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影像学诊断特点及治疗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分析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影像学诊断特点,同时研究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调查时间为2007年3月至2018年4月,选择在此期间本院收治的20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最终经过手术病理证实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患者的CT影像学诊断特点,并且分析有效的治疗方案。结果:患者的动脉静脉期没有明显强化,延迟大约10min,对患者瘤体进行扫描,表现为轻度和中度的均匀或不均匀的强化,CT值出现明显升高,升高大约12~25Hu。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影像学存在特征性,正确选择CT影像学技术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提高该病症的诊断效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方法治疗该疾病,可促进患者的治愈和预后。
  【关键词】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T影像学诊断特点;治疗选择
  颅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的脑血管畸形[1]。海绵状脑血管瘤没有明显的年龄限制,在任何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而且男女患病率之间无明显差异。有研究进行统计得出,大约有25.0%发生在儿童群体,75.0%发生在成年以后[2-3]。为有效提高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率,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本文主要分析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影像学特点,研究有效的治疗方案,现将主要研究情况进行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中所有选择的研究对象均为2007年3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收治的颅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选择20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最终经过手術病理证实为颅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2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患者年龄为28~72岁,平均年龄为(46.2±14.5)岁。本研究患者自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间隔为3个月~10年,20例患者中,19例患者的血管瘤位于脑内,1例患者的血管瘤位于脑外,所有患者发病均位于幕上。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本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采用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选择64排螺旋CT机进行扫描,进行走位扫描时,主要以OM为基线向头顶进行连续扫描,扫描层厚设置为5~7mm,扫描间距设置为5~7mm。在进行增强扫描的时候,选择100mL 30%的碘海醇对患者进行滴注,控制注射流速为3.0mL/s,动态增强扫描的时候,动脉期延时大约30s,静脉期延时大约70s,延迟期延时大约8~10min,分别对患者各期同层面、同步微流体的CT值进行采集,并进行对比和分析。选择显微外科手术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手术前常规进行降颅压,同时选择80mg钾强龙进行干预,每日为患者进行2次静脉推注。为患者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需要本着接近肿瘤的原则,从肿瘤距离患者脑干表面最薄弱的地方进入,需要尽量避免对患者脑干重要结构的影响。
  1.3 观察指标
  评价本研究所有患者的CT影像学诊断状况,并且对于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IBM 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n进行描述,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为:1)进行CT平扫会表现出类圆形稍高密度影,CT值为37~46Hu,通常情况下会伴有钙化状况;2)为患者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可看出患者的动脉静脉期没有明显强化,延迟大约10min对患者瘤体进行扫描表现为轻度和中度的均匀或不均匀的强化,CT值出现明显升高,升高大约12~25Hu;3)部分流体内存在出血和难辨状况,甚至会表现为血栓钙化状况,表现为分叶状混杂密度灶,一般伴随有出血的瘤体周围存在不同密度的水肿。
  对本研究中的所有患者进行显微手术治疗,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没有患者死亡,20例患者中,12例患者进行全切手术治疗,占60.00%,8例患者进行次全切手术治疗,占40.00%。患者手术以后,神经功能障碍得到明显改善,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患者恢复到术前状态,到目前未发生复发情况,也没有出现再出血的情况。对本研究所有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干预之前生活质量评分为(45.2±12.1)分,干预以后生活质量评分为(88.8±6.7)分,前后比较,t=2.0364,P=0.0236<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现如今,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病原因并不清楚,通常认为是先天性血管出现异常发育而导致患者发病,这种病情大约占脑血管畸形的5%,甚至超过16%,曾经一度将这种病症认为是罕见的疾病[4]。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这种病症临床一般多为单发,患者发病之后,血管瘤直径相对较不稳定,最大能够到几厘米,最小也为几毫米,可以在患者颅脑内的任何部位发病。这种病情一般分为脑内和脑外海绵窦两种,临床有研究文献将颅脑海绵状血管瘤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位于脑实质内的,称之为1型,位于海绵窦区,病变表现为囊性称之为2a型,同时位于海绵窦区病变含石质较多的称之为2b型[5]。通过对本文研究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主要是:1)进行CT平扫会表现出类圆形稍高密度影,CT值为37~46Hu,通常情况下会伴有钙化状况;2)为患者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可看出患者的动脉静脉期没有明显强化,延迟大约10min,对患者瘤体进行扫描表现为轻度和中度的均匀或不均匀的强化,CT值出现明显升高,升高大约12~25Hu;3)部分流体内存在有出血和难辨状况,甚至会表现为血栓钙化状况,表现为分叶状混杂密度灶,一般伴随有出血的瘤体周围存在不同密度的水肿。
  综上所述,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影像学存在特征性,正确地选择CT影像学技术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提高该病症的诊断效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对该疾病进行治疗,可促进患者的治愈和预后,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罗锐,陈军,陈辉,等.磁敏感加权成像与常规二维梯度回波成像对轻型脑损伤评估价值的比较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2014,30(11):1107-1111.
  [2] 刘春岭.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出血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07(03):13-15,26.
  [3] 李波.磁敏感加权成像在颅内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5):87-88.
  [4] 陈桂玲,张宗军,张龙江,等.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微出血的检测及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03):227-230.
  [5] 陈平有,仇俊华,杜恩甫,等.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21(12):872-8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93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