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急诊观察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90例急诊观察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心理护理组加以心理护理,对每位患者出院时进行评估。结果 通过心理护理能提高病人的满意度,体现优质服务。
关键词:心理护理 护理质量 满意度 优质服务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1-0206-02
急诊科医院的窗口,做好急诊病人的健康教育是医院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为提高急诊观察病人的护理质量,了解急诊观察病人的心理需求,并针对他们的心理需求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是体现优质护理服务的保证。
1 临床资料
1.1 选取2010年1月~2010年5月90例住急诊观察室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与对照组。心理护理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23~74岁。对照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27~75岁。
1.2 心理护理是针对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需要及心理状态,护士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给病人关怀、支持和帮助,以满足病人的需要,解决心理问题,提高病人和家属对疾病带来的变化和适应能力,进而促进病人成熟和发展[1],以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1.3 急诊观察病人的心理特征
安全感和早日康复是最普遍、最重要的心理需要,也是求医的最终目标。需要了解自己的病情,希望生命不再受到威胁,期盼得到可靠,确切安全的治疗,而且没有痛苦,留观病人在院时间短,这点尤其迫切。 需要尊重,需接纳和关心,需要信息,需要安全,需要和谐环境,适度活动与刺激。
1.4 急诊观察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
焦虑、恐惧、抑郁、孤独感、依赖心理。退化心理,猜疑与怀疑,愤怒,否认心理,自我概念变化,过多期待心理等[2]。
2 临床护理
2.1 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
关心与同情是一种心理的交流 ,从态度、言语和行动表现出来。如友善的微笑,关怀的问候,表示同情的说“我能理解、、、、、”等,这些会使患者感到亲切、温暖,感到被接受,感到有依靠。患者总是容易对自己的病情有很多顾虑和担忧,害怕和不安,或将疾病看得看得过分严重,看不到希望,只看到消极不利得一面,可向患者说明病情,启发患者接受现实,面对现实,认识自己有利的方面,劝导患者以积极地态度和行为面对人生,面对疾病,还可以介绍别人战胜疾病的事例,鼓励患者树立信心。及时解答患者的各种疑问,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和误解 ,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指导,为患者提供新的思维和方法,重新认识问题,有新的、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并积极改变,战胜疾病。
2.2 妥善做好常规医疗护理,心理护理辅助医疗护理的进行。
2.3 做好检查,适时报告病人的心理状态,调整护理措施。
2.4 运用社会支持系统。
动员社会力量,如单位、同事、亲友参与,共同努力,协助解决困难,让病人安心休养[3]。
2.5 护理过程注意的要点。
2.5.1 护理人员要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预见到病情恶化的表现或病情趋向好转的变化,及时辅以医疗护理措施,高度的责任心和警觉性,将极大满足病人关注生命安全的心理需求,稳定病人情绪,排除不必要的困扰。
2.5.2 每项医疗护理措施,护士依据知识和经验,对其安全性和疼痛忍受程度向病人做必要的解释和说明,加上娴熟的技术,到位的心理护理,让病人觉得被尊重,接纳和关心,了解足够信息,感觉住院期间更安全。
2.5.3 医院急诊病人检查,检验报告第一时间反馈病人,安抚病人焦虑心理,避免刺激性语言,如怎么现在才来医院?病情就那样了,还怕什么?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结果
对90例病人出院时进行评估,心理护理组病人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提高了医院护理质量,体现了医院优质护理。
4 讨论
虽然大多数心理护理服务非解病人的燃眉之急,但对康复来说很关键的,心理护理并不因为病人治愈疾病离开医院而结束,许多心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格特征,心理社会因,不良行为习惯有关的,心理护理服务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是因为患者的心理活动总是受到疾病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并不是与所患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所以采取与病人相适应的、了解和掌握留观病人心理需求适时进行教育,通过学习消除不适应性行为,建立健康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护理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要求心理护理的实施者要有天使般的爱心,敏感细心,善解人意,亲切善良,强烈的服务意识和深入的人文关怀理念,这种护理是人性化的,温暖人心的,可创造经济价值的,极受病人和家属欢迎和赞赏的。
参考文献
[1] 戴晓阳,佟术艳.护理心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6
[2] 王梓凌.急诊观察病人的心理需求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3(1):47-49.
[3] 冯华芳.浅谈手术患者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 2009,18(6):183-1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482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