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对中医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1年8月期间收治的80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日常治疗方案和丁咯地尔注射液注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中药补阳还五汤,连续治疗三个疗程,对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2.5%,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糖尿病足患者时,采用中医方法具有更高的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糖尿病足;中医疗法;临床疗效
   糖尿病足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其主要表现为下肢神经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而导致踝关节一下溃疡、感染,或者深层组织破坏[1][2]。有1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会在患病后的某一段时期内产生糖尿病足。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患者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3],本文就对中医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观察,以期找到治疗糖尿病足患者更为有效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8月-2010年8月期间收治的80例糖尿病足患者,均符合WHO1999年的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均排除有严重的慢性并发症、肝肾功能异常、合并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及其应激状态等。其中男56例,女24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36岁,病程最长为12年,最短为1年。实验室检验结果为HbA1c在8.5%以上,空腹血糖在8.0mmol/L以上。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注射胰岛素和控制饮食的基本方法进行治疗,同时将降血糖的药物服用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有感染的患者给予口服抗生素,同时对足部给予清创,并且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胰岛素的混合液进行涂抹,并给予丁咯地尔注射液0.2g加250ml生理盐水进行静脉输液。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治疗,基础方为:黄芪60g、当归尾10g、川芎10g、桃仁10g、地龙10g、赤芍10g、红花10g、葛根10g、川牛膝10g、鸡血藤30g,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可在基础方的上给予增减,用水煎服,每天口服早晚一次,每日一剂。连续服用15天为一个疗程,共服用三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治愈:足部肿胀完全消失,足部皮肤恢复正常颜色,同时溃疡面完全愈合;显效:足部肿胀得到明显改善,足部皮肤颜色恢复到接近正常,溃疡面愈合程度达70%以上;有效:足部肿胀和皮肤颜色都稍有改善,溃疡面愈合程度达30%;无效:足部肿胀和皮肤颜色都无变化,溃疡面无愈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经卡方软件V1.61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22.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下肢或者足部组织被破坏而产生的一种病理现象,其表现往往如溃疡、骨关节病变甚至是坏疽等等,这些都是下肢血管受到感染造成病变的结果[4]。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我们将局部血液供应视为影响糖尿病治愈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采用中医治疗糖尿病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乃是其根本。本研究所采用的补阳还五汤,是中医补气活血的典型方剂,原载于《医林改错》,经常被用于治疗气虚血瘀的病症,其药理作用在于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环,促进局部血液流动,改善血流动力学,达到抗氧化和调节患者免疫力的目的。从本组研究结果中发现,在治疗组中患者补阳还五汤后,其溃疡面愈合较快,这也充分说明补阳还五汤能够促进溃疡面的修复,对于糖尿病足患者的溃疡面愈合和防治出现坏疽有着较好的作用。本方中以黄芪为君药,依据其能够起到大补脾胃元气的作用,促进血气旺盛,去除血瘀却不伤正气。归尾为臣药,取其活血之功效,因其能有效祛瘀却不伤好血的独特疗效,完全符合糖尿病足特殊的气虚血瘀症状的中医机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疗效甚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郭洪耀, 刘寅霞, 周景涛, 等. 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29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体会[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1, 20(16): 79.
  [2] 熊丽丽, 张颖, 李图苓, 等. 充气加压辅助治疗老年糖尿病足坏疽的疗效观察[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6(9): 984.
  [3] 黄晓华. 糖尿病足47例中医辨证治疗分析[J]. 医药世界, 2009, 8(11) : 55-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8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