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思密达配合中药治疗小儿腹泻54例临床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观察思密达配合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54小儿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单纯思密达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9%,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采用中药配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思密达 中药 小儿腹泻
  【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9-00-01
  
  小儿腹泻多由胃肠道感染所致,通常是病毒和细菌感染,临床上常伴或不伴呕吐、恶心、发热、腹痛等症状。在儿童中这些症状往往是非特异性的。在全世界范围内,5岁以下的儿童每年大约有30~50亿人次患急性腹泻。根据我国21省市的调查结果,估计我国5岁以下小儿中约有2.98亿人次患腹泻,发病率为每年0.86~3.9次/人,平均每年2.5次/人[1],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我院儿科2009年8月~2010年2月住院和门诊的小儿腹泻患儿运用思密达配合中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病例均为我院儿科2009年8月~2010年2月住院和门诊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4例,其中男26例,女28例;平均年龄(3.89±0.41)岁;病程1.4d~5d。对照组53例,其中男27例,女26例;平均年龄(3.92±0.39)岁;病程1.2d~4.8d。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儿均符合1998年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2]:病程在5天以内,腹泻次数为每日4~l0次,大便性状异常,呈粘液便或稀水便(胶冻便或脓血便不作观察对象),脱水程度在中度以下,体温<38℃,无明显中毒症状。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照患儿年龄不同,给予相应剂量的思密达口服,3次/日,用温开水搅匀后空腹服用,3天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太子参、茯苓、白扁豆、诃子肉、谷麦芽各l0g,制苍术、吴萸各6g,薏苡仁15g,砂仁3g,炮姜2g。面色猷白,多汗者加炒白术l0g、防风6g;泄泻日久,五更泻明显者去吴萸、炮姜,加制附片6g、肉桂2g。水煎服,1岁以内患儿2天1剂,余者每天1剂。
  1.4 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全国第二次小儿腹泻会议标准[3]。显效:服药24~48 h大便次数减少至≤2次/日或正常次数,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服药48~72 h,大便次数减少至≤2次/日,性状好转,水分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服药后72 h,大便次数仍>2次/日或性状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或用其他药物治疗者,均属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53例中,显效30例(56.6%),有效15例(28.3%),无效8例(15.1%),总有效率为84.9%;治疗组54例中,显效33例(61.1%),有效20例(37.0%),无效1例(1.9%),总有效率为98.1%。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小儿腹泻病属中医学“泄泻”的范畴。泄泻的病因虽多,但病变均在脾胃,脾居中焦,喜燥恶湿,湿遏机体,必先困脾,因此燥湿化脾为小儿泄泻的基本治则,用药宜偏温偏燥,适时选用固涩法,故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太子参、苍术、陈皮运脾化湿,车前子、茯苓利水渗湿,“利小便以实大便”,砂仁、薏苡仁、白扁豆醒脾化湿,诃子、炮姜涩肠止泻,附子、肉桂、吴萸温运脾阳。从而达到燥湿化脾的功效。
  思密达[4]主要成分为双面八体蒙脱石散,具有层纹状结构及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固定、抑制作用。对消化道黏膜有覆盖能力。并通过与黏液糖蛋白相互结合,从质和量方面修复,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可吸附多种病原体,将其固定在肠腔表面,而后随肠蠕动排出体外,从而避免肠细胞被病原体损伤。
  本研究应用参苓白术散加减配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54例,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 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参苓白术散加减配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方鹤松.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
  [2] 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中国内科年鉴,1999,554-557.
  [3] 方鹤松.小儿腹泻病治疗中的关键问题[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3):193-195.
  [4] 万瑞香,隋忠国,李白普.新编儿科药物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2.
  
  作者单位:即墨市人民医院 2662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373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