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苏州市区水源水水质状况调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梁 炜 华一江 杨海兵 何志强

  苏州市区集中式供水的水源水取自于太湖和阳澄湖,其中太湖约占80%。水源水的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城市生活饮用水的质量及饮水安全。加强水源水的保护,提高水源水的质量,对保证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苏州市多年来一直开展对水源水的水质定期调查和连续监测工作。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苏州市区太湖、阳澄湖水源水取水口水质。
  1.2调查方法
  采用点和面结合的调查方法,根据水源水取水口的位置确定采样点。每个取水口又按上游、下游设2个采样点,每月采样1次,每次采3个样,枯水期和丰水期适当增加采样数。此次调查时间为2006年1―12月。
  1.3调查内容
  水源水附近污染源情况、供水量、供水方式、覆盖人口、供水范围等情况。
  1.4检测项目
  色度、浑浊度、硫酸盐、氯化物、氟化物、氰化物、铬、氯仿、四[]氯化碳、pH、铁、锰、铜、锌、砷、汞、镉、铅、铝、硒、总硬度、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化学耗氧量、挥发酚类、阴离子洗涤剂、溶解性总固体、臭和味、肉眼可见物、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粪大肠菌群数共33项检测指标。
  1.5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
  按《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2001)要求执行。使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磷,藻类分类记数使用倒置式显微镜法。
  
  2结果
  
  2.1一般情况
  苏州市区设有北园、横山、白洋湾、新区、园区和吴中区6个水厂,其水源水分别取自阳澄湖和太湖,供水范围分别为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新区、园区和吴中区,服务对象约120万人。水源水取水口附近没有发现污水排放口。
  2.2太湖、阳澄湖水源水主要指标检测结果
  对采集的水样进行全分析,其中9个主要指标的检测结果见表1、2,其他指标(不同年代、不同水源水)检测结果没有明显差异。阳澄湖水源水微生物检测结果较太湖高,化学耗氧量亦显著高于太湖水源水;阳澄湖水源水部分样品化学耗氧量检测结果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近期还检出氯仿和六价铬。
  
  2.3化学耗氧量变化
  北园、白洋湾、园区水厂水源水化学耗氧量随监测时间后移呈增长趋势(表3)。阳澄湖水源水化学耗氧量与东太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4)。
  
  
  2.4主要污染物
  1990―2001年太湖和阳澄湖水的主要污染物为有机污染物和藻类;有机物主要表现为化学耗氧量的增加和氯仿的检出;藻类高峰出现时间在4月至6月,峰值范围1.62×107个/L~6.90×107个/L;藻类繁殖期间pH偏碱性,化学耗氧量显著增高(P<0.05),氯仿和四氯化碳含量虽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水中重金属及其有毒元素的含量影响亦不明显(表5)。
  
  
  3讨论
  
  加强对水源水的监控力度有利于及时从源头掌握水质状况及主要污染物的变化,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苏州城区水源水质量较好,基本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二类标准。但水体污染程度呈加重趋势,水质有恶化倾向,表明加强对水源水的保护已刻不容缓。从水源水的检测结果来看,阳澄湖水质的化学耗氧量最高,随年代推移呈增高趋势;2003―2005年阳澄湖水的平均化学耗氧量分别为4.62 、4.39、5.13 mg/L,而2006年平均值已达到5.66 mg/L,提示有机污染物污染程度加大,加速水体富营养化。
  藻类繁殖是污染湖泊、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太湖、阳澄湖因藻类繁殖受污染的情况时有报道。研究表明,水体藻类繁殖与污染程度呈正相关,两者相互促进,加速水体污染进程。监测结果显示,阳澄湖和太湖水源水污染程度较以前有所增加,尤其是阳澄湖的化学耗氧量持续维持较高水平,容易导致藻类繁殖。藻类繁殖的同时,大量藻类死亡容易堵塞滤孔,同时水源水中的pH值过高使大量的悬浮颗粒不易形成胶质颗粒沉淀,形成障凝[1]。调查发现两湖优势藻类依次为美丽隐球藻、眉藻、双头针管藻、脆杆硅藻、四尾栅藻、尖尾兰隐藻、小球藻、蓝藻、丝藻、针杆藻等,当蓝藻大量繁殖时,产生毒素,可损害人体肝脏和神经系统[2],甚至有促癌作用[3];其中蓝、绿藻是淡水藻类中毒性最强、污染范围最广、最具有代表性的藻类,其产生的毒素有40多种,这些都给人们净化水质带来困难。因此,蓝藻常作为监测水体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西太湖的白洋湾水厂及吴中区水厂取水口的化学耗氧量也已经超过《生活饮用水规范》的要求,水源水的富营养化程度加剧,特别是阳澄湖的水质,某些指标已经超过了地面二类水的标准,微生物指标检测也只在阳澄湖的水源水中检出大肠菌群数和粪大肠菌群,其细菌总数也远远高于太湖水系的饮用水水源。比较阳澄湖与东太湖的水质,其化学耗氧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见阳澄湖水质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另外,有机污染物浓度增加,水体酸碱度偏高,亦应引起高度重视。
  
  4参考文献
  
  [1]董传辉,俞顺章,陈刚.某湖周围水厂源水微囊藻毒素调查[J].卫生研究,1998,27(2):100-102.
  [2]陈刚.微囊藻毒素LR和黄曲霉毒素B对肝脏促癌作用的实验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1996,8(3):129-132.
  [3]陈家长,胡庚东,张瑞涛.太湖微囊藻对哺乳动物毒性影响的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6,18(3):4-5.
  (收稿日期:2007-06-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5541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