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影响狼疮性肾炎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勇 王秋萍 李宗文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80%以上的SLE患者均可能累及肾脏而导致狼疮性肾炎(LN)。LN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严重时甚至可以导致死亡,因此,及时正确地开展该病的诊疗工作在临床上具有重大的意义[1]。自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应用于临床治疗SLE以来,其预后已经有了明显地改善,但鉴于机体免疫紊乱,加之长期用药,LN患者多会出现低蛋白血症及肾功能恶化,严重影响其预后疗效。为了及早发现并诊治该病,现将我院180例LN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更好地改善该类患者预后及提高生存质量提供参考。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1月~2010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180例LN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SLE诊断分类标准[2]且同时存在累及肾脏表现,均使用SLEDAL评分来评价狼疮活动程度。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伤;24 h蛋白尿定量> 2.8 g/L;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量< 26 g/L);高度水肿。均已排除LN晚期患者,严重肾功能损害者,合并类风湿性及严重膝关节炎患者,合并心肝脑部及造血系统疾病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有药物禁忌证的患者,且患者均不存在白细胞数量减少、肝功能异常、感染等现象。
  1.2 方法
   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血压、蛋白尿、血肌酐、血红蛋白水平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无蛋白尿或蛋白尿呈阳性(+~++)为轻度,阳性(+++)或以上者为重度。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180例LN患者中男87例,女93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51岁,病程1~5年,平均(3.2±0.7)年,治疗后有44例(24.4%)死亡。死亡原因包括经济困难未能透析或间隙中断透析(13例)、急性肺水肿(3例)、透析期间并发感染(24例)、狼疮性心肌病(3例)、狼疮性脑病(1例)。
  2.2 个人情况及外界刺激对狼疮性肾炎预后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80%以上的SLE患者均可能累及肾脏而导致狼疮性肾炎(LN)。LN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严重时甚至可以导致死亡,因此,及时正确地开展该病的诊疗工作在临床上具有重大的意义[1]。自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应用于临床治疗SLE以来,其预后已经有了明显地改善,但鉴于机体免疫紊乱,加之长期用药,LN患者多会出现低蛋白血症及肾功能恶化,严重影响其预后疗效。为了及早发现并诊治该病,现将我院180例LN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更好地改善该类患者预后及提高生存质量提供参考。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1月~2010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180例LN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SLE诊断分类标准[2]且同时存在累及肾脏表现,均使用SLEDAL评分来评价狼疮活动程度。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伤;24 h蛋白尿定量> 2.8 g/L;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量< 26 g/L);高度水肿。均已排除LN晚期患者,严重肾功能损害者,合并类风湿性及严重膝关节炎患者,合并心肝脑部及造血系统疾病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有药物禁忌证的患者,且患者均不存在白细胞数量减少、肝功能异常、感染等现象。
  1.2 方法
   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血压、蛋白尿、血肌酐、血红蛋白水平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无蛋白尿或蛋白尿呈阳性(+~++)为轻度,阳性(+++)或以上者为重度。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180例LN患者中男87例,女93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51岁,病程1~5年,平均(3.2±0.7)年,治疗后有44例(24.4%)死亡。死亡原因包括经济困难未能透析或间隙中断透析(13例)、急性肺水肿(3例)、透析期间并发感染(24例)、狼疮性心肌病(3例)、狼疮性脑病(1例)。
