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扶阳学术流派学术思想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认识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文笛 姜莉云 周瑞彬 杨翼豪 许云姣 蔡悦青

  摘要:本文从扶阳学术流派学术思想角度出发,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所诱发的炎症因子风暴、新型冠状病毒寒湿疫毒特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六经传变规律以及从扶阳学术流派学术思想中挖掘整理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思维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达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药防治构建出有益的临床思路的目的,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抗疫工作作出贡献。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炎症因子风暴;寒湿疫;两感于寒;扶阳学术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0)03-0014-03
  自2019年12月至今,新型冠状病毒从武汉开始迅速肆虐全国,并开始传播至全球。连日以来,国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增确诊病例持续下降,令人欣喜。但同时全国累计死亡病例也在不断的增加。截止目前(2020年2月25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病例累计已达2666例,占累计确诊病例的3.43%。而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后引发的炎症因子风暴。对于炎症因子风暴的治疗目前西医没有特效药,只能采取抗炎、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所以对炎症因子风暴的控制就成为决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预后和转归的关键和重点,而炎症因子风暴所引发的一系列免疫反应中,从初期的免疫功能过度激活,到中期的免疫功能亢进,再到后期的免疫功能低下等特点,从扶阳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角度出发,与人体的正气(阳气)抗邪、阳气与阴寒邪气交争、六经传变、太少两感、少阴阳脱等中医理论有较多相似之处。笔者在下文中将尝试对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所引发的炎症因子风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变化特点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等方面,从中医扶阳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的角度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探索出有益中医思维方法,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药防治做出贡献。
  1 从扶阳学术流派人体正气观解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发的炎症因子风暴
  以吴佩衡先生为代表的扶阳学术流派认为:人体的正气来源于秘藏在肾中的命门火。命门火秘藏于肾水之中就能够蒸腾化气,所化之气就是人体一身阳气之根。由此阳气之根开始,阳气源源不断运行周流于全身各处,最终形成人体各脏腑、经络、三焦、肌肉、皮肤等不同部位的阳气。这些不同部位的阳气因其功能各有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五脏六腑之阳气、经气、宗气、卫气、营气等。人体精、血、津液的生成和运行均要依赖各部位阳气的温煦与运化,正所谓: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所有这些不同功能部位的阳气总合到一起,就构成了人体的正气。
  炎症因子风暴又叫做细胞因子风暴,是机体对致病因子防御性的应激过度,最终转变为全身炎症损伤的病理过程[1]。由于炎症因子风暴是决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否转归为重症甚至死亡的关键因素,对这个极为关键的炎症因子风暴如果用扶阳学术思想来解读,就应该是人体正气(阳气)与邪气的交争。所以由新冠病毒所诱发产生的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性应激过度就是人体正气(阳气)与新冠病毒疫邪交争的结局。
  致病因子进入人体导致炎症细胞激活,促进炎症介质的释放,并诱导细胞因子释放,细胞因子的释放又进一步诱导下一级炎症介质的释放。如此恶性循环,免疫功能因过度亢进而失调,炎症反应不断扩大,进入过度免疫抑制期,炎症过强刺激或持续刺激导致炎症反应过度失调而引发自身性的损害[1],最终出现多脏衰而转归于死亡。所以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炎症因子风暴后期,机体不仅存在免疫反应亢进的现象,同时还伴有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如此矛盾现象的出现,从扶阳学术思想的角度来分析,就是人体正气(阳气)与新冠疫邪交争后,阴寒邪气过盛,不断深入,阳气与之抗争,但在不停的正邪抗争过程中,阳气始终处于劣势,出现了正不胜邪,就犹如在战场上兵不胜敌,最终阳气被逐渐耗损殆尽,阴盛阳脱而亡。所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重症或是危重症中,会出现低热甚至无发热的临床表现,这与中医所认为的但寒不热阴寒重证之证象相吻合。
  2 扶陽学术流派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程中人体阳气与寒湿疫邪的正邪辨证观
