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探护理专业医学微生物实验教育教学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实验技术的发展,针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结合实际教学工作进行尝试性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护理专业;医学微生物实验 ;教学改革
   医学微生物学是护理专业学生迈入学校的一门医学基础课程,研究的是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生物,因此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就成为医学微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1],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各个医学院校都增加了实验学时。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实验技术的发展,传统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育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结合实验教学体会就实验内容的更新,实验项目的设计,实验教学手段,实验教学过程的管理以及实验考核方式尝试改进。
  1 传统医学微生物实验教育教学的不足
  1.1 实验教学模式单一,效果难以保证。传统实验教学就是,教师把实验内容、方法写在黑板上,学生抄写到实验报告上。学生不经过思考就照着教师的意思把实验完成,没能起到实验课应有的尝试与发现的目的。同时学生容易形成不良的习惯,认为实验课就是抄写实验报告,学习简单操作就草草了事,致使实验报告千篇一律。至于实验的原理以及目的就无暇顾及。实验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1.2 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学生在实验课过程中,完全服从教师的保姆式教学,被动的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各项操作,思路跟着教师走。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很少主动提出问题。例如: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实验室就成了教师的地盘,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对实验课失去兴趣。
  1.3 实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单一。通常的实验内容是提前制定好,教师在黑板上照本宣科,并且不同专业没有显著区别,侧重点不突出。致使学生掌握不住本学科重点内容。 以教材、板书、挂图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2],不能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
  2 医学微生物实验教育教学的改革措施
  2.1 增开探索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索性,设计性实验是指一定的实验条件和实验要求,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评估实验的可行性并加以实施的实验,实验从资料收集,实验用品的制备,仪器的调试,结果分析与讨论都要由学生小组来完成。实验结束后进行总结报告。实验项目一般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内容,例如:中草药的抑菌或者大蒜生姜的抑菌作用,口腔内细菌的分离和菌种的计数,食物中细菌的分离与鉴定。通过这些实验使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2 应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表现形式。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留下深刻印象。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讲解变成互动的双向信息交流[3]。将实验用品、实验原理、实验过程以图像、动画、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可以清晰的展示每一个细节及注意事项,抽象的变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2.3 强化实验教学管理。医学微生物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具有致病性的菌种,学生沾染可能传染。因此要强调实验室的规章纪律,例如穿白大衣,不能往实验室携带饮料、食品,不能做与实验无关的活动,玩手机、游戏机等等。保障实验室安全和人生安全。同时实验报告要独立完成,严禁抄袭,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并分析实验的结果。目的使学生的观察,分析及书写能力得到提高。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2.4 改革实验技能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实验考核就是实验报告和理论课考试中穿插关于实验课的内容。都是固定的答案。我们采用开放性的选题加基本技能考核的方式[3]。 选择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实验的构思。例如:怎么检测美国五角大楼匿名信中的白色粉不是炭疽杆菌的芽孢?怎么确定腹泻病人的致病菌种类?等等考察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结合基本技能考核中的操作熟练程度和提问评定实验成绩。这样就能反映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以上是我们针对护理专业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采取的改进,通过改革使大部分学生认识到医学微生物实验课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学生胜任护理工作,成为社会有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田广文,陈德育,杨祥,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113.
  [2]叶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2):58-59,65.
  [3]边艳青,贺进田,赵宝华.创建微生物实验教学新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实验科学,2008.6(3):15-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8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