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媒介呈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民族团结一家亲”是当今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题,如何更好地传播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正能量,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文章主要通过对电影《乌鲁木齐的天空》进行分析,总结该电影中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媒介呈现手法,从而探讨民族团结一家亲如何通过媒介来进行更好的呈现。
关键词:媒介呈现 民族融合 《乌鲁木齐的天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共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虽然各民族在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他们始终相信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前提,只有各民族做到团结友好、荣辱与共,国家才能富强、人民的幸福生活才能得以保障。
“民族团结一家亲”解读
民族团结主要指的是反对压迫、共同发展和维护统一,而民族团结一家亲更多指的是各民族之间能够像亲人一样彼此关心、促进共同繁荣发展。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国家,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着。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尽管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冲突和矛盾,但友好交流和共同发展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民族团结,它是任何时候国家发展和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保障,也是各个国家不断追求的民族关系的重要方面。历史和长期的社会实践早已证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民族关系对于我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各民族之间和谐相处,互帮互助早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主题,也只有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才能够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繁荣富强的中国梦实现的必要前提。
电影《乌鲁木齐的天空》在选题方面不但贴近现实生活,而且较好地传递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正能量。它通过专业的拍摄技巧和专业演员的精湛演技,使得各民族之间和谐相处、互帮互助、荣辱与共的温馨场景得以更好地呈现。就电影的传播形式而言,将“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通过视觉化的电影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满足受众的视听体验让受众更加全面了解新疆的同时,有助于该电影到达更多的受众,从而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力。
《乌鲁木齐的天空》中“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媒介呈现
镜头对准普通人。电影《乌鲁木齐的天空》主要讲述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新疆一处类似于北京大杂院式的“甜水巷1号”大院中,住着的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五户普通人家之间所发生的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识也在不断地觉醒,恰恰是那些社会生活中和自己有着大体接近生活经历的普通人的故事,更容易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和关注热情。电影《乌鲁木齐的天空》正是通过捕捉到了平时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普通人身上所发生的平凡的故事,并通过客观呈现的方式抓住了受众的注意力。
注重把握细节,以小见大。该影片十分注重对故事细节的刻画与把握,影片通过在多处看似平常的细节展示在突显电影的主题的同时,彰显出人性之美。电影中主人公刘沛初次来到甜水巷,由于饥饿想要买一块馕,在得知囊的价格时拿着仅剩的几角钱,显得有些犹豫。当得知他是刚从外地过来,卖馕的马合木提似乎明白了他的处境,于是便拿出了自己的干粮给了他一块,并表示“这是自己的,不要钱”。这一幕场景在勾起了观众回忆的同时较契合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主题。当主人公刘沛执意将钱放在马合木提的钱盒时,马合木提看着刘沛走远的背影会心一笑,这一看似平常的笑容更多地承载了两个不同民族的陌生人之间对彼此的友好与信任。影片中海里且木的一句“我这辈子啥时候把客人晾在外面过?”从侧面反映出了少数民族人民热情好客的一面。与此同时,该电影通过以小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甜水巷1号”大院的刻画,来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的宏大主题。
故事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共鸣。影片中所讲述的故事,十分贴近现实生活,通过一个个小场景和故事来让受众联想到自己曾经经历过或者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相似的故事。当无意中听到的回族工人马万喜一家为刚出生的小孩没有奶吃而烦恼时,主人公刘沛便走上街道,将自己胳膊上的手表取下来卖掉,用来给马万喜家刚出生的小孩买奶粉和鸡蛋。
