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医治疗正常高值血压的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血压已成为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正常高值血压作为正常血压与高血压之间的过渡阶段,对其研究非常必要。中医学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治疗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正常高值血压的流行病学相关研究及从中医角度对正常高值血压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 正常高值血压;中医学;治未病;辨证论治;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9)04(a)-0049-04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normal high blood pressur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ENG Meng1 WANG Lanmiao1 YANG Jie2 YANG Chuanghua2
  1.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0014, China; 2.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0011,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show that hypertens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The normal high blood pressure as a transitional stage between normal blood pressure and hypertension is very necessary for its researc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ts treatment with its unique advantag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high normal blood pressure and the related studies of high normal blood press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Normal high blood pressu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diseas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Life style
  高血壓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高血压发病率逐年上升,人们对其关注度也逐渐提高,思想上,从以前的既病防变逐渐向未病先防转变。2003年美国提出“高血压前期”的概念,我国结合具体国情在2010年正式提出“正常高值血压”一词,两者不谋而合[1]。正常高值血压是预防高血压的第一门槛。相关研究[2]表明,正常高值血压的患病率显著提高,对心脑血管的危险性明显高于正常血压,预防显得尤为重要。“治未病”一词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主要可以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三个方面,正常高值血压处于虽未病但已有征兆的过渡阶段,与“治未病”思想相呼应,临床上运用“治未病”思想治疗正常高值血压,是对其发展为高血压的防御关键。
  1 正常高值血压概述
  2003年美国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价与治疗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简称JNC 7)提出了“高血压前期”一词[1]。2010年我国根据高血压患病的具体实际情况,提出“正常高值血压”的概念,即收缩压控制在120~139 mmHg和/或舒张压控制在80~89 mmHg[3],(1 mmHg=0.133 kpa)这正与2003年在美国提出的“高血压前期”的概念不谋而合。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正常高值血压进行了流行病学的相关研究:美国第三次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发现,在美国正常高值血压的发生率为31%,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且男性患病比例高于女性,而肥胖者发病较易[3];李洪波等[4]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青壮年人群中正常高值血压的患病率为32.2%,与美国调查结果相同的是,男性患病比例依然高于女性,且其发展迅速,易转变为高血压,特别是老年人。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正常高值血压发病率高达52.3%[3]。调查结果显示[5],我国11省市35~64岁人群高血压前期患病率为32.1%,男性为34.2%,女性为29.6%,高血压前期与高血压的比例为1.2∶1.0,另一组对15岁以上人群的局部调查显示,高血压前期检出率高达50.1%(男为55.2%,女为45.3%)。有调查[6]发现,正处于正常高值血压的人群中约有近一半患者会发展为高血压,并伴随着多种并发症。以上数据表明,不但高血压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在逐年提高,且发病人群由原来的以中老年为主逐步向青壮年过渡。正常高值血压是正式发展成高血压的必由之路,是高血压的潜伏期,如何防治显得至关重要,如何把发病概率降低或延缓是人们迫切需要研究的。
  2 关于正常高值血压的中医“治未病”研究   高血压本不是一个中医命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大多将其归于中医学“眩晕”“头痛”之中[7]。中医多将其病机与肝、脾、肾三脏相联系,三脏正常生理功能失常,气血升降失和,不能维持体内“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状态。正常高值血压是高血压道路上的过渡阶段,虽未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但已经出现相应症状,甚者同时伴随心、脑血管及其他靶器官损害的表现,这与中医“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治未病”一词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一书。《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云:“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么,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也曾提到:“见肝么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可见古人始终将“治未病”思想放在重要位置上。“治未病”思想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常用三个词描述“治未病”思想: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简单的说就是在疾病还没发生的时候先想到预防,疾病一旦发生就要防止其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如《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六经由外及里,一经得病更要防止其入里;再如温病讲的卫气营血同样注重既病防变;五行中的生克理论更是如此。最后虽然疾病预后尚可,但仍要密切观察防止其复发。“治未病”思想贯穿于疾病的始终,也是治病的关键。我国古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把疾病划分为三类:即未病、欲病、已病,并提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正常过高值血压相当于“欲病”状态。刘巍[8]认为正常高值血压是生活质量提高的产物,与生活方式相关性大,虽然还未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但已有相对应的征兆,对这种亚临床状态的管理,“治未病”思想得到了许多医家的青睐。
