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玉路歌》艺术探究与朗诵遐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通过对“玉华帛彩・国际诗文吟唱会”的简单介绍和描述引出郑欣淼先生及其抒情长诗《玉路歌》,并通过探究郑欣淼先生诗文创作的内容和意境来增强自身对长诗的理解和感悟,畅谈其朗诵创作感想。
   [关键词] 《玉路歌》;齐家文化;玉石之路;玉帛之路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9)01-0067-02
  2018年11月17日晚7时30分,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之一――“玉华帛彩・国际诗文吟唱会”在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厅举行。本次活动是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西北师范大学主办,中共兰州市安宁区委宣传部、《丝绸之路》杂志社、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敦煌乐舞团等承办的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进行诗文创作、吟唱,弘扬丝绸之路文化,让“玉帛之路”成为文化新品牌,搭建国际、国内、民间文学界人士之间互相学习、友好交流的平台,从而形成弘扬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创新精神的生力军。
   在本次诗文吟唱会上,笔者有幸朗诵了由文化部原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先生创作的长篇抒情诗歌《玉路歌》,音乐学院盛鸿斌副院长为此诗创作了乐曲,著名书法家李继凯先生为此诗书写了书法长卷。声、诗、乐、书法的强强合作使本节目的演出精彩纷呈,获得了极大成功,现场掌声如潮,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在郑欣淼先生《玉路歌》的诗序及诗作里,涉及一些专用名词及概念,对于它们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诠释和朗诵好《玉路歌》的关键。
   玉文化: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中国玉作为中华民族的先民从各种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男女佩戴、互以赠送的实用功能。在这个漫长的筛选过程中,昆仑山之玉――和田玉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被称作中国的“国石”。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它像一颗明珠,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玉文化包含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
   齐家文化: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齐家文化因1924年首先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发现而得名,存续于距今4300~3500年的大跨度时间范围。齐家文化分布范围东起泾河、渭河流域,西至湟水流域,南达白龙江流域,北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介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相互连接交汇的特殊地域。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中国考古学家在甘、青、宁地区做了大量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为揭示齐家文化的内涵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玉石之路:是早期沟通中西交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专家推测,五六千年前就有了玉石之路的雏形。古代先民从昆仑山和田一带,由近及远地向东、西两翼延伸,把和田玉运到很远的地方。向东经甘肃、宁夏、山西,到达中原地区;向西经乌兹别克斯坦,到达地中海沿岸的欧亚各国,此即最早的玉石之路。
