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从戏曲艺术文化认识高度上讲,一定要实现戏曲艺术是一种时代文化的目标。从深度上讲,就是要使戏曲艺术形成现今时代的文化心理积淀。从实践性可操作性上看,戏曲古装戏、现代戏创作和改编经典在文化认识上的高度是指创作演出目的明确,在主旋律和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更多地创造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现代戏艺术作品,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作贡献。戏曲艺术文化认识上的深度则要求为满足大众舞台艺术审美需求服务,坚持“三并举”的创作原则,以“三贴近”的思想内容和时代精神,以传承基础上的艺术创新来引导和提升大众的审美趣味,让精致的舞台艺术作品在不断的演出中,形成优秀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心理积淀,实现提高民众全面素质的目标。
〔关键词〕戏曲百戏盛典;启示;时代文化;文化心理积淀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昆山市人民政府、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的2018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于10月29日在昆山市开幕,至12月7日闭幕。于昆山市多个剧场共演出82 场,124个戏曲剧种的表演团体参演,演出大戏剧目15个,折子戏(小戏)剧目142个,剧场观众达5万人次,网上观众上千万,冠名“戏曲百戏盛典”,诚为实至名归。
笔者有幸受邀于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戏剧处和盛典组委会办公室,到昆山实地观摩了“盛典”第三阶段的7场演出,共观看了3场大戏(湖北省的汉剧《宇宙锋》,上海市的沪剧《雷雨》,山西省的晋剧《打金枝》),4场折子戏组合(陕西省专场:同州梆子《断桥相会》,汉调桄桄《韩信拜将·探病》《追信》,汉调二黄《三哭殿》,阿宫腔《王魁负义》;江苏省专场:淮海戏《借靴》,海门山歌剧《采桃》,丹剧《岳贡缘》,柳琴戏《走娘家》;贵州省专场:花灯戏《七妹与蛇郎》《月照枫林渡》,傩堂戏《关公斩蔡阳》,黔剧《打瓜缘》《奢香夫人·明决策》,地戏《赵子龙大战曹仁》,侗戏《三媳争奶》;湖北省专场:提琴戏《逼休》,文曲戏《苏文表借衣·输衣卖仆》,山二黄《清风亭·赶子》,南剧《活捉三郎》)共20个折子戏。观摩了23个大戏、折子戏(小戏),孔窥豹斑,推及全貌,戏外交谈,信息辐辏,惊喜之余,启示尤多。不揣谫陋,输诚行文,具陈衷表。
一、信息辐辏之惊喜
盛世创盛业,盛业为百姓。戏曲百戏盛典在全国第一经济强县(市)昆山市树帜举锤,欲将全国现存348个戏曲剧种的剧目,拟历三载,全部进行一次检阅,这是前无古人、开天辟地式的一次戏曲文化盛举。昆山是中国戏曲之母——昆曲的发祥地,今天,在社会主义建设日蒸月蔚,中国的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扩展,一带一路、和平共享、互利互赢的经济发展之途正在深入世界各族人心之际,戏曲的故乡,戏曲的母地向生存于五湖四海、八方九州的戏曲子弟们伸出热情的邀约之手,共聚富庶发祥之薮,唱响中华戏曲文化建设最强音。各应邀参演团体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的组织引导下,踊跃莅昆,均向昆山市文体广新局赠送各剧种及表演团体的历史资料、剧本乐谱、演出实物、音相光碟等。这些资料之域广、全面、独特、珍贵,恐是中国戏曲史上亘古未有的。昆山市文化主管部门正在报告市委、市府,斥资10亿,在昆山市内最合适的风水宝地,拟建中国第一家资料富赅、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戏曲博物馆,将戏曲百戏盛典收取的赠物在馆内珍藏、展示,藉此开展戏曲文化学术交流和研究,抢救、保护濒临衰亡、消失危机的地方剧种,开展剧种交流演出、竞相发展活动,振兴、繁荣中國戏曲。这些盛世之议、盛世之举,在昆山市强大的经济能力、发达的经济环境、智慧的文化自觉支撑、引领下,一定能风起云涌,开花结果。
二、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经济发展、地方富庶之后,有钱了怎么为文化办事?昆山市起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作用。古人云:“行有余力,方能言文。”当今,全国富裕起来的地方,不止昆山一处。年年排出的百强县,就该是全国的100个富庶之乡。富裕起来了,经济发达了,一些地方修道路、建园林、筑馆场、兴学校,都在依据自己的条件,将除了经济继续发展所需之外,余钱做了其他建设。但真正将钱用在各种文化事业建设上,却见鲜少。一些地方的戏曲文化濒临衰亡,剧种亟待抢救。如能像昆山市这样,亮出文化自觉、自强来,拿出一点余钱剩米来,做一点对戏曲文化拯危救困的、功在当代、利有千秋的文化事业来,幸甚!沛矣!(据有关人士透露,参演此次百戏盛典的外地来团,昆山市财政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演出小戏、折子戏的团体,每团补助20万元;演出大戏剧目的团体,每团60万元。这个补助标准,是全国内前所未有的高。即便如此,他们很轻松地说,三年下来,演完348个剧种的戏,约花2个亿即够,没有多少钱的!对文化的投入,多么的豪气!)