  3 关于正常高值血压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正常高值血压发病多与内因关系密切,如常与饮食、情志和久坐少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主要伤及肝、脾、肾三脏。王晓媛等[9]研究表明,正常高值血压的病位主要分布在肝、脾、肾三脏,且肝居首位其次是脾和肾。李洪波等[4]认为,正常高值血压归因于情志、饮食、劳逸、先天不足和体质等,其病机以实证居多,病位主要在肝,临床主要表现除头晕头痛外还兼见脾虚痰湿表现居多,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防治原则。刘巍[8]认为生活方式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原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易致气、血、痰、湿、火、食六郁的形成,主要伤及肝、脾、肾三脏。张世君等[10]认为正常高值血压多与阳亢、痰湿、阴虚、阳虚有关,病位在肝、脾、肾。苗嘉芮等[11]等通过统计正常高值血压的症状主要以眩晕、胸闷、食少、呕吐痰涎等多见,认为其病机多与脾虚痰湿有关。杨传华等[12]通过对山东省平原县1050例正常高值血压的研究调查发现,正常高值血压以实证、虚实夹杂为主,实证多为肝火亢盛,虚实夹杂多为阴虚阳亢,症状以肝系证候为基本证候,并认为正常高值血压应从肝脾肾论治。
  4 关于正常高值血压的中医证型研究
  目前临床上对正常高值血压的中医分型尚无明确标准,但根据其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大体上可分为虚、实两类,虚证则以肝、脾、肾亏虚为主,实证多以气滞、血瘀、痰浊为主。现临床中虽将其辨证为某一证型,但多掺杂其他证型的典型症状。王晓媛等[9]研究表明,正常高值血压的中医证型:其中痰湿者居首位,约占58.1%;其次为血瘀、阴虚、阳虚者,约各占40%左右;而两种证型相兼者约为138例,居首位;三种证型相兼者约为90例,居其次;单个证型者仅有58例。王丽颖等[13]对150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证属痰瘀互滞者,占59.68%;证属阴阳失衡者,占36.07%;证属瘀血阻滞者,占15.12%;证属气阴两虚者,占12.20%;证属肾阳虚者所占比例较小,仅占8.69%。刘炜丽等[14]调查结果表明,经常饮酒、饮食不节制的人多属痰湿体质,临床上多以头晕头痛,脘腹胀满、恶心欲吐为主要,且与体重、血糖、血脂关系密切。孙贵香等[15]从中医体质学入手,认为正常高值血压主要与痰湿、血瘀密切相关。何红[16]认为,正常高值血压患者的体质分为气虚质、阴虚质和痰湿质三种。莫云秋等[17]认为正常高值血压以肝气郁滞型为主,占35.01%;其次为脾虚湿盛型,占24.02%。
  5 关于中医治疗正常高值血压的研究
  5.1 非药物干预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生活方式干预是治疗正常高值血压的基础[18]。一般来说,正常高值血压首先从生活方式上干预,杨传华等[12]认为控制体重、低盐饮食等生活方式干预正常高值血壓可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秦大成[19]对正常高值血压患者采取生活方式干预,通过宣传健康知识从而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并使人们学会自测血压掌握血压变化情况,同时增加运动改善微循环,并尽可能的记录饮食内容促进合理饮食体系的构建,倡导人们戒烟限酒,从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吴辉等[20]认为合理干预生活方式尤其是控制体重能有效控制血压升高,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冯国明[21]认为正常高值高血压患病率与超重密切相关。方宁远[22]认为正常高值血压的治疗与膳食干预有关,尤其注重低盐饮食。
  5.2 正常高值血压的中药干预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法宝,始终贯穿于疾病的各阶段。目前对正常高值血压的中药治疗尚在研究阶段,大多根据证型选方用药。杨传华等[12]认为正常高值血压以肝实证和痰浊证为主,并明确了相应的治法。其中上述证型又可分为以下几种:肝气郁结者,治以解郁疏肝、调气和血,方用柴胡疏巧散加减;肝郁化火者,治以养血健脾、疏肝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痰浊壅盛者,治以化痰熄风、健脾祛湿,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何桂兰等[23]对天麻钩藤饮进行加减,自拟降压汤(主要药物组成:钩藤、牛膝、桑寄生、夏枯草、野菊花、生地、当归各10 g、地龙6 g、决明子15 g),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同时外用吴茱萸进行穴位贴敷治疗正常高值血压,结果显示能显著改善患者血液循环和心功能异常等情况。周宝宽等[24]运用张明雪教授的滋阴平巧潜阳汤(主要药物组成:生地黄10 g、北沙参15 g、麦门冬10 g、枸杞子15 g、当归10 g、草决明15 g、夏枯草30 g等)来治疗正常高值血压,结果显示滋阴平肝潜阳汤能有效控制阴虚阳亢型的正常高值血压并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王艳辉等[25]运用平肝降压丸(主要药物组成:羚羊角粉2 g、牛膝15 g、夏枯草24 g、黄芩15 g、钩藤20 g、槐花10 g、苦丁茶10 g、煅磁石20 g、锻珍珠母30 g、白蒺藜20 g、决明子20 g等,制成水丸,每次6 g,每天3次,餐后半小时服用)治疗正常高值血压,结果显示其降压效果平稳,且不良反应较少。周光春等[26]根据临床不同证型辨证论治,痰湿者治以健脾祛湿为主,方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阳虚者治以温阳利水为主,方用金匮肾气丸合泽泻汤加减;阴虚者治以补肝肾、益气血为主,方用左归饮合二至丸加减;气虚者治以益气健脾为主,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湿热者治以清热利湿为主,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血瘀者治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方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气郁者治以疏肝理气为主,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总的来说,通过对症状的分析来辨明证型,便于选方用药,从而提高治疗的准确性,能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痛苦[27]。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知,中医辨证论治随症加减来治疗正常高值血压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6 结语
