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以下小儿贫血常见原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忠国 郭朝芬 明如境
贫血在儿科是较常见的,多以缺铁性贫血主,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四大病之一,也是妇幼保健机构和社区医院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着很大的影响。儿童保健科以3年儿童健康体检资料作一次0~6岁小儿贫血调查,分析贫血患病率、程度、类型、常见原因。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6月~2010年6月体检7岁以下小儿49858例,在所体检的贫血儿童中,以周围血象Hb或RBC及Hb低于正常值者为贫血,发现贫血患儿14854例,占就诊人数的29.79%。见表1。
贫血程度:根据WHO资料,Hb的低限值在6个月~6岁110g/L,6~14岁120g/L,海拔每升高1000m,Hb上升4%;低于此值为贫血。我国小儿血液会议暂定在新生儿期145g/L,1~4个月90g/L,4~6个月<100g/L为贫血。程度:根据外周Hb量分为轻度正常下限~90g/L,中度~60g/L,重度~30g/L,极重度<30g/L。新生儿期Hb 144~120g/L为轻度,~90g/L为中度,~60g/L为重度,<60g/L极重度[1]。见表2。
表1 体检人数、贫血人数、患病率
年龄 体检人数 贫血人数 患病率
<1个月 4840 891 184.09%
1~4个月 12361 3316 268.26%
4~6个月 9178 2552 278.06%
6个月~6岁 23479 8095 344.78%
合计 49858 14854 297.93%
贫血类型:根据检测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计算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结果,将贫血分为正细胞性贫血(MCV 80~94fl、MCH 28~32pg、MCHC 32%~38%)、大细胞性贫血(MCV>94fl、MCH>32pg、MCHC 32%~38%)和单纯小细胞性贫血(MCV<80fl、MCH<28pg、MCHC 32%~38%)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28pg、MCHC<32%)4种。因形态分类更有助于病因分析,上述资料14854例患儿贫血以形态分类,见表3。
统计学处理:上述资料0~6岁小儿贫血的患病率与年龄段的趋势检验,有显著性意义(P<0.01);贫血的程度与年龄段差异有高度显著性,X2=1382.91(P<0.005);贫血类型与年龄段之间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X2=1013.32(P<0.005)。
结果
贫血患病率与年龄的关系:6岁以下小儿贫血的桉年龄分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小儿贫血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升高,4个不同年龄阶段患病率以<1个月组最低(184.09%),6个月~6岁组最高(344.78%),总患病率297.93%。
贫血程度与年龄的关系:各年龄组按轻中重度构成比(%)分别:①<1个月65.99:23.23:10.77;②1~4个月74.15:24.82:1.03;③4~6个月70.49:29.27:0.24;④6个月~6岁75.76:24.24:0。在14854名贫血患儿中,轻度贫血73.91%,中度贫血25.17%,重度贫血0.92%。年龄小的患儿贫血程度较年龄大的重,随着年龄增大患病率增高而程度有所减轻。
贫血类型与年龄的关系:⑴各型贫血人数与年龄构成比(%)以正细胞性、大细胞性、单纯小细胞性和小细胞低色素性顺序,分别比该年龄组的患病人数。①<1月46.13:6.40:1.23:46.24 ;②1~4个月38.39:8.93:2.20:50.48;③4~6个月30.92:8.11:2.27:58.69;④6个月~6 岁18.36:13.47:2.81:65.36。在14854名贫血患儿中,正细胞性贫血3959例(26.65%),大细胞性贫血1650例(11.11%),单纯性小细胞性贫血380例(2.56%),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8865例(59.68%)。⑵4个不同年龄组与同一贫血类型构成比(%)以<1月、1~4个月、4~6个月、6个月~6岁顺序,分别比同型贫血的患病人数。①正细胞性46.13:38.39:30.92:18.36;②大细胞性6.40:8.39:8.11:13.47;③单纯性小细胞性1.23:2.20:2.27:2.81;④小细胞低色素性46.24:50.48:58.69:65.36。(3)从贫 表2 各年龄组贫血程度(例)
血类型与年龄关系2个构成比可以看出,年龄较小(<1个月)的贫血以正细胞性和小细胞低色素性为主,以后正细胞性贫血逐渐下降;大细胞性贫血6个月后有所升高,但所占比例不是很大;单纯性小细胞性贫血<1个月时最低,以后变化不大,所占比例最小;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在各个年龄组比例最大,且随着年龄增长升高,至6个月~6岁时占贫血总数的近2/3。
讨论
为了以后防治贫血工作方便开展,将上述4个年龄段分为新生儿和婴幼儿2个年龄段,对引起常见贫血的原因进行分析。
新生儿贫血病种类繁多,大多数需要紧急处理,及时诊断挽救生命,减少后遗症。必须抓住病史(家族史、母孕史、分娩史、出现的时间)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2]。另外,采血实验室检查造成的医源性失血是不容忽视的贫血原因之一。尤其对于病重的早产儿,采血量可能会很大,应该精确记录每次采血量及输血量。
婴幼儿的贫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不仅仅影响生长发育,而且成为各种感染的
诱因,结合年龄、病史、喂养史、临床表现和周围血象特点诊断出贫血的病因,婴幼儿贫血多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无条件鉴别异常血红蛋白病、地中海贫血、维生素B6效应性贫血、铁幼红细胞性贫血、铅中毒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可以用铁剂治疗是否有效初步排除。各种原因(先天性储铁不足、生理需要量增加、铁摄入不足、丢失过多和(或)吸收减少可以单独或同时存在[3]。
通过对7岁以下小儿贫血状况的调查、分析,得出不同年龄阶段小儿贫血的患病率、程度以及形态类型有显著性差异,对预防和临床诊治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总之,目前我国小儿贫血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要做到切实有效小儿贫血防治工作,就应该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重点在预防。
参考文献
1 薛辛东.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74-380.
2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90-594.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91-17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701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