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虚两实”论产后发热的治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苏纪春
【摘 要】产后发热为产科临床常见病症,笔者根据诸多医家文献及临证经验,从“两虚两实”着眼,论述产后发热的病因病机以及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的相关经验,以期为产后发热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和经验借鉴。
【关键词】 产后发热;两虚;两实;中医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1.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20-0057-02
产后发热一症,在中医学中有详细记载及论述,早在 《素问·通评虚实论》中就有“乳子而病热”一说。《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中记载:“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后世医家如张景岳、陈自明、傅青主等在各自著作中,对产后发热之症状、辨证、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发人深省。
现代医学认为产后发热多为产褥感染所致,是指分娩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感染,引起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变化。该病致死率较高,西医治疗目前以抗感染治疗为主,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导致细菌耐药率的增加、以及抗生素在哺乳期应用对婴幼儿的影响,故而单纯的抗感染治疗疗效有限[1]。
中医学认为产后发热的病因病机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论相合,产妇分娩中的气血损耗、津液亡失,致使任胞二脉阴血亏虚,气虚则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外实而里虚,正邪交争而发热。因此,多虚多瘀、虚实夹杂是产后發热的最大特点。故笔者从“两虚两实”论述产后发热的治疗。
1 两虚论
1.1 气血俱虚 古人认为产后“百节空虚”,如《沈氏女科辑要盏正·卷下》云:“新产发热,血虚而阳浮于外者居多”,《古今医鉴·卷之二十》云:“产后荣卫俱虚,腠理不密,若冒风发热者,其脉浮而微,或自汗”等均有相关论述。产后出血,气随血脱、津液外泄、元气内伤,气虚则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营卫不和而发热;阴血亏虚,则阴不敛阳,致阴虚发热或血虚发热。因而发热之关键在于气血阴液之不足。
1.2 胞宫空虚 产妇产后血室正开,恶露时下,则产时极易致外邪侵入,亦或产后不注重房事及局部卫生,致使邪毒内入,直犯胞宫、任胞二脉,而致发热[2]。如《妇人大全良方·卷之十八》载:“因产后感冒风寒,恶露斩然不行,憎寒发热如疟,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当作热入血室治之”。现代众多医家以张仲景小柴胡汤证“热入血室”理论为指导,认为产后发热符合“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的病机理论,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以疏泄少阳、调畅肝胆、透达血室为法,在产后发热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3]。
2 两实论
2.1 邪毒为实 产妇虽云正虚在里,但不可不顾邪实。邪气因虚而入,或著于肌表、或内入血室、或留于胞宫,不一而论。《景岳全书·妇人规产后发热》中有云:“产后气血俱去,诚多虚证。然有虚者,有不虚者,有全实者”,明确告诫一家不可单纯以一虚而论。因此,辨证之时,当审明虚实,其实多而重者,顾其实,使邪有出路,不可妄用大补滋腻之剂,助长邪气,致使邪毒留恋不出,或成大患。
2.2 瘀血为实 产妇产后血室正开,恶露时下,此为败血,当尽出而身安。若产后感邪,致使恶露停滞,败血不下,阻碍气机,则气血不通、虚实交结[4]。《医宗金鉴》中有云:“若恶露不去,瘀血停留,则为血瘀发热”。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产后伤寒方论第一》中云:“凡产后发热,头痛身疼,不可便作感冒治之。此等疾证,多是血虚或败血作梗”。因此,产后多以瘀血为实,治疗期间应顾及瘀血,不可妄投寒凉之品。恶露通畅,败血得下,不与外邪博结,气机宣达,邪自可去。
3 验案举例
陈某,女,24岁,于产后2周受风寒后开始发热,体温37.6~38.9℃,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2.2 ×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0.78。门诊诊断为产后感染,给予头孢曲松钠治疗3天,体温未见明显下降,波动在37.8~39.0 ℃。刻诊: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周身疼痛,动辄汗出,纳少,恶露未净,小腹时有胀痛不适,二便正常,舌质淡暗,苔白厚,脉沉涩无力。中医辨证:气虚外感,瘀血内阻。治宜益气解表,化瘀通络。处方以桂枝新加汤合生化汤加减:桂枝12g,白芍15g,人参6g,当归12g,川芎10g,炮姜6g,益母草15g,炒白术15g,砂仁6g,炙甘草6g,生姜15g,大枣6枚。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后进热粥半碗,取微汗。连服2剂后,患者体温降至37.5℃,诸症大减,食欲仍欠佳,效不更方,守原方加炒神曲10g,续服3剂,食欲增加,余症皆除。
按语:患者素体气虚,脾胃不足,外受风寒后,困于卫表,营卫不和,故见发热汗出,面色萎黄、神疲乏力为素体气虚之症,今外受风寒,产后气血受损,为外有表虚风寒,内有营血不足,恰符合《伤寒论》中“桂枝新加汤”之证:“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故本案以桂枝新加汤为主方,解表散寒,益气养血;患者恶露未尽,小腹时有胀痛,加之脉有涩象,舌质淡暗,为外感风寒后,寒邪凝滞,血络运行受阻,故合以生化汤化瘀通络;舌苔白厚,纳少,为气虚不能运化痰湿,佐以炒白术、砂仁健脾化湿。本案之治疗,虚实兼顾,即散其外实、通其内实、益其卫表、养其营血,使其实者有出路,虚者有所补,邪去而正安。
4 小结
产后发热一症,病机复杂,临证时应多加揣度,结合患者病情进行辨证施治。笔者结合临床治疗,总结在产后发热的治疗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4.1 勿“闭门留寇”。产妇产后气血受损、胞宫空虚,卫气不固,外邪入侵者居多。此时正邪交争而发热,不可妄投寒凉之品,使腠理闭塞、血凝不通,外邪无路可出。其感于外者,仍当治其外,可取微汗透邪之法。然又不可不顾正气,当内外同治,使正气充足、腠理常开,则邪气自出。可仿人参败毒散、桂枝新加汤之类加减。
4.2 勿“养虎为患”。产后虽见气血两虚之象,然若有实邪,仍当以祛实为主,补养为辅。不可见其虚而不敢用汗下之法,唯投以滋养之品,使邪气稽留于内,甚者传入营血、胞宫。正所谓“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不可不辨。
4.3 勿“操之过急”。产后之病,虚实夹杂,错综复杂;外虚者,卫气之虚也;外实者,邪气外入也;内虚者,营血亏虚、津液不足、胞宫空虚也;内实者,恶露未尽,瘀血内阻也。故而治病之时,当兼顾此特殊时期“多虚多瘀”的特点,勿求速达,不可见外寒而投大汗之剂,见内热而投寒凉之品,见瘀阻不通而用峻下之药。当通盘筹划,兼顾内外,使正气充足,邪有出路,病愈自可期也。
参考文献
[1]李敏,刘敏修.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发热40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3,19(8):101,103.
[2] 赵玉玲,冯莉.应用热入血室理论指导产后发热的治疗[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24(3):70,71,86.
[3] 李伟,朱蕊.柴胡生化汤治疗产后发热的临床疗效探讨[J]中医中药,2017,15(19):196,197.
[4] 姜雪.产褥感染的中医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4):130.
(收稿日期:2019-08-05 编辑:程鹏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0564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