛巾的温度,以避免烫伤患者的皮肤。患处如有皮肤破损,则不能应用此法。
中药湿热敷既能缓解肌紧张,又能改善局部微
循环,从而巩固并加强推拿手法的治疗效果。同时,施用本法还可以减轻因手法刺激过度而对机体局部的不良反应。
3,3中药内服治疗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为了巩固并提高治疗效果,尝试着在上述外治法的基础上配合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剂,随症加减治疗本病,以贯彻“内外合参,表里同治”的思想。
处方:黄芪30g、党参15g、当归12g、炒白芍12g、陈皮8g、升麻8g、柴胡8g,羌活5g防风5g、生甘草5g。
本方化生气血、升阳固表。黄芪、党参配合当归、白芍等药物用以养血柔筋,和营止痛。“背为胸之府,为肺所属”,加羌活、防风宣肺透邪,祛风湿,解痹痛。诸药合用,共奏助卫固表、养血舒筋,宣通脉络,解痉止痛之效。
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病程有长短,应根据临床见症,施予加减。外感风寒者,加葛根、桔梗,项背酸痛者,加鸡血藤、桂枝;因天气变化而痛甚者,加海风藤、威灵仙;有外伤史者,加姜黄、苏木、续断。
4 典型病例举例
李某某,男,45岁。项背部酸痛不适,反复发作5年余,2002年11月5日来诊。1个月前因受凉而诱发,颈项及背部酸病、僵硬、有沉重感,每因天气变化或劳累后症状加重,项背部活动受限,严重影响工作。触诊可见项背部肌紧张,双侧肩胛骨内缘有广泛压痛,肌肉僵硬,右侧尤甚,并可在右侧肩胛骨内侧缘触及条索状纤维小结;项背部屑伸活动受限;各种神经挤压试验均正常;x钱平片无阳性体征。据此诊断为项背肌筋膜炎。针对该患者的病症,采取“三步推拿法”(松解法、理筋法、调理法)辅以湿熟敷治疗1个疗程(10次),症状有所缓解。介于该患者平素体质虚弱,加之工作压力较大,故自第2个疗程起,在原手法加外敷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内服中药(黄芪30g、党参15g、当归12g、白芍12g、陈皮8g、升麻8g、柴胡8g、羌活5g、防风5g、桂枝3g、葛根6g、桔梗6g、威灵仙5g、川断5g、三七5g、橘络lOg、赤芍5g、甘草5g)治疗后,诸症得以明显缓解。继而综合使用上述方法进行第3疗程巩固治疗,并结合颈项部主动功能锻炼。该患者症状基本消失。
5 疗效评判标准
笔者依多年临床经验,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临床治疗效果的评判标准作出了“临床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的四级划分,以力求利用统计学原理尽量客观地反映临床数据。
临床治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压痛不明显,活动自如,随访半年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但劳累或受风寒后项背部仍有轻度压痛;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纤维炎性结节缩小,压痛减轻;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6 结果
针对本组的40例患者,采用以推拿手法治疗为主配合中药内服外敷的综合疗法治疗,按每10次为1个疗程计算,治疗1个疗程(10次)者15例占37.5%,治疗2个疗程(20次)者17例占42.5%,治疗3个疗程(30次)者8例占20%,平均18.25次;痊愈7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
5 讨论与体会
项背肌筋膜炎在中医骨伤推拿科临床上较为多见。就祖国医学的理论角度而言,本病当归属于“痹证”的范畴。外伤失治或劳损过度,导致气血暗耗,脉络不和,血不荣筋,则肢体不用。笔者以为这是本病形成的根本原因所在。正气虚则邪气乘虚而入,卫外不固,腠理空疏,外邪内袭,则使气血闭阻,经气不宣,脉络失畅,不通则痛,日久则肌筋挛缩,僵硬成结。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发生与职业性劳动、轻微外伤,尤其是软组织的细微损伤有关。在外伤、劳损、牵拉、寒冷等因素作用下,局部肌肉、肌腱发生无菌性炎症,使肌筋膜变性纤维化,形成条索状及结节状物。有炎性变的肌筋膜,其间的感觉神经将受到炎症环境中致痛物质的刺激及炎性水肿组织的压迫而导致疼痛,并因此在肌肉活动,牵拉或摩擦时引起疼痛。因受力关系,压痛点、条索状及结节状物多位于肌筋膜骨附着处或肌肉肌腱交界处。疼痛带来的反射性肌肉痉挛可引起局部缺血,以致肌肉内代谢物质不能排出,刺激局部疼痛感受器,产生疼痛。这种“损伤――疼痛――肌肉痉挛”的反复恶性循环,最终使颈项背部广泛性酸胀痛。改变这种状况,其根本是改善局部血循环,消除肌肉痉挛,解瞄溶痛。
在治疗上,理应标本兼顾,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的治疗原则指导下,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施用了以推拿理筋手法治疗为主,辅以中药内服外敷的治疗方法,并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推拿手法治疗,可使上、下气血贯通,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痛阈,促使炎症及水肿吸收,松解肌肉痉挛。当然,所施用的手法应做到用力适当,循序渐进,切忌暴力,以防引起新的创伤。其中,手法操作中所点按的“阿是穴”及其邻近的腧穴,参照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旨在疏散风寒,疏通经络,调畅气血,以达通则不痛之目的。
此外,在手法治疗后配合局部中药湿热敷以巩固并提高疗效。在此基础上,配合内服补中益气汤化气、养血、舒筋,升阳、助卫、固表,以奏宣通脉络,解痉止痛之效。
推拿手法、中药内服和夕卜敷三法配合施治,以充分体现祖国医学之“整体合参,内外同治”的治病特点。
患者接受治疗,症状得以缓解后,应积极做好后期的保养调护。除了避免外伤以外,还须纠正不良的劳作姿势,加强项背肌功能锻炼,积极参加如体操、太极拳等体育活动,以增强项背部的肌力和身体素质。另外,还应避免过度疲劳,劳逸结合,注意局部保暖,防止受凉、感冒等等,这对于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22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