启示之二:参演的团体,有省级团体,也有市级团体,主要的是县级团体和民营团体。往往省级团体带来的是大戏剧目,鲜有小戏、折子戏剧目,市、县级、民营团体多演出折子戏、小戏剧目。演出水平和质量上看,大戏剧目质量优良,演出水平较高;而折子戏、小戏的演出质量和表演水准则大有轩轾,差距甚殊。从演出人员和演出质量可以看出,参演县级剧团中,60%的团体青黄不接,能演出的传统剧目较少,极端缺乏创作演出新剧目的能力;由于待遇很低、经费难于维持运转等种种原因,业已久处于濒危状态,恰恰这些表演团体又是地方稀有剧种的唯一团体,号称“天下第一团”,再不由政府出力拯救这些团体,团亡则剧种亡,损失大矣!
启示之三:从演出的所有剧目看,传统经典剧目能彰显剧种个性或特色,尤其是表演技术和音乐编配更显突出。倘若是新编现代戏或古装戏,最大的差距在于失去剧种特色和个性:演员表演上不归行,丢掉了程式思维和程式表演,不能做到戏曲化,而是生活逼真化;音乐上脱离了剧种声腔,走的歌曲、歌剧音乐道途,演唱上没了戏曲味,听来有点不知所云,对剧种的存亡、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启示之四:戏曲表演团体的带头人、作品创造者和表演者,对戏曲文化建设的高度和深度认识不够明晰,应对的策略和方法出现问题。从戏曲艺术文化认识高度上讲,一定要实现戏曲艺术是一种时代文化的目标。因为创作戏曲剧目、在舞台上演出戏曲剧目,这些行为的本身,并不是完整的舞台艺术文化,它只是某种物质化了的精神产品产生的过程,顶多可以称为活动方式文化或物质文化。只有当这个过程有了为谁创作、为谁服务、为了何种利益的显明目的时,只有当观众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或审美需求而作出观赏行动时,这才构成完整的戏曲艺术文化。比如,生产鞭炮烟花和燃放鞭炮烟花,这个物质过程并不是文化。但当为了驱疫避邪、降妖拿鬼、祭祀祖先、贺喜祝福、庆典礼仪等等时候而燃放鞭炮烟花,这就构成了文化,这也是外国人不能理解的中华特有文化。在戏曲演唱上,中国农村往古演唱《目连救母》,仅从演戏层面上看,尚未形成目连戏文化,但当演戏或为祭祀,或为驱疫,或为传扬孝道,或为惩恶向善的目的并为社会认可时,观众也能心领神会,演唱目连戏就形成了一种文化,方可称为目连戏文化。这主要说明,演戏要让观众知会、晓得,不能丢下观众不管不顾。
从深度上讲,就是要使戏曲艺术形成现今时代的文化心理积淀。人类最深层核心的“文化心理积淀”最难改变。文化心理积淀,不仅是个人长期形成的心理习惯,更主要是一个民族数代人积淀而成的心理习惯,它使人形成一定的观念定式、思维定势、价值标准定势,积重难返。从文化接受的角度谈,硬文化容易被接受,软文化较难被接受。比如,外国人可以接受中国的演剧所带来的形象性和艺术性,但对于中国人使用的演剧方式和用演戏来敬神驱鬼、祭祀祖先、热闹婚丧、贺喜庆福的文化心理,则怎么也不能理解和接受。辛亥革命后,人们剪掉了头上的辫子,却剪不去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物质文化发生了变化,而精神文化却一时变不了。这主要说明,演戏一定要注意到人们的“文化心理积淀”。
从实践性、可操作性上看,戏曲古装戏、现代戏创作和改编经典在文化认识上的高度是指创作演出目的明确,在主旋律和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更多地创造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现代戏艺术作品,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作贡献。目前,突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协调好艺术表演团体与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关系,取得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具体创作演出成绩的认可、经费的支持及创造力的信赖,让政府管文化的举动落实到具体艺术品生产中,与艺术团体创造的艺术产品一脉相承,成为政府的重要业绩。这样就将政府管理文化和文化建设投入转化为艺术活动方式文化,将政府的文化建设业绩转化为精神文化,完整地构成舞台艺术文化。这是政府乐于为之的。政府的文化意识自觉和文化投入自愿一旦建立,那将是舞台艺术发展坚强的靠山和长久的福音。这就是有为、有位、有味的辩证法。
戏曲艺术文化认识上的深度则要求为满足大众舞台艺术审美需求服务,坚持“三并举”的创作原则,以“三贴近”的思想内容和时代精神,以传承基础上的艺术创新来引导和提升大众的审美趣味,让精致的舞台艺术作品在不断演出中,形成优秀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心理积淀,实现提高民众全面素质的目标。
(责任编辑:张贵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231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