  2.2 个人情况及外界刺激对狼疮性肾炎预后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职业、药物过敏史、吸烟对LN预后影响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3 狼疮性肾炎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性别、年龄、血压、蛋白尿、血肌酐水平、血红蛋白作为自变量,将男、女,≤45岁、> 45岁,舒张压< 90 mm Hg、≥ 90 mm Hg(1 mm Hg=0.133 kPa),轻度、中度蛋白尿,血肌酐水平< 90 μmol/L、≥90 μmol/L,血红蛋白< 105 g/L、≥105g/L分别赋值0分和1分,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年龄、血压、蛋白尿、血肌酐、血红蛋白水平的OR值分别为0.394、0.067、0.172、4.827、0.027(P < 0.05或P < 0.01),提示以上因素均与狼疮性肾炎的预后相关。见表2。
  3 讨论
  SLE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是由遗传、环境和激素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3]。肾脏是SLE最为常见的受累脏器,近年来LN成为导致SLE患者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据国外报道SLE的5年和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0%及60%[4]。本研究结果显示,在LN直接死亡原因中,仍以感染居首位,占54.5%,其次为因某种原因而未持续进行透析者,提示对LN患者,宜着重控制感染。一旦狼疮病情严重,如出现狼疮性脑病、急性肾功能恶化等,应及时应用免疫抑制剂,但同时应进行积极有效的抗感染治疗[5-7]。
  本组资料通过行单因素分析发现,职业、药物过敏史、吸烟对狼疮性肾炎预后影响较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职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正常上班族日常生活中多接触氯乙烯、石棉、硅石及芳香胺类物质,可诱发狼疮样综合征,农民无上述暴露因素,且因在烈日下暴晒,接触较多的紫外线,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降低该病的发生率,两种职业者者差异显著(P < 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压、蛋白尿、血肌酐、血红蛋白水平的OR值分别为0.394、0.067、0.172、4.827、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提示以上因素均与狼疮性肾炎的预后相关。
  综上所述,LN患者预后受多个环境危险因素的影响,而且多因素可能存交互作用。LN易感者应该注意避免诱发因素,且在治疗过程中避免感染,降低病死率,同时针对其他高危因素的发生,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质量。
  (收稿日期:2011-12-09本文编辑:程铭)
  
  结果显示,职业、药物过敏史、吸烟对LN预后影响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3 狼疮性肾炎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性别、年龄、血压、蛋白尿、血肌酐水平、血红蛋白作为自变量,将男、女,≤45岁、> 45岁,舒张压< 90 mm Hg、≥ 90 mm Hg(1 mm Hg=0.133 kPa),轻度、中度蛋白尿,血肌酐水平< 90 μmol/L、≥90 μmol/L,血红蛋白< 105 g/L、≥105g/L分别赋值0分和1分,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年龄、血压、蛋白尿、血肌酐、血红蛋白水平的OR值分别为0.394、0.067、0.172、4.827、0.027(P < 0.05或P < 0.01),提示以上因素均与狼疮性肾炎的预后相关。见表2。
  3 讨论
  SLE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是由遗传、环境和激素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3]。肾脏是SLE最为常见的受累脏器,近年来LN成为导致SLE患者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据国外报道SLE的5年和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0%及60%[4]。本研究结果显示,在LN直接死亡原因中,仍以感染居首位,占54.5%,其次为因某种原因而未持续进行透析者,提示对LN患者,宜着重控制感染。一旦狼疮病情严重,如出现狼疮性脑病、急性肾功能恶化等,应及时应用免疫抑制剂,但同时应进行积极有效的抗感染治疗[5-7]。
  本组资料通过行单因素分析发现,职业、药物过敏史、吸烟对狼疮性肾炎预后影响较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职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正常上班族日常生活中多接触氯乙烯、石棉、硅石及芳香胺类物质,可诱发狼疮样综合征,农民无上述暴露因素,且因在烈日下暴晒,接触较多的紫外线,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降低该病的发生率,两种职业者者差异显著(P < 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压、蛋白尿、血肌酐、血红蛋白水平的OR值分别为0.394、0.067、0.172、4.827、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提示以上因素均与狼疮性肾炎的预后相关。
  综上所述,LN患者预后受多个环境危险因素的影响,而且多因素可能存交互作用。LN易感者应该注意避免诱发因素,且在治疗过程中避免感染,降低病死率,同时针对其他高危因素的发生,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质量。
  (收稿日期:2011-12-09本文编辑:程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6809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