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技术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组织切片制作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80片(80例)组织标本[40片宫颈组织标本和40片(40例)乳腺组织标本]作为研究对象, 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0片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制作病理组织切片, 观察组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制作病理组织切片。比较两组制片效果和确诊率。结果 观察组制片优良率为95.00%, 高于对照组的7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40, P=0.006<0.05)。观察组确诊率92.50%高于对照组的7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46, P=0.010<0.05)。结论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组织切片制作中应用价值较高, 通过对免疫组化技术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利于提高制片质量、提升病理检验诊断水平, 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关键词】 免疫组化技术;病理组织切片;制片;优良率;确诊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1.087
病理组织检查为临床诊断疾病常用的一种手段, 范围较广。近年来现代医学技术不断进步与发展, 免疫组化技术逐渐应用于病理组织检查中, 其应用明显提高了病理组织诊断水平[1]。免疫组化技术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为现代生物学及医学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 指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免疫反应及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 对相应抗体或抗原进行定位、定量、定性测定[2]。免疫组化技术环环相扣, 若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均会对制片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进而影响临床病理组织诊断结果, 因此在制片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制片质量。本研究将免疫组化技术用于病理组织切片制作中, 旨在研究其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7月本科采集的80片(80例)组织标本[40片(40例)宫颈组织标本和40片(40例)乳腺组织标本]作为研究对象, 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0片(各40例)。对照组宫颈组织标本19片, 乳腺组织标本21片;患者年龄26~63岁, 平均年龄(45.12±6.38)岁。观察组宫颈组织标本21片, 乳腺组织标本19片;患者年龄27~65岁, 平均年龄(45.15±6.6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活检或穿刺确诊为乳腺癌及宫颈癌[或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CIN)病变], 无远处转移现象;患者对标本采集及相关研究均知情, 并签署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近期接受放疗、化疗或内分泌治疗者;精神疾病者;临床资料不完善者;对研究不知情或不同意者。
1. 3 方法
1. 3. 1 材料及设备 研究所用试剂包括苏木精、甲醛、无水乙醇、二甲苯、碘酸钠、硫酸铝、石蜡(广州秀威贸易有限公司提供)及相关免疫组化试剂(深圳市安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使用仪器包括HE340E轮转式半自动组织切片机、HistoStar包埋机、ASP300S全自动脱水机、组织摊片机、全自动封片机等, 科室按照程序招标购买设备, 采用日本OLYMPUS图像分析仪, 应用GZX-9070MBE电热鼓风干燥恒温烤箱。
1. 3. 2 观察组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制作病理组织切片, 具体方法为:①于室温下行常规脱蜡切片, 随后将组织标本置入3%的双氧水内浸泡, 时间约20 min, 之后应用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组织切片进行冲洗, 冲洗次数为3次, 冲洗5 min/次, 持续冲洗15 min;②将700 ml柠檬酸缓冲液(pH=6)置入1000 ml烧杯内, 对其进行加热至沸腾, 随后放入标记有Ki-67、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P16、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抗体的切片于溶液内, 再持续加热溶液15 min, 于每片切片上滴加一抗, 置于40℃冰箱内过夜孵育;③应用PBS(pH=7.4)对切片冲洗3次, 冲洗5 min/次;④于室温下在每片组织切片上滴加二抗, 并孵育15 min, 再次应用PBS对组织切片冲洗3次, 冲洗5 min/次;⑤将组织切片置于显色剂内显色5~10 min, 之后以苏木精进行衬染、水洗, 应用脱水透明中型树胶封固组织切片。
