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立体定向技术辅助沿脑沟显微切除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究立体定向技术辅助沿脑沟显微切除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12例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术前采用立体定向技术, 找到海绵状血管瘤准确位置, 并行沿脑沟显微全切术, 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准确的找到病灶部位, 术后第2天可下床行走, 当日行常规脑CT检查, 均未见术腔出血;术后第3个月行头颅磁共振(MR)检查, 病灶均消失且无残留, 复查脑电图均未见棘慢波;术后12例患者仅1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发生率为8.3%, 表现为左手轻微偏瘫;所有患者术后均继续服用抗癫痫药物, 随访1~3年, 期间无癫痫发作患者, 有2例患者术后第2年停止服用抗癫痫药物, 仍未出现癫痫发作。结论 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通过立体定向技术辅助, 开展沿脑沟显微切除术, 可有效减少脑组织损害, 控制癫痫发作, 值得采用。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外科手术;立体定向技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1.031
  当前, 立体定向技术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可有效减少切除术后对神经功能的损伤, 有效控制癫痫[1-2]。本研究选取本院2015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12例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 采用立体定向技术辅助沿脑沟显微切除术治疗, 取得了更为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12例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于2015年9月~2017年9月在本院手术, 其中男7例, 女5例, 年龄15~60岁, 平均年龄(37.5±8.5)岁。病灶区域:5例位于右侧中央前沟、4例位于右侧中央沟、3例位于左侧中央沟。症状表现:均有癫痫症状, 4例服用抗癫痫药物后未发作, 1例服用药物后偶尔发作;2例存在头痛症状, 12例患者均无神经功能缺失表现。术前随访2~3年, 多次进行头颅CT复查病灶无改变, 但是癫痫发作次数逐渐增多。
  1. 2 方法
  1. 2. 1 立体定向技术 做头部备皮并常规消毒, 局部麻醉(局麻)结束后将Fisher立体定向头环安装上, 在CT室扫描病灶区域, 对病灶最大一层, 用计算机数字化仪将病灶中心坐标计算出来, 然后到手术室行全身麻醉, 对立体定向坐标调整, 将头皮手术切口确定下来, 依据定向针的指示, 确定需要切开的脑回, 依据定向针引导, 将脑回分开后, 再次依据引导, 查找海绵状血管瘤。
  1. 2. 2 手术操作方法 全身麻醉(全麻)后, 常规消毒铺巾, 切开头皮, 使用环钻开颅, 将病灶所在脑沟找到, 将硬膜切开以后。11例患者表面无异常, 1例有黄染在脑表面;12例患者均在显微镜下将蛛网膜切开, 同时将引流静脉避开, 将脑沟分开到足够长度, 将脑沟底部海绵状血管瘤找到, 可见黄染在脑组织周边。用自动牵开器牵开额叶。分离时沿着海绵状血管瘤周围黄染的胶质增生层进行, 如果血管瘤内有淤泥的血块, 要先将病灶切口进行清理, 血管瘤出血减少, 可对其一边分离一边分块切除, 因脑沟内小动脉是供血动脉的来源, 对海绵状血管瘤全切。全切后, 清理干净增生的脑组织, 并冲洗干净, 用止血纱布将创面覆盖好, 将硬膜严密缝合, 覆盖止血纱布在硬膜外, 将骨瓣固定并复位, 将皮肤逐层缝合。
  1. 3 观察指标 术后进行脑CT与MR检查, 观察并记录检查效果, 观察术后有无神经功能障碍, 并记录发生率, 对患者随访1~3年, 观察癫痫发作情况。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准确的找到病灶部位, 术后第2天可下床行走, 当日行常规脑CT检查, 均未见术腔出血;术后第3个月行头颅MR检查, 病灶均消失且无残留, 复查脑电图均未见棘慢波;术后12例患者仅1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发生率为8.3%, 表现为左手轻微偏瘫;所有患者术后均继续服用抗癫痫药物, 随访1~3年, 期间无癫痫发作患者, 有2例患者术后第2年停止服用抗癫痫药物, 仍未出现癫痫发作。
  3 讨论
  开展头颅CT诊断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特征并不明显, MR成为最有效的诊断方法, 可以观察到显著的特征性表现, 即T2W加权像上病灶边缘低信号区可见[3, 4], 术前进行MR诊断, 确诊率可达95%以上[5]。脑内海绵状血管瘤通常伴有出血及渗血现象, 并且病灶周围可见铁血黄素沉积现象, 显示为低信号在T2W加权像上[6]。此次研究, 12例患者术前MR检查, T2W加权像均有低信号区显示, 均得到了明确诊断, 最终得出结论为脑运动区中含有病灶。
