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慢性结肠炎是常见消化道疾病,该疾病病程长、发病率高、易反复,发病部位主要集中结肠、直肠、乙状结肠。中医将慢性结肠炎划分为“痢疾”“泄泻”范畴中,在治疗时主要根据患者病因病机,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治疗。本研究主要对慢性结肠炎病因病机进行分析,并对专方加减、辨证分型及其他治疗进行着重分析,为慢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消化道疾病;慢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
  1005-0019(2019)16-040-01
  慢性结肠炎是以结肠、直肠、乙状结肠为主的炎性肠病,该疾病发病率较高,临床将其划分为非特异性结肠炎和特异性结肠炎两种,患病后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里急后重、黏液血便、大便次数明显增多,且大便稀溏,反反复复久治不愈[1]。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越来越重视,慢性结肠炎中医治疗取得很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1慢性结肠炎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将慢性结肠炎划分为“肠澼”“泄泻”“痢疾”范畴中,认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外邪是引起该疾病主要原因。感受外邪:寒热暑湿对患者机体侵袭,对脾胃造成损伤,特别是湿邪入侵,会引起患者机体清浊不分、中焦升降失调、混杂而下最终引起慢性结肠炎[2]。饮食不节:过量使用生冷瓜果、肥甘厚味,造成脾胃损伤,酿湿生热、水谷不化、壅滞肠道,引发疾病。情志失调:脾虚患者,忧思过重,造成横逆乘土、肝木郁滞,水谷不化,引起肠道疾病。其發病部位主要集中于患者脾胃、大肠部位,患病后对肝肾侵犯,主为本虚标实,本为脾肾阳虚,标为湿热瘀阻,整体表现为湿热内蕴,引起脾胃损伤,大肠壅滞,特别是寒热错杂和虚实相兼最为多见。
  2慢性结肠炎专方加减治疗
  临床实验证明,专方加减在慢性结肠炎治疗中效果显著,如四痛泻汤,药方为补骨脂10g、茯苓10g、党参15g、吴茱萸6g、白芍10g、白术15g、黄连10g、甘草5g、当归10g、陈皮10g、陈皮10g、五味子10g、防风10g,气滞者加槟郎10g、木香10g,食滞者加山楂15g、神曲15g,便脓血者加地榆15g。
  3慢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辨证治疗是中医治疗主要依据和原则,在治疗时,需结合患者病情情况,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慢性结肠炎分型可分为以下几类[3],①慢热型:患者大便不畅,且带有黏液,存在明显滞涩感,随着患者病程延长,大便还可能出现脓血,在治疗时主要采取乌梅败酱汤加减进行治疗。②脾虚肝旺:患者多存在脾虚肝旺、温湿气滞情况,治疗时主要采取吴茱萸汤加减进行治疗。③ 湿热郁滞、脾肾两虚型:主要采取健脾解毒汤加减进行治疗。大肠湿热型:主要因饮食不节,肠胃损伤,湿热之邪侵犯大肠,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里急后重、腹痛下痢,肛门发热、大便可见脓血,舌苔黄腻、小便短赤,治疗时主要以芍药汤加减,药用为黄连、白芍、槟榔、黄岑、肉桂、当归、木香。脾胃气虚型:临床症状表现为腹泻、大便水样化,口淡无味、倦怠乏力、脉细弱、舌淡苔白、面黄无华,治疗时主要以除湿升阳、健脾益气为原则,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进行治疗。脾肾阳虚型:患者脾肾手上,水湿不化、脐腹作痛、大便失司、苔薄黄、舌质淡,治疗时主要以健脾化湿、疏肝解郁为主,可采取逍遥散合痛泻要方加减进行治疗。阴血亏虚型:患者虚火浮越、素体阴虚、久泻伤阴,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脐腹灼痛、大便次数增多、脉细数无力、舌光红少苔,治疗时主要以温固脾肾、养阴生津为主,可采取胃关煎加减进行治疗。
  4其他治疗
  41中医灌肠
  慢性结肠炎采取中医灌肠不仅操作方便,且安全性较高,范围广,痛苦少,治疗过程中直肠对吸收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位置,药物浓度较高,效果更高。另外,肠道给药药物性能保持更佳,改善患者胃肠道不适,且不良反应较少。如健脾止泻汤灌肠,药方主要为党参、黄芪、茯苓、炒白术、山楂、升麻、鸡内金等。
  42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瘀血症状,改善患者肠黏膜微循环,缓解炎性反应,提高肠道分水吸收能力,针灸治疗时主要以足三里、阴陵泉、中脘、关元、水分、天枢、命门进行温针灸。
  43推拿治疗
  湿热内蕴型主要对大肠经穴、脾胃穴进行推拿;肝脾不和型主要对足厥阴肝经穴和太阴脾经进行推拿;脾虚湿困型主要对任脉和足太阴脾经进行推拿;脾肾阳虚型主要对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进行推拿;另外还可通过鲁氏腹部推拿手法进行推拿,具体操作如下[4]:①通过掌揉法和掌推法对患者腹部进行推拿,推拿时间为3~5分钟;②天枢、中脘、关元、神阙等穴位推拿时间为1~2分钟。③对下腹部进行推揉,时间为5~10分钟;司对神阙穴进行推按,时间为2~3分钟;④任脉采取一指禅法进行推拿,每次推拿3~6遍;⑤收气结束推拿。
  5思考及展望
  中医在慢性结肠炎治疗中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也存在许多许多不足,如目前关于慢性结肠炎辨证分型治疗尚无明确、统一治疗标准,其作用机制研究也还有待深入。对此,中医药工作者应加强慢性结肠炎中医治疗研究,制定统一、规范、标准的辨证分型标准,对慢性结肠炎发病原因及机制进行深一步探讨,提高临床用药科学性、合理性,促进患者病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杨万才,韩安家.慢性结肠炎发生及癌变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6,45(3):145-148
  [2]黎玉红.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58例的护理经验介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5,36(1):127-129
  [3]陈瑶.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慢性结肠炎性腹痛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7,30(5):386-386
  [4]包秀梅,张子明.双助益肠汤配合中药贴脐热敷治疗脾肾两虚型慢性结肠炎83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7,25(8):54-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575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