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X线直接辐射数字成像技术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R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2-0305-01
  【摘要】目的 探讨X线直接辐射数字成像技术(DR)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5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该组患者均经DR及CT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 DR检测出47个病变的股骨头,CT检测出62个,两者对股骨头坏死分期Ⅰ~Ⅳ期诊断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R是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首选,但CT诊断的效果要优于DR,可作为DR的重要补充。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DR;CT;诊断
   各种原因导致的股骨头供血被破坏均可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率正在逐渐升高,已经成为髋关节的主要病变之一,其致残率较高,严重危害着患者的正常生活。早期诊断、治疗有利于防止患者的股骨头塌陷,维持关节功能[1]。目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为探讨X线直接辐射数字成像技术(DR)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应用价值,现对我院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5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5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所有病例均经手术证实,其中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龄28~67岁,平均47.5±4.5岁;病程2~20个月。发病原因:26例有外伤,9例有酗酒,8例有较长时间服用糖皮质激素,7例无明显诱因。单关节发病43例,双关节发病7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髋关节疼痛40例,疼痛位于髋关节深部和腹股沟区,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钝痛,站立或行走后加重,休息后减轻;髋关节外展、外旋活动轻度受限35例);“4”字试验和托马斯征阳性42例,跛行40例。
  1.2 检测方法:50例患者均经DR及CT检查。⑴DR:双侧髋关节拍摄标准正位片和股骨头轴位片,患者仰卧位双足尖内旋15~20°,充分显示双侧股骨头和股骨颈。采用Kodak 2000 DR系统,正侧位,全自动曝光。⑵CT检查:患者仰卧,应用从两侧髋臼上缘至股骨颈行股骨头横断面扫描。使用西门子Sensatipn 16层螺旋CT机对病变部位进行扫描,200mA,130kV,准直器宽度0.6 mm,重建间隔1mm,螺距1mm,扫描层距4m:影像资料的分析由3位影像诊断医师共同作出。确定股骨头坏死的类型、部位、范围等影像学征象,共同协商取得一致意见[2]。按国际骨循环协会推荐的ARCO法分级(5期法),并对患者的X平片及CT图像的分级进行比较。分期标准按国际骨循环协会推荐的ARCO法分级(5期法),即:0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
  1.4 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卡方检验做计数资料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股骨头坏死的CT及DR表现:CT扫描示双侧股骨头骨小梁结构紊乱。股骨头可见骨硬化,囊性变,但关节间隙尚好。其中7例见股骨头内大小不等囊变局限性及疏松区,4例单纯骨硬化,呈扇形,12例斑片状或/和囊变骨硬化混合存在。DR检查可见双侧股骨头内密度不均匀,见散在大小不等囊样密度减低区,其周边见轻微骨质硬化带,无关节间隙狭窄。
  2.2 DR、CT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比较:该组患者术后确诊的总病变总个数为76个,其中CT检查发现62个,阳性率为81.6%,X线检查发现47个,阳性率分别为61.8%,CT检查的阳性率显著高于X线检查,P<0.05。且CT检查对Ⅰ期、Ⅱ期病变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X线检查,P<0.05。见表2-1。
  3 讨论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随着病变进展出现髋部疼痛,晚期导致关节变形和功能障碍,其治疗的最佳时期在早期阶段,目前对与股骨头坏死的金标准依然是病例活检,但其多人体有一定的创伤,患者不容易接受。近年来,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率逐渐提高[2]。CT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不仅能通过观察骨小梁星芒状结构的异常变化来判断X线难以发现的早期坏死病灶,而且在显示骨小梁微细骨折和关节面塌陷及确定病灶大小、位置、边界和结构等方面也明显优于X线,能够早期发现股骨头坏死病变。本研究结果也表明,CT检查的阳性率显著高于DR检查,P<0.05。且CT检查对Ⅰ期、Ⅱ期病变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DR检查,P<0.05。当ANFH发展到Ⅲ期以后,出现了骨硬化、囊状改变,甚至出现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塌陷、骨碎裂等[3],两者的诊断情况无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CT对于诊断股骨头坏死早期病变中的关节骨质形态及密度异常较为可靠、满意,但DR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的特点,对Ⅲ期以后诊断情况与CT相似,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首选检查方法。综上所述,DR是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首选,但CT诊断的效果要优于DR,可作为DR的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 刘春江,马大庆.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CT、MRI和ECT[J].中国骨肿瘤骨病,2006,8(5):4-7.
  [2] 徐焱,常惠贤,刘金来,等.X线平片、CT、MRI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17):41-42.
  [3] 吴仁昌,慕义,倪宏彬,等.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CT和MRI诊断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5(26):602-604.
  
  作者单位:550001 贵州省贵阳市解放军第四十四医院医学影像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345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