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屈原是如何“霸占”端午节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今年6月7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关于端午由来,众说纷纭。那么,屈原和端午节又有哪些渊源呢?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较多的说法,诸如:驱邪避凶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纪念屈原说、夏至节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为广泛的端午起源说是“纪念屈原说”。
  在唐朝有了固定假期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樽共。”宋代诗人欧阳修的《渔家傲》描述的就是端午时节的情景。在古代社会这个时间段极其特别,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的夏至前后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是否风调雨顺,关系到全年的农业收成。
  先秦的老百姓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这主要因为每当到了这个时节,瘟疫和洪水就开始泛滥。采用室内熏香、除虫灭蝇以避瘟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从唐朝起,官方为端午节设定一天假期,从此端午从有特定意义的风俗活动,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了节日的欢乐。
  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在端午节的诸多起源说中,闻一多先生的观点流传最广。他在《端午考》一文中,根据《战国策·越策》里讲的“吴越百姓断发纹身,以示龙子”的“风俗”记载,认定“端午节是吴越民族祭祀图腾龙的节日,而赛龙舟则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节目。”1943年端午节时,闻一多在昆明《生活导报》上发表《端节的历史教育》一文,再次指出“端午的起源是吴越民族对龙的崇拜,远在屈原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今天,有很多学者进一步研究认为端午节的思想根源是吴越人民的龙图腾信仰和北方地区驱邪避凶的祭祀活动的结合,在吴国、越国先后灭亡后,吴越人民痛失家园,十分怀念曾经为吴越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又不幸蒙冤的伍子胥等人,就演绎出一个在水上进行的民间活动。它传入楚国后,很快就与屈原挂上了钩。因为屈原死于五月初五,于是这个活动的时间就被“规范”为五月初五,端午节就这样正式诞生了。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力主联齐抗秦,遭到其他贵族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农历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赋予一份家国情
  端午的习俗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祭祀,由龙图腾的祭祀,转而为具体历史人物的祭祀。如今,端午前后几天,大江南北都要赛龙舟。赛龙舟又称龙舟竞渡,在中国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另一类是驱灾祛病,为了适应春夏转化,人民创造性地把所能运用的一切知识和技术都调动起来,通过对龙、水神的信仰活动来应对洪水频繁的问题,通过中医药的方法来防治蚊虫、疾病侵害人体,也就形成了风俗多样的端午节。
  比如端午粽子,直到南北朝时期,粽子还主要是夏至的习俗,如南梁时代的《荆楚岁时记》就有明确记载:“夏至节日食粽”。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尤以端午节的艾虎最具特色。端午节时还有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虎为兽中之王)以镇邪。
  挂艾草、菖蒲。艾草、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古人认为可以驱赶蛇虫、预防疾病。有地方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人们饮蒲酒、雄黄酒,蒲酒味芳香,十分爽口,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流传较广。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如今已经变成艾草、白玉兰等花草。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一般喜欢戴桃子、苹果、娃娃抱公鸡等形状的,象征万事如意、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
  随着对端午节令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深度的推进,民俗学、人类学以及历史学各個领域的学者渐渐达成了共识,大多认为,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进程中,伴随着时代背景和生态环境的改变,端午风俗在不断地被修饰和改造,文化意蕴也在不断被转注,这也是传统端午节令的主题不断更换的原因所在。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故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
  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现实演绎同步,各种文化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产生相同的精神追求,让不同民族加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形成强大合力推动民族融合发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一脉相承,所有炎黄子孙把“五彩丝”从手臂系进了心里,在端午驾驭龙舟,同舟共济,竞渡争先,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继往开来的勇气信心,不断开启中华民族新的航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461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