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社区115例精神病患者康复护理管理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余在逻

  摘 要 目的:调研和分析社区精神病患者一般情况、康复情况、家庭影响以及监护情况。通过药物治疗、康复护理和健康宣传教育指导,降低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的发生率。方法: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入户观察调查并进行汇总整理统计及总结分析。结果:社区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护理不容忽视。结论:对监护人和社区工作人员等不同人群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精神病患者康复和回归社会的比率,减少患者、家庭的痛苦,减轻社会的压力。
  关键词 社区 精神病 康复 护理 指导
  
  精神疾病是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一种慢性病,对家庭、对社会的影响十分明显。随着当今社会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加剧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精神疾病已经成为现阶段疾病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一些精神病患者引起的公共危害事件给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为了有效地遏制重症精神病患者引发的社会问题,保护群众的合法利益,2010年4月对全镇所有的精神病患者开展了摸底调查,通过筛选、复查、诊断,共确诊精神病患者115例,并对他们开展了康复护理指导。现将调查结果及康复护理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15例精神病患者中,男62例,女53例,年龄22~75岁,平均38.5岁。调查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58例,情感性精神病42例,器质性精神障碍10例,老年痴呆5例。这些精神病患者的特点为轻中度患者和心理障碍居多,少数患者因下岗、失恋、无力承担费用,少数家属监护不到位,使患者重新肇事,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社区康复方法:乡村医生调查摸底,建立精神病患者的档案,成立监护小组(精防医生、社区民政人员、家属)。对建档的患者请市级精神病康复中心会诊,确诊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护理方案。药物治疗:按医嘱服用,由精防医生定期进行家访和电话随访,对部分精神病治疗药品给予免费发放,从而为精神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心理治疗:主动接触患者,单独沟通,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关心他们的痛苦,适时给予心理疏导,有利于他们的康复。家庭护理:包括饮食、生活照料、辅导学习康复知识和家庭护理知识,引导患者自觉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
  结 果
  115例患者中,由父母、配偶、子女等亲戚监护的104例,占总数约90.44%。三无对象人员由村长看护11例,占总数约9.56%。经康复治疗管理后,115例患者的服药率由20%升至77.33%,病情好转率由21.33%升至74.66%,肇事率为零,关锁率9.49%降为4%。
  讨 论
  患者监护率虽然达100%,但是少部分监护人未能与患者居住生活在一起,只是短时间看望与照顾,不能全面的掌握患者的生活情况、服药情况以及病情变化,更不能培养训练患者各方面的能力,导致患者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的丧失,病情波动与复发,严重的肇事肇祸,危害他人与社会。
  虽然我们免费提供部分价格低廉的治疗药品,但是尚有一些药品价格偏高,少数家庭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未能提供必要的正规医治,延误治疗,导致不同程度的社会问题。
  服药治疗方面:一些患者及家属认为病情稳定已好转,不再规范继续服药,有些患者不能正视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不再继续服药,有些认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变傻、成瘾不再继续服药,对于“长期服药”或“终身服药”在心理上很难接受不再继续服药,有些缺乏自制力未按医嘱用药等等,导致患者疾病复发。所以合理有药,增加患者依从性尤为重要。
  病情稳定方面:部分患者及家属缺乏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和精神卫生康复护理知识,不能以良好的心态客观细致地观察病情变化,不能及时与医生沟通,合理调整药物剂量,擅自减药、改药和停药,导致病情不稳定。
  家庭影响方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精神疾病的特点之一,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家属对患者康复信心随疾病的反复发作在逐渐降低,对患者的态度、情绪与行为也在恶性发展,不能体会患者内心的感受,患者得不到家属的接纳、尊重,甚至个别患者被打骂、禁食、关锁等,心理再度受挫、畸形,并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和社会功能,成为真正不可挽救的残疾人。
  目前,世界众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社区精神卫生,我国也已经将精神病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了保证。精神病患者多数时间生活在社区,生活单调以及本身疾病导致生活兴趣缺乏,社会能力减退,甚至生活懒散,精神退缩等综合征。因此,现在国内外精神卫生组织和有关专家都提倡让患者走出医院,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康复过程是患者适应与再适应的过程,而社区康复工作成功的关键取决于社区康复护理,因此,我们认为社区康复护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宣传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编写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印发宣传画册,利用“世界卫生日”、“精神卫生日”等,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社区人员的知晓率,消除对精神病患者和家庭的偏见,为患者回归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②定期举办讲座与咨询,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疾病病因,各种症状描述,影响病情复发因素及疾病控制方法。如何把握情绪的释放与控制,精神药物治疗教育等,使之都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精神疾病,主动配合治疗,从而保证对患者达到长期良好的康复。③加强患者家属的联谊活动,构建家属的交流平台。使其可以相互交换在患者发病、治疗、恢复等各个阶段的护理经验,彼此支持,重建并巩固对患者康复的信心。针对不同能力的患者,家属采取不同的方法,制定合理的个性化康复计划,为患者创造适宜的环境,从点点滴滴入手,对患者进行训练,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与人相处能力和参与家庭生活能力等,进而向社会融入,进行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技能和社会交往培训,达到真正回归社会。④建立社区活动站,以娱乐为主,充实患者生活,培养自主能力和互助精神。同时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帮助患者逐渐改善认知,恢复社会功能,防止疾病的复发,增加重新回归社会的可能性。⑤对社区精防医生、护士、民政工作人员等不同群体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精神卫生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能够为患者提供持续完整的优质服务。一方面提供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处理不良情绪,鼓励其表达内心的意愿,并给家属提供支持帮助。另一方面通过定期家访、电话联系等方式,了解患者的服药情况,观察患者的精神状况,协调患者与家属、邻居的关系,协助患者安排日常生活,改善生活质量。若患者的病情有所波动,马上与医生联系,安排患者就诊或住院,让患者及时接受治疗,防止病情的复发。通过多部门的通力协调,共同为社会营造一个安定团结的良好氛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71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