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12岁儿童口腔健康知识与行为调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程 敏,王 瑞,宋为真,刘东玲
【摘要】 目的 了解东北地区12岁儿童口腔健康知识、行为现状,为东北地区口腔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方法 按照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对东北9个城市、9个农村地区部分12岁学生进行集体自答式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12岁学生每天刷牙率为74.7%,城市高于农村(P<0.01),女生高于男生(P<0.01)。每天进食含糖食品的比例为62.1%,城乡之间、性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口腔卫生知识及含氟牙膏知晓率偏低;获取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途径主要通过媒体;过去12个月口腔科就诊率为54.2%,农村(60.8%)高于城市(47.2%)(P<0.01),就诊的主要原因是急慢性牙痛和其他口腔问题绝大部分12岁学生对自己的牙齿、牙龈和口腔卫生状况表示满意。大部分学生认为定期口腔检查非常必要,但实际接收定期检查的学生只占1/3。
结论 学生口腔保健的基本知识尚不普及。应加强口腔保健知识特别是有效刷牙的宣传教育,促进儿童尤其是农村儿童建立口腔健康行为。
【关键词】 口腔卫生;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口腔疾病;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78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5-0622-03
2005年9-12月东北地区在配合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中,在进行12岁儿童口腔健康状况检查的同时,对部分12岁儿童口腔健康相关行为进行问卷调查,为今后东北地区开展儿童龋病的防治提供基线资料,也为制定东北地区的口腔卫生保健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1],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东北地区的9个城市和9个农村地区,对在当地居住6个月以上的儿童2376名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对半数已接受临床检查的12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经资料整理,获有效问卷调查表1184份。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由经过培训合格的调查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自答式问卷调查。在受检者离开现场前,调查员对问卷的各项内容进行全面检查,如有错误及时纠正,有遗漏项目及时补填。本次调查将口腔健康相关知识和行为作为学生问卷的主要内容。此外,问卷调查还包括口腔科就医情况及口腔健康问题对学生的影响。
1.3 数据整理和分析 采用SPSS1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对结果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刷牙行为 74.7%的12岁学生每天刷牙,29.5%每天至少刷牙2次。刷牙行为形成率城市高于农村(P<0.01),女生高于男生(P<0.01)。41.7%的学生使用含氟牙膏,城市高于农村(P<0.01),男生高于女生(P<0.05)。90.1%的学生从没有使用过牙线。见图1。
2.2 饮食习惯 学生每天进食含糖食品(包括加糖牛奶、甜点、糖果、糖水、碳酸饮料和含糖果汁)的比例为62.1%,城乡之间、性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3 口腔卫生知识和态度
2.3.1 口腔卫生知识 东北地区12岁学生获取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途径分别为家人(59.6%)、电视/广播(47.0%)、学校(44.4%)、口腔医护人员(35.2%)、报纸杂志(26.9%)、医院宣传栏(22.3%)、网络(9.5%),通过以上各种途径获取口腔卫生知识的比例均为城市高于农村。见表2。
2.3.2 口腔健康问题对生活的影响 过去12个月有过牙疼的学生为54.6%,认为牙齿或口腔问题对生活的影响表现在吃东西(43.4%)、与同学交往(22.4%)、自尊(24.5%)、外貌(20.3%)、发音(18.8%)。
2.3.3 口腔保健态度 见表3。
2.3.4 牙龈出血的自我认知及相关行为 见表4。
2.4 口腔科就医行为 见表5。
2.5 牙外伤 东北地区19.1%的12岁学生有牙外伤经历,男、女分别为24.0%和14.0%,男生高于女生(P<0.01);城乡分别为16.5%和21.5%,农村高于城市(P<0.05)。曾经在校园外发生过牙外伤(73.7%)的学生比例远高于在校园内发生过牙外伤(30.8%)的学生。