  此次研究, 本组12例患者中, 有2例首发癫痫而进行急诊头颅CT检查, 检查发现了高密度病灶, 在脑内, 并且呈现小斑点样, 没有明显的水肿在周围, 有2例患者进行了止血与脱水治疗, 因为血管畸形伴有出血症状, 对患者进行随访, 病灶始终没有出现变化, 头颅MR检查将海绵状血管瘤确诊下来。1例患者先经头颅CT检查, 疑似海绵状血管瘤, 后经MR检查证实, 可以看出, MR仍是确诊海绵状血管瘤的关键诊断方法。此次研究, 12例患者均出现了瘤内出血情况, 出血率100%, 以慢性、反复性的出血为主, 瘤外出血现象未见。斑点状的、高密度的影像是进行头颅CT检查最主要的特征, 而急性期的可见高密度影像且是均匀一致的。对于急性癫痫患者, 如果神经功能未缺失, 头颅CT显示出的影像特征为高密度的、脑内斑点状病灶, 未伴有水肿, 占位效应不伴有[7], 则确诊为海绵状血管瘤的几率非常大, 需要立刻进行止血治疗, 进行癫痫发作的控制治疗便可。
  对于脑皮层下海绵状血管瘤来说, 癫痫是主要症状之一, 因此, 癫痫治疗成为脑皮层下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重点。有研究报道了50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例, 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0%, 随访1年, 病残率为10.0%。此次研究, 所有患者沿脑沟显微切除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均成功、准确的找到病灶部位, 术后第2天可下床行走, 当日行常规脑CT检查, 均未见术腔出血;术后第3个月行头颅MR检查, 病灶均消失且无残留, 复查脑电图均未见棘慢波;术后12例患者仅1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发生率为8.3%, 表现为左手轻微偏瘫;所有患者术后均继续服用抗癫痫药物, 随访1~3年, 期间无癫痫发作患者, 有2例患者术后第2年停止服用抗癫痫药物, 仍未出现癫痫发作。本研究结果与以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可以当成是一种脑外病变, 通过立体定向技术作为辅助, 对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沿脑沟显微切除, 可减少对脑组织的损害, 有效预防了神经功能障碍发生, 使癫痫得到有效控制, 值得采用。
  参考文献
  [1] 管海生.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及诊断.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8, 31(14):2159-2160.
  [2] 揭双民. 1. 5T MR SW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 2(16):147-148.
  [3] 赵雪梅, 陈莉军, 和建伟, 等. 利用磁共振SWI技术检查并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 甘肃科技, 2018, 34(13):112-113.
  [4] 任海波, 王毅, 李鹏, 等. 伽马刀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分析.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8, 15(6):304-308.
  [5] 杨承勇, 熊云彪, 韩国强, 等. 皮质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5, 28(1):20-22.
  [6] 潘云曦.沿脑沟显微切除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研究. 南方医科大学, 2008.
  [7] 刘进, 诸葛启钏. 功能磁共振联合神经导航辅助切除功能区海绵状血管瘤. 浙江创伤外科, 2016, 18(4):455-456, 468.
  [8] 买买提力·艾沙, 麦麦提力·米吉提, 周庆九,等. 术中超声辅助下经脑沟颅内深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切除.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1, 27(12):1224-1226.
  [9] 沈汉超, 袁邦清, 林川凎,等. 立体定向显微手术切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附23例报告).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 17(8):496-497.
  [10] 柏建兵, 何心, 王建祯,等. 立体定向显微外科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37例临床分析. 中國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 20(3):62-64.
  [11] 潘云曦, 史继新, 王汉东,等. 立体定向辅助显微手术切除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5, 18(1):42-43.
  [12] 查韡光, 张志文, 郭晓明,等. 立体定向辅助显微手术切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7, 20(6):345-347.
  [收稿日期:2018-10-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81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