  从扶阳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对本次我国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看,整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病程变化就是人体阳气与寒湿疫邪(新冠病毒)正邪交争博弈的过程。新型冠状病毒出现在2019年11月末至12月初,运用《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观来解析,是出现在去年六之气的气运时期。去年(2019年)是己亥年,主运为土运不及,土不及就必为湿所困;新型冠状病毒出现的时期又正值六之气太阳寒水的气运时期,而当时的湖北武汉地区也是连续较长时期阴雨连连。故从中医经典中五运六气的观点来审视新型冠病毒,其必然具有寒湿之邪的特性。这个分析和中医药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患者舌证之象是吻合的,所以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笔者认为应该将其从中医的思维角度认识为“寒湿疫”。这与目前部分中医药界抗疫专家的观点一致。
  扶阳学术流派对人体患病后自身阳气盛衰变化的观察和认识是极为重视的。认为人体阳气的盛衰在以阴寒性质为邪气特点的病证中,从发病、病程变化到转归、预后过程中均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阳气强盛则发病症状轻、病程短、预后转归好,反之则发病症状重、病程易快速向重症转化、或病程迁延难愈、其转归和预后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寒湿疫,“寒湿疫”是以寒湿为特点,寒邪和湿邪的共同致病特点为耗伤人体的阳气。湿邪重着粘滞的致病特点,使得病邪易滞留体内,难以除去;而寒邪凝滞收引,又进一步加重了湿邪滞留不除的特性,而疫病本身又有致病力强、传播快、传变快的特征。故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寒湿疫)的致病特点就是:疫毒具有明显寒湿邪气的特性,传染力强,传播速度快,其侵入人体后滞留难以除去,所以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现了治愈病例出院后复查核酸阳性的情况出现。同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寒湿邪气最易耗伤人体的阳气,人在感染了新冠病毒后正气受损是以阳气受损为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2]。老年人普遍存在阳气不足的生理特点,这也就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导致老年病例转为重症甚至死亡的占多数的原因。   综上所述,在扶阳学术思想的背景下解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人体自身阳气与寒湿疫邪(新冠病毒)的正邪辨证观应该是:在土运不及,湿气困土,太阳寒水主气的时空运气框架下,人体感受寒湿疫毒之邪而发病,该病寒湿邪气强盛,易感染,易传播,感染人体后以病邪滞留难以除去和极易损伤人体阳气为特点;由于邪气过盛,正气(主要为阳气)受损严重,故极易快速传变,特别在具有阳气不足的基础的老年患者中更为突出;随之阳衰阴盛,正不胜邪,最终邪胜正负,气阳外脱而亡。
  3 从扶阳学术流派对两感于寒的病机认识解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程变化特点
  以吴佩衡先生为代表的扶阳学术流派学术思想中,对于寒邪导致的外感病病机的认识,强调寒邪极易损伤人体阳气,而湿邪除了伤阳外,还具有粘滞停留的特点。如果寒湿合邪外感人体,就会造成持续的损伤人体阳气的病理格局。寒湿之邪从太阳而入,如果滞留不出,很快就会伤及与太阳互为表里的少阴之阳气,传变为太少两感于寒的证型。就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而言,笔者认为就属于两感于寒。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目前已更新至第六版,从第一版开始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症状描述基本没有改动,为: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3]。可以看出,发热和乏力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论典型患者还是轻型患者的共同症状,这就符合《伤寒论·少阴病》篇中太少两感证的描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从寒湿疫的角度来看,由外感而得,故首先侵犯人体的太阳经,故患者在感邪初期除主要临床症状外,还会伴有诸如鼻塞、流涕、咽痛、肌痛等太阳表证的证象。但由于其寒湿疫毒的特性显著,病邪滞留难以很快从太阳表出,且极易损伤人体阳气,而少阴与太阳相表里,又为人体阳气的根本所在,故阳气受到寒湿疫毒的损伤后,少阴一经就成为正气必虚之地,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之寒湿疫毒就很快会传于少阴,形成太少两感于寒的局面。随着病程的进一步进展,正邪交争,正不胜邪,寒湿疫毒逐渐内陷,人体阳气逐渐耗损衰弱,开始出现阳气外脱的症状表现。这就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后期会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衰竭[3]等一系列的炎症因子风暴结局。到目前为止的研究也表明,该病会对人体心、肾等重要器官进行攻击,导致其功能衰竭,这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转为重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人体心、肾就是少阴一经所统,这样的研究结果是与少阴病寒化证最终阴盛阳脱的结局是一致的。至于少部分患者在有太阳经症状的同时会伴有腹泻症状,可以理解为少部分患者由于自身阳气较强,所以寒湿疫毒未向太少两感方向传化,而形成太阳阳明合病的传化结局。总而言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寒湿疫毒侵犯人体绝大部分是按照太少两感的形式进行传化,而且很容易演变成少阴寒化阳脱证的结局,而少部分可以形成太阳阳明合病的转化局面。但无论是何种传化演变,人体阳气很快受到严重的打击耗损,形成阳虚阴盛的病机特点是贯穿于整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变全过程的。
