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胼胝体梗死的核磁共振表现与临床关系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探讨胼胝体急性梗死患者的临床及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经临床证实的28例胼胝体急性梗死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有1种或1种以上的诸如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主要有观念运动性失用、额叶步态、异己手综合征、肢体瘫痪及智能障碍等。MRI主要表现为胼胝体区T1WI呈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DWI高信号ADC低信号。主要累及胼胝体体部,其次为膝部及压部。伴额叶等处新鲜梗死14例,伴其他部位陈旧性梗死19例,伴脑白质疏松9例。12例患者同时行MRA检查,均显示颅内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大脑前动脉最多,其次为椎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狭窄次之。结论:急性胼胝体梗死多存在相关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复杂多样,MRI对本症及伴发症的诊断价值极高,值得应用。
【关键词】急性胼胝体梗死;核磁共振;临床关系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5-0-02
前言:胼胝体是大脑纵裂底部联系两侧大脑半球新皮质的联合纤维,有调节半球间联系及功能协调的重要作用。胼胝体血供较为丰富,单纯发生梗死的可能较为少见,多合并颅内其他部位的梗死,致临床症状复杂多样[1]。MRI尤其是DWI序列扫描时间短,能够观察水分子的扩散特征,易于发现脑梗死30min左右呈高信号的扩散受限,从而获得准确的早期诊断。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经临床证实、资料完整的28例胼胝体急性梗死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旨在探讨AICC患者的临床及MRI表现特征,提高诊治能力,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经临床证实的28例AICC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47~83(平均66.2±2.5)岁。入院时主要临床表现:头晕、单侧肢体偏瘫、理解力和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语言减少或缄默、意识障碍及智能下降、观念运动性失用、额叶步态、异己手综合征、二便失禁等。
1.2 方法
由1名经验丰富的神经科高年资医生带领1名低年资医师,向患者及其家属详询相关病史,进行常规神经系统查体和高级神经功能检查,后者包括一般认知行为、情感思维、知觉、定向、记忆、计算等。此外,还行以下检查:听———执行命令及左右定向,说———看图说话、对话及跟读,读———朗读词句篇章,写———听写、抄写及自发性书写,执行伸舌、握拳、系扣等指令,模仿敬礼等动作,拼图等实物演练等。
MRI检查使用设备、检查及评价方法使用飞利浦Achieva1.5T磁共振机,扫描序列包括轴位T1WI、T2WI、FLAIR、DWI及ADC序列,矢状位T2WI序列。由1位神经内科及2位影像科高年资医师共同读片,以胼胝体区出现T1WI低信号、T2WI及FLAIR高信号、DWI高信号ADC低信号为急性梗死入选标准,重点观察具体累及胼胝体区域、伴发病变,MRA颅内动脉血管有无变异及狭窄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1种或1种以上的诸如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主要有观念运动性失用、额叶步态、异己手综合征、肢体瘫痪及智能障碍等。MRI主要表现为胼胝体区T1WI呈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DWI高信号ADC低信号。主要累及胼胝体体部,其次为膝部及压部。伴额叶等处新鲜梗死14例,伴其他部位陈旧性梗死19例,伴脑白质疏松9例。12例患者同时行MRA检查,均显示颅内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大脑前动脉最多,其次为椎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狭窄次之。
3 讨论
胼胝体由前向后可分为嘴部、膝部、体部、压部,其纤维联系大脑额、顶、枕、颞诸叶,前4/5由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供血,后1/5由大脑后动脉及后脉络膜动脉供血,具体的由大脑前动脉胼周动脉分支供应胼胝体体部,前交通动脉的胼胝体下动脉和胼胝体正中动脉2个分支供应胼胝体膝部,大脑后动脉的胼背侧动脉分支供应胼胝体压部[2]。由于其有前后循環的多支血管供血且侧支循环较为丰富,较少发生梗死。缺血梗死常因供血动脉被阻断,而侧支循环未能及时代偿引起。大脑前动脉或大脑后动脉近端闭塞,其梗死范围就可能超出胼胝体区域,本组单纯胼胝体梗死仅5例(17.9%),合并其他区域梗死者多见。胼胝体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与其他部位的梗死相同,主要为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和既往心脑缺血发作史等。本组均有前述1种以上危险因素。颈部外伤所致的创伤性椎动脉夹层也可发生包括胼胝体等部位的多发性脑梗死。急性弥漫性胼胝体梗死的罕见之处主要见于心源性脑栓塞,动脉炎结核和多发性大动脉炎。由基底节区等部位出血破入脑室可致梗阻性脑积水,可伴发胼胝体急性梗死在内的弥漫性脑梗塞。拮抗性失用是复杂的AHS的一种临床类型,临床有时可见,为一种对立性观念性运动,临床表现为健侧手作目的性运动时,患侧手对其不自主的阻止[3]。
胼胝体位于侧脑室体间上部中线区域,传统CT轴位扫描易于漏诊,且CT远较MRI诊断滞后。MRI多序列、多参数、多方位扫描,对灰白质优良的分辨能力,易于早期发现AICC呈T1WI低信号、T2WI及FLAIR高信号、DWI高信号ADC低信号的病变区域。尤其是DWI可用于急慢性期的鉴别。MRA可清晰地显示病灶侧的责任供血动脉的变异、狭窄或闭塞,对本症的诊断意义较为重大。进展性脑卒中的AICC患者病情恶化多发生于起病后的24h内,以偏瘫加重为主要临床表现,头颅MRI及MRA检查也可及时明确梗死部位及责任血管病变。
总之,AICC的发生多存在相关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复杂多样,MRI对本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血管病变的判断及伴发症的诊断价值极高,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鲁光辉,吴健,王志海,等.胼胝体梗死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4,6(1):102-103,113.
于广会,和清源,刘林祥,等.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在老年脑血管病急性发病中的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12):1275-1278.
盛蕾,胡丹,肖婧,等.胼胝体梗死:临床与影像学特征[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3,21(7):536-54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579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