  正常高值血压作为正常血压与高血压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是一个重要节点,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进一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治疗上,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早发现,早干预,早获益,使机体尽可能恢复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发展成为高血压,并降低其对心脑血管及其他重要靶器官的损害,防止发病人群由原来的以中老年为主逐步向青壮年过渡,进而降低高血压的患病率和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Manios Y,Karatzi K,Protogerou AD,et al. Prevalence of childhood hypertension and hypertension phenotypes by weight status and waist circumference:the Healthy Growth Study [J]. Eur J Nutr,2018,57(3):1147-1155.
  [2] D′Elia L,Strazzullo P. Excess Body Weight,Insulin Resistance and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Potential Pathophysiological Links [J]. High Blood Press Cardiovasc Prev,2018,25(1):17-23.
  [3] 王蕴强.高血压前期的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5(7):43-46.
  [4] 李洪波,周铁军,岳桂华,等.南宁社区居民的高血压前期中医体质调查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9-12.
  [5] 郭杰,余灿清,吕筠,等.中国10个地区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情况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4):469-474.
  [6] 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6,31(6):521-528.
  [7] 冯晓敬,朱泓杰.补肾定眩丸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72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6,23(4):465-466.
  [8] 刘巍.补肾降压方对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肾损害相关TGFe/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9] 王晓媛,李浩.353例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调查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3,26(11):79-82.
  [10] 张世君,齐冬梅,李运庆,等.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医证候研究[J].中医杂志,2016, 57(20):1759-1763.
  [11] 苗嘉芮,张立德,曲怡,等.高血压前期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溯源[J].辽宁中医杂志,2014,29(9):1879-1881.
  [12] 杨传华,陆峰,袁杰,等.社区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J].中医杂志,2013,19:1666-1671.
  [13] 王丽颖,李元,李娜,等.1508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调查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12(25):1960-1963.
  [14] 刘炜丽,陈瑞芳,时光.治未病指导高血压前期健康管理的研究思路[J].光明中医,2014,29(3):431-432.
  [15] 孙贵香,刘倩倩,张冀东.高血压前期亚健康状态研究述评[J].中医药导报,2014,20(8):87-89.
  [16] 何红.中醫体质辨识在社区高血压前期中的防治[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5):194-195.
  [17] 莫云秋,伍松狡,覃小容,等.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医分型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 7(5):120-121.
  [18] Pietri P,Vlachopoulos C,Tousoulis D. Inflammation and arterial hypertension:from pathophysiological links to risk prediction [J]. Curr Med Chem,2015,22(23):2754-2761.
  [19] 秦大成.中医辨证论治对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保护作用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4):102-105.
  [20] 吴辉,丁有钦.调平康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高血压前期患者的短期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1):6-8.
  [21] 冯国明.高血压并发症及其预防和治疗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6(2):13-15.
  [22] 方宁远.高盐饮食与盐敏感性高血压[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6,35(3):239-242.
  [23] 何桂兰.综合干预对老年性临界高血压患者血液动力学及心功能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2,33(10):12.
  [24] 周宝宽,张明雪.200例正常高值血压中医症状积分的聚类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165-169.
  [25] 王艳辉,刘艳军.天麻钩藤饮联合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功能指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22):2471-2473.
  [26] 周光春,何力.结合体质采用古方辨证论治正常高值血压七法[J].中医临床研究,2017,9(27):7-9.
  [27] 孔俊虹,张琪,陆岩,等.常州市高血压前期人群中医体质特点分析[J].山东中医杂志,2016(1):25-27.
  (收稿日期:2018-08-17 本文编辑:封 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7040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