  4 从扶阳学术流派学术思想中挖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思维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寒湿疫毒侵犯人体后,形成太少两感于寒的格局,随着病程的延续,又会很快耗损人体正气(主要是阳气),从而向少阴寒化阴盛阳脱的最终结局转归。基于上述的认识,把握住人体的阳气,使之能和寒湿疫毒进行抗争,并最终正胜邪负,应该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关键。扶阳学术流派的学术特色就是重视人体先后天阳气,善于運用姜、附、桂等中药温扶人体阳气,以抗御阴寒之邪对人体的伤害。《黄帝内经·素问·热论》有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2]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也说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4]从上述两段中医经典中可以看出,两感于寒邪在仲景立六经辨证法之前死亡率是很高的,而其高感染率和高死亡率和当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确有相似之处。仲景正是在其宗族被伤寒几尽灭亡的时代背景下,总结前贤经验,创立六经辨证系统,而且为太少两感于寒之危证设立了麻黄附子细辛汤作为治疗应对方法。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方中附子具有回阳救逆的功效,是温扶人体阳气的第一要药,可以温少阴心肾之阳,是防止少阴心肾阳气外脱的最佳用药;细辛能散少阴之阴寒,可防止阴寒之邪损伤人体少阴之阳气,而麻黄则可使寒邪从太阳表出,达到邪除正安的效果。所以笔者大胆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散寒湿疫毒的同时,可以很好的固护住少阴心肾之阳气,防治阳气外脱,集扶正与驱邪为一体,把其设立为基础方应该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寒湿疫毒的有效方剂。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之重证,由于在炎症因子风暴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过程中,人体中寒湿疫毒过盛,阳气受到极大的损耗濒于衰竭,出现阳气外脱的证象。此时更应该运用温阳扶正大法来挽救濒临亡脱的阳气。扶阳学术流派用于回阳救逆的四逆辈诸方(四逆汤、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大回阳饮等)皆可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证患者的基础方进行运用。
  5 结语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迄今为止人类从未接触过的疾病,所以西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针对性的药物出现,但仍在不断努力研发抗病毒的新药。然而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新型冠状病毒并不是突然凭空出现的,是早就存在于自然界中,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已经不知多少年了。此病毒和人类一样都在四时阴阳、昼夜晨昏的天地之间共同生活,而我们中医理、法、方、药的血脉源于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中对天地间万物(包括各种细菌和病毒)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最具特色的就是“天人合一”观。基于这样的同源性,所以我们相信不仅仅是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们能从古老的中医药体系中寻找到有效的应对方法,而且放眼未来,如果再次出现新型的病毒或细菌对人类的侵害,只要是在地球上产生的,就不必以“神农尝百草”方式去寻找新药,而是在已具备的中医药体系中探索,就一定能找到有效应对方法。正如扶阳学术流派代表人祝味菊先生在其著作《伤寒质难》中所论述的:“但疾病之来,原因不明者甚多,必欲一一考其特因之所在,一一求其特效之方药,以有限之精力,窥无穷之造化,愚公之志可嘉,庄老之趣未得也。”[5]正所谓“易与天地准,故能弥论天地之大道。”本文笔者从扶阳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出发,对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病程演变、转归和防治进行了中医思维的探讨,希望能够为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提供有益的观点和思路。由于是新发之思,其中必有不周全之处,还望高明者斧正。最后坚信中国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抗疫战斗最终必将全面胜利!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参考文献:
  [1]沈洪.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43.
  [2]鲁瑛.中医四部经典[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89,118,145.
  [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J].试行第六版.北京:国家卫健委,2020:3.
  [4]熊曼琪.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4,124
  [5]祝味菊.伤寒质难[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86.
  (收稿日期:2020-02-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927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