3 讨论
刷牙是去除牙菌斑、保持口腔清洁的重要自我保健方法[2]。通过正确刷牙可以清除牙齿表面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减少龋病和牙周病的发生。东北地区12岁学生每天刷牙率为74.7%,低于全国水平(82.0%)[3];刷牙行为城市高于农村(P<0.01),女生高于男生(P<0.01)。东北地区12岁儿童牙龈出血检出率(68.7%)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57.7%)及大多数地区[3],因此口腔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还有待深入开展,将口腔卫生保健列入学校口腔健康教育中,强化青少年牙病防治的意识,使青少年掌握正确自我保健方法,加强口腔保健知识特别是有效刷牙的宣传教育,良好口腔卫生习惯的建立仍是口腔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少年学生进食含糖食品相应增加,患龋风险也相对增大。龋病多因素分析显示,我国12岁学生的患龋状况与进食含糖食品的行为有关,牙龈出血率和牙石检出率与每天的刷牙次数相关[3]。每天进食含糖食品的学生龋均和患龋率相对较高。牙周状况多因素分析显示,12岁学生牙龈出血检出率和牙石检出率与每天刷牙次数呈负相关。本研究中,只有极少数对牙菌斑有正确认识,但多数学生知道细菌是引起龋病及牙龈炎的原因之一,保持牙齿清洁能够预防牙龈出血。大部分学生知道含糖食品的致龋作用。70%以上的学生认识到刷牙出血不正常,但只有1/3的学生知道含氟牙膏。在知道含氟牙膏的学生中,只有53.1%的学生了解含氟牙膏的防龋作用,多数口腔知识知晓率城市高于农村(P<0.01)。说明学生口腔保健的基本知识尚不普及,尤其应加强农村预防保健工作。调查显示,媒体是群体口腔保健知识来源的主渠道,12岁学生从电视/广播中获得口腔保健知识的有47.0%,从报刊/杂志获得的有26.9%。提示应通过媒体加强群众性口腔健康教育。而12岁学生从学校获得口腔保健知识的只占44.4%,说明学校口腔健康教育非常薄弱。口腔健康教育课是学生接受口腔保健知识的重要途径,集中授课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口腔保健知识。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加大学校健康教育的力度。
口腔健康问题对生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饮食行为上,绝大部分12岁学生对自己的牙齿、牙龈和口腔卫生状况表示满意。多数学生不知道自己是否患有牙龈炎,且牙龈出血后未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对口腔定期检查及口腔健康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但实际定期口腔检查的比例只占29.5%,城市高于农村(P<0.01)。提示应加强口腔知信行的统一,充分利用社区口腔基础设施加强学生定期口腔检查行为。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龋齿患病水平评价标准,12岁年龄组恒牙龋均在1.1以下为很低水平[2]。东北地区12岁学生患龋率为37.6%,龋均为0.78,已经达到目标水平,但绝大部分龋齿都处于开放状态且没有得到治疗,龋补充填比为11.77%,离2010年口腔保健目标(城市15%、农村30%)差距甚远。过去12个月口腔科就诊率为54.2%,农村(60.8%)高于城市(47.2%)(P<0.01),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急、慢性疼痛为主要就诊原因,在农村尤为突出。就诊率较低主要是认识上的问题。在接受的口腔服务中,除拔牙、补牙等常规的治疗外,口腔检查和窝沟封闭等预防措施所占比例很低。由于学生难以察觉早期的龋齿及牙周病,因此应鼓励他们定期做牙齿检查。
学生时期是个体获得口腔卫生知识和形成口腔卫生习惯的关键时期,我国口腔健康教育和促进一直将学生作为重点目标人群。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教授学生基本的口腔卫生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2]。学校应把口腔健康教育纳入学生卫生课程的重要内容,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口腔健康行为。
4 参考文献
[1] 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18.
[2] 卞金有.预防口腔医学.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2-213.
[3] 齐小秋.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24
(收稿日期:2009-09-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55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