当刘沛取下手表而对方给他钱的那一刻,人们可以看出他脸上的惊讶和内心的无奈。这块手表的价格应该远远不止眼前这一点钱,但在手表和人性的善良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回到“甜水巷1号”大院,他将用手表换来的奶粉和鸡蛋悄悄放在马万喜家门口。这种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看到的一幕,会更容易使观众想起自己曾经帮助别人或被别人帮助时的场景,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尤其是马万喜一家拿着奶粉和鸡蛋看向远处的眼神,更让无数观众为这一幕而感动。
对民俗文化的侧面呈现。影片的前半部分中看似无关紧要的舞蹈排练,却能够间接地使观众感受到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民族舞蹈,从舞蹈的步法到跳舞时所使用的道具都可以较好地反映出维吾尔族的民族特色。影片中所出现的馕,也是维吾尔族所特有的民族饮食,对于很多观众而言,或许这是第一次从荧幕上看到这种食物。这种形状类似于馒头和大饼的食物,不但制作方法与馒头和大饼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在称呼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打馕”这一说法,相信很多人如果没有见到过“馕”的真实制作流程,是完全听不懂的。这些看似在影片中沒有着重强调的事物,却能够不露声色地反映不同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特色和语言特色,更好地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
风俗习惯差异的喜剧化呈现。影片中通过对风俗习惯差异的喜剧化呈现,让观众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的不同。在哈萨克族牧民吾努别克看来白菜也是一种草,羊吃一点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也正是因此,才会有了让人啼笑皆非的“菜嘛、草嘛、羊吃一点咋了?”的认知。但对于回族马万喜夫妇而言,这些白菜却是他们接下来整个冬天的主要蔬菜。正是因为两个不同民族之间对同一事物的认知的差异,才会出现后来的近乎玩笑般的矛盾冲突。影片中“古巴人是黑的,所以古巴糖也是黑的”,以及牧民吾努别克诚恳地劝羊自杀的这一系列在观众眼中看似荒唐的情节,却从侧面烘托出了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所具有的一种共同的善良的人性特质。 《乌鲁木齐的天空》对“民族团结一家亲”媒介呈现的启示
注重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主要是指关注普通的个人或群体的生存状态,发扬或倡导人性的真善美,关注个体或群体的现实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需求。电影《乌鲁木齐的天空》通过将镜头对准普通人和关注少数民族的现实生活和生存状态,在体现影片的人文关怀的同时,更好地借助对人文关怀的强调来促进“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在影片中得以更好地呈现。也正是因为该电影对人文关怀的重视,才使得该影片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在潜移默化中温暖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使他们在看完影片之后产生更多的思考。
重视细节,关注受众的观看心理。电影《乌鲁木齐的天空》对“民族团结一家亲”理念的呈现可谓是见微知著,影片中通过多个细节的刻画,通过以小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来烘托和突显影片的主题。“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的任何一种媒介呈现在重视对细节的呈现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受众的观看心理的考量,只有关注受众的关注点,才能使得影片更好的引起观众内心情感的共鸣。《乌鲁木齐的天空》通过小孩玩捉迷藏,小茹仙不小心打翻牛奶将观众带入童年回忆的同时,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通过海里且木看到小茹仙想吃炒鸡蛋那种渴望的眼神,而作为母亲的心疼真切感动着每一位观众,更好地升华了影片的主题。
注重人性美的挖掘。影片中對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呈现更多的是通过对不同民族人们人性真善美的挖掘来间接呈现。当住在同一个大院中的刘沛身受重伤时,整个“甜水巷1号”大院的其余四户人家纷纷出手相助。这些平时看起来没有太多交集的人们,在邻居真正遇到困难时,能够快速地拧成一股绳,纷纷向他伸出援助之手。马合木提的一句“有我们一口吃的,就有他两口吃的”看似不合逻辑的说法,却真实地体现出了他的善良与淳朴。也正是因为影片中多处类似的对人性美的挖掘,使得整部电影都呈现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
结语
影片《乌鲁木齐的天空》对于“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的呈现,是通过一个个贴近现实生活的看似平凡的故事来进行的。这些故事除了足够打动人以外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能会出现在中国的任何一座城市,因此影片拥有十分广泛的受众。该影片从邻里间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折射出新时代的民族关系,以及它对于特定主题的呈现和突显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
参考文献:1.刘 宾:《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人性美——电影〈乌鲁木齐的天空〉观后感》,《中国民族》,2011(5)。
2.黎 煜:《民族团结的缩影——〈乌鲁木齐的天空〉研讨会综述》,《当代电影》,201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475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