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30例针灸治疗的临床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疗效比较,痊愈9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结论:针灸治疗面肌痉挛,一般可缓解症状,针灸治疗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舒筋活络、缓急解痉。
  【关键词】面肌痉挛;针炙;阻络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1--01
  面肌痉挛中医认为本病属于面部经筋出现筋急的病变,是指以不规则的阵发性的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为主特点的一种病证。属于中医学的“面风”、“筋惕肉瞤”等范畴[1]。治疗上以舒筋止搐为原则。选取2017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30例针灸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42.4±2.4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年,平均4.4±1.5个月。继发于面神经麻痹后18例,外伤引起1例,原因不明11例。
  1.2 方法
  1.2.1 风寒阻络  发病或缓或急,面部抽搐拘紧,颈背强痛,头疼恶寒,遇寒加剧。舌淡苔白,脉浮紧。散寒舒筋止搐。取穴后顶,列缺,攒竹,四白,上关,地仓,合谷。刺灸方法为诸穴均用泻法。其中攒竹沿眉弓横刺、地仓透向颊车。列缺为太阴肺经之络穴,肺主表,泻列缺可疏风散寒。取督脉后顶和膀胱经攒竹镇痉止搐,余穴均为阳明经腧穴。阳明主面,主宗筋,故可疏经通络,舒筋止搐。
  1.2.2 郁热阻络  抽搐频繁,面红气粗,烦躁易怒,口渴咽干,便秘。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散热止痉。取穴阳白,四白,下关,地仓,合谷,温溜。刺灸方法为合谷穴刺向三间。施泻法,以食指抽动三次为度;温溜、下关施泻法;阳白透向太阳,余穴同前。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泻之清阳明郁热以达“面口合谷收”之功效;温溜为手阳明大肠经郄穴,取之缓急止搐;余穴为局部配穴以舒筋缓急[2]。
  1.2.3 虚风内动  形瘦体弱。面部筋惕肉瞤,时发时止,遇劳加剧,口干舌燥。舌红,脉弦细数。滋阴熄风止搐。取穴后溪,太冲,复溜,阳白,太阳,攒竹,颧髎,地仓。刺灸方法后溪、太冲施泻法;复溜施补法;地仓、攒竹、阳白分别向颊车、鱼腰、丝竹空透刺,施平补平泻法;太阳、颧髎亦施平补平泻法。后溪为小肠经原穴,属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有镇痉止搐之功;太冲为肝之原穴,泻之熄风止搐;补复溜为子母补泻法,补肾滋阴而熄风;余穴为局部取穴以疏经活络[3]。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面部肌肉抽搐完全消失,眼睑或面部不再抽动,随防半年没有复发;显效:面部肌肉抽搐完全缓解,随访半年有复发;有效:面部肌肉抽搐明显减轻,抽动次数明显减少;无效:治疗前后病情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30例面肌痉挛患者,经针灸治疗痊愈9例(30.0%),显效13例(43.33%),有效5例(16.67%),无效3例(10.0%),总有效率为90.0%。
  3 讨论
   面肌痉挛是由于面瘫后不及早治疗或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彻底致病势缠绵,阴血亏虚,虚风内动,风痰壅络,筋脉失养所致。面肌痉挛本病以神经炎症、神经血管压迫等神经损伤为主要原因,但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诱发本病的因素有膝状神经节受到病理性刺激、精神紧张、疲劳、面部随意运动、用眼过度等。一般认为面神经通路上某些部位受到病理性刺激,产生异常神经冲动,而引起面肌抽搐。多数在中年以后起病,女性较多。常有周围性面瘫病史。抽搐常首见于眼轮匝肌的间歇性抽搐,逐渐向同侧面部的其它面肌扩散,口角肌肉的抽搐极为明显,严重者可累及同侧颈阔肌。部分病例可伴有头疼、失眠、烦躁、耳鸣等症状。
   针灸治疗学中治疗眼睑瞤动,主穴取四白、攒竹、丝竹空、合谷、太冲、三阴交、足三里。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血虚生风者加肝俞、血海;上胞振跳加睛明、鱼腰;下胞振跳加承泣、颧髎。针刺治疗主穴取百会、合谷(交替取一侧)、血海;辅穴取风池、翳风、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内庭。轮流取1~3穴。对病程长或症状顽同者,每疗程末加印堂、水沟、承浆、地仓、颊车[4]。头部皮肉浅处快速斜刺,不求针感;翳风直刺;自合谷透刺后溪,有针感即留针,无须捻转;地仓透颊车(面肌痉挛起、止点)时,以2~3寸针沿皮下自地仓向颊车透刺,强捻转牵拉出针,不留针。其余诸穴以适度长针直刺或斜刺。除地仓透颊车外,其他穴均留针不少于60分钟,期间视情况轻捻转3~5次,或嘱病人自己轻动手指、足趾以助之。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5次为一疗程,3个疗程统计疗效。体针治疗常远端取穴,不主张痉挛局部针刺刺激,一方面根据面肌痉挛的临床表现辨证选穴;另一方面可循经取穴,选用手三阳经穴。此外,对于顽固不愈者,还可选用留置皮内针等进行治疗。针灸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疗效,部分患者治疗一周左右就能取得明显疗效。对于焦虑紧张的病人,需给予解释,以解除其顾虑。本症由阳虚水逆引起者,见心下悸动,头眩,四肢沉重疼痛,畏寒肢冷;营血不足者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爪甲淡白,手足麻木;气液耗伤所致者见自汗,口干唇燥,精神疲惫,腓肠肌挛急等。可分别用真武汤温阳利水,补肝汤养血和营,加减复脉汤滋阴补血。
  总之,针灸治疗面肌痉挛,一般可缓解症状,多数可有减少发作次数和程度的效果。本组30例面肌痉挛患者,经针灸治疗总有效率为90.0%。面肌痉挛患者应保持精神轻松,防止紧张,急躁。
  参考文献
  安貴霞.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30例[J].中华今日医学杂志,2003(24):69-69.
  熊灿东.颈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30例临床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23(4):31-31.
  王笃金.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30例[J].中国针灸,2002,22(3):204-204.
  吴敏,王松龄.镇肝熄风汤结合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症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8(13):49-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240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