   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玉帛之路:2016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首批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叶舒宪先生撰文提出“玉帛之路”概念。他认为:“在鸦片战争之后由来华的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说,虽然如今已经流行于世界,却不符合国人对这条文化传播通道的认知习惯。早年我们追随西方话语提出的重开丝绸之路主张,在话语选择上却难逃西方中心的模式窠臼。近几十年来,国内的考古文博学界把这条路称为‘昆山玉路’或‘玉石之路’。若是兼顾中西方的视角,折中一下,还是像唐代诗人常建所咏的那样(玉帛朝回望帝乡),采用先秦以来的古汉语习语‘玉帛’一词来命名,较为妥当。从跟着洋人叫丝路,到回归本土称谓叫玉路或玉帛之路,其中隐含着从西学东渐以来的本土文化自卑感,到恢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后的话语策略大问题。”
   郑欣淼先生《玉路歌》洋洋洒洒65行、1120字的带序七言抒情长诗简直就是对华夏文明史上玉石之路和齐家文化在古丝绸之路甘陇段的历史回顾和总结。诗句起首开篇明义,前四句即点明了2014年7月在甘肃大地举行的“中国玉石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的时间、地点和主题。其后从齐家文化的发源地――临夏出发,沿着古代玉石之路的路线一路向西,经河西走廊沿线城市引经据典,联想文化名城、古代文化遗存、古代遗址、著名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著名出土文物、著名景观等,将齐家文化、玉石之路的发展脉络和传承娓娓道来,高度凝练的诗句和雄浑跌宕的意蕴使人流连忘返、荡气回肠,久久陶醉其中。
   《玉路歌》朗诵节目开始后,我站立在舞台中央静静地看著前方。随着微弱的乐队声响起,12拍的叮当之声由弱到强逐渐进入人们的耳膜,我仿佛置身于古代丝绸古道大漠上黎明的一支由远及近的玉帛商贾驼队,在驼铃的响声中缓缓地向东行进。当叮当之声进行到乐曲第13拍时,乐队在原有弱声的基础上“哗……”的一声突然加大延长,仿佛晨曦中的太阳努力地一挣扎身子忽然越出茫茫大漠天边的地平线,射出了一道道金光,将整个大漠照亮,绵延数十米的商贾驼队身形逐渐闪现在蜿蜒的沙丘之上……这时,整首诗的第一句“胜景一年正当时,七月河西走玉痴”,在驼队、驼铃的感召之下,悠然地从我嘴里吐出,拉开了全诗朗诵的序幕,“齐家文化遍寻迹,殷殷叩问玉消息”,就这样,我的思绪和朗诵随着音乐跟随着诗人考察的脚步走在了广袤苍凉的甘陇大地、河西走廊……
   音乐烘托着朗诵的气氛,人声与乐声和鸣。音乐时大时小、婉转悠扬,朗诵情趣盎然、相得益彰。当音乐中古筝那古朴淳厚、韵味悠长的旋律响起时,我正好朗诵到“依稀旧遗指点间,瀚海当重玉门关;黄沙白云落照里,大汉雄风未沉湮;玉关设自汉天子,车马骆驼何阗阗”!此时,我的内心波涛激荡,历史的沧桑感、厚重感怦然而出。诗化的语言被我朗诵得慷慨激昂后又逐渐趋于平缓,我的眼前画面感顿生,仿佛看到了汉天子设立玉门关时玉路文化的繁盛场面:天南地北多国使节都来朝圣,商贾云集、人山人海、货物种类繁多、语言繁杂、叫卖声喧嚣,一队队、一列列的车马、骆驼往来其间。这是怎样一副场景啊!但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化中心的转移和消沉,现在的玉门关只剩下了残垣断壁、城墙土墩,供人们凭吊瞻仰、唏嘘长叹。历史无情盛景去,陶埙羌笛今留声。
   音乐声渐趋清新明朗,长诗也朗诵到了“叠嶂翻越扁都口,既上高原天更高,油菜金波连翠岚,河湟史前亦堪豪”,诗人步履匆匆,聊聊几句时间、地点、时空已转换,已然进入青海省境内。我仿佛看到了青海高原的天高云淡、山川美景,还感受到了其博大精深的玉路文化遗存和历史功勋。当我朗诵到“月半行行九千里,研磨评赏兴犹酣;老友叶公真好龙,玉器亦下十年功”时,敦煌乐舞团四名女同学在舞台上徐徐为观众展开了由著名书法家李继凯先生为此次吟唱活动精心创作的《玉路歌》书法长卷,把整个节目的情感、情绪逐渐推向高潮。当我朗诵“诸人已立文字状,专著一部梨枣香;聊记行程衷肠热,信笔不觉已百行”时,声音由弱渐强,情绪逐渐高涨;当音乐在最后一个旋律音上达到高潮,我的声音也在情绪高昂后戛然而止,整个朗诵圆满结束。。
   此次通过郑欣淼先生《玉路歌》的成功朗诵,不仅使我领略了齐家文化、玉帛之路的博大精深,也使我充分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同时我也为自己身处甘肃陇原大地――古玉帛之路必经之路,为甘肃拥有令世人瞩目的灿烂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底蕴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也增添了我作为甘肃人对古代玉帛文化进一步宣传和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3716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