1. 3. 3 对照组 采用传统方法制作病理组织切片, 具体方法为:①于组织标本离体后0.5 h内对其进行固定处理, 将组织标本置入固定液内, 或行低温储存。之后将组织标本置入10%的中性缓冲甲醛溶液内, 时间8~24 h, 行固定处理;②应用热修复法对固定后的标本行抗原修复, 利用热效应对抗原进行引导, 抗原修复温度应≥100℃, 修复液pH为7.5~8.5, 修复时间3~15 min;③严格按照操作步骤制作病理组织切片, 要求脱蜡时间充足, 试剂足量、均匀增加试剂, 试剂面积需超出切片组织0.05~0.35 cm。避免出现边缘效应。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 4. 1 制片效果 对两组病理组织切片制作质量进行评价, 于显微镜下观察, 切片分为优质片、良质片、差质片。优质片:组织结构完全, 厚薄均匀, 无裂痕损害现象, 细胞形态较清楚, 染色明显, 易于观察;良质片:组织结构无损坏, 有较少褶皱, 无污染或气泡, 无非特异性着色、脱片等情况, 较易观察;差质片:编号不清晰, 组织结构存在损害, 有较多褶皱或气泡, 对比不显著, 不易于观察。制片优良率=(优质片+良质片)/总例数×100%。
1. 4. 2 记录两组确诊率, 确诊率=确诊例数/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制片效果比较 观察组制片优良率为95.00%, 高于对照组的7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兩组确诊率比较 观察组确诊37例, 确诊率为92.50%;对照组确诊28例, 确诊率为70.00%。观察组确诊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46, P=0.010<0.05)。
3 讨论
免疫组化技术为通过酶与底物作用生成有色反应物, 定位组织或细胞内抗原的一种技术, 其具有定位准确、标本可长时间保存、操作简便等特点。酶选择标准为应易于检出, 可用电镜或光镜观察, 酶反应物必须稳定、不易扩散、定位良好。在现代病理检查工作中, 存在标本固定时间不规范、组织脱水不完全等因素对试剂浓度造成影响, 进而影响制片质量, 进一步加大临床诊断难度。免疫组化染色原理为酶聚合物和二抗结合形成多聚蝥合物, 之后再与一抗进行结合, 有效增加抗原抗体的信号, 且在多聚物内不会形成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 不会出现组织细胞内源性生物素所致的背景染色, 故可使切片优良率更高。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制片优良率、确诊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与传统病理组织切片制作方法相比, 免疫组化技术可获得更高质量的病理组织切片, 利于提升临床确诊率。分析原因与病理组织切片制作过程中严格控制质量相关, 制片过程中严格控制制片质量为提高病理组织学检查准确性的关键。
目前临床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的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 主要包括:①取材问题:取材为制作病理组织切片的基础环节, 取材时常出现的问题包括选取病变组织坏死或变形、病变组织厚薄不均、体积不适宜等, 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片质量, 此外对病变组织部位描述不当、记载差异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片质量[3]。因此取材过程中应注意科学确定组织标本体积, 取材后及时处理标本, 避免因保存不当污染标本影响制片质量, 此外记录时应清晰描述标本具体情况, 取材时避免对标本造成污染;②新鲜组织标本需经过固定处理后才能保持原有细胞固有形态, 否则可出现组织自溶现象。因此对离体后的标本需尽快放入固定液内进行固定处理, 使其充分固定, 通常小标本需固定4~6 h, 大标本需固定18~24 h。良好的染色试剂可直接影响染色效果, 对组织标本行脱水、浸蜡、包埋、切片等制作过程中, 需根据临床需求选择合适的试剂, 及时更新二甲苯、透明用酒精等, 细胞核染色时间长短应视苏木精着色能力而定, 确保切片质量;③在对病理组织切片进行染色的过程中, 应注意染色工作路径, 确保组织切片染色效果, 尽量规避无色片或假阳性片现象[4]。在抗原修复过程中应选择显色良好的染色剂, 确保染色效果及着色质量, 促使病理组织切片着色能力更好, 进而获得更高质量的病理组织切片。在抗原阳性及阴性对比试验期间, 应严格注意切片染色时间, 染色过程中检验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标准流程规范完成制片, 注意病理组织切片不被污染, 确保制片质量。在病理组织切片制作过程中, 加强对免疫组化技术的质量控制可有效提升制片质量, 利于提高病理组织学检查的诊断水平, 为临床诊断疾病提供更可靠的依据[5]。因此在临床实际检验工作中应加强对免疫组化病理技术的质量控制, 确保病理组织切片制作质量, 保证免疫分析的有效性及准确性, 为临床病理检验准确性奠定较好基础。
综上所述,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在病理组织切片制作中应用价值较高, 通过对免疫组化病理技术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利于提高制片质量, 提升病理检验诊断水平, 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楣.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管理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效果. 当代医药论丛, 2018, 16(11):208-209.
[2] 林蓁. FR显色剂在含色素组织免疫组化染色中的应用.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7, 33(2):217-218.
[3] 叶蓉. 免疫组织化学及PCR技术在淋巴结结核病理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世界临床医学, 2019, 13(4):67-68.
[4] 张睿, 朱正鹏, 马健波, 等. 淋巴结免疫组化制片技术体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5(2):220-221.
[5] 茅育蕾, 陈柏庆. 病理组织免疫组化技术常见问题与质量控制. 中国医药导报, 2018, 15(8):163-165, 178, 封4.
[收稿日期:2020-01-21]
作者单位:518172 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病理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2207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