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综艺的影像化表达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新世纪以来,电视媒介在泛娱乐化背景下如何提升媒介影响力、肩负文化坚守与价值引领,成为媒介工作者着重考虑的问题。近年来涌现的一批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叙事技巧、影像呈现、情感传达方面等都将优秀文化与电视媒介影像相契合进行柔性传播,并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本文就《一本好书》《见字如面》进行分析,探讨文化传播与影像化表达的策略。
【关键词】 文化类综艺节目;叙事技巧;影像呈现;情感认同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综艺节目体系的成熟和观众的理性消费,文化类综艺也在不断进行自我升级和进化,在《一本好书》和《見字如面》中,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叙事技巧,增强受众的观赏兴趣;进行新影视化呈现,提高观众的理解维度;通过唤起观众内心的文化记忆,激发情感共鸣,凝聚群体认同,以实现文化类节目价值意义的最大化。《见字如面》《一本好书》同属一个创作团队,无论在文本选择标准、节目呈现方式还是嘉宾的选择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在本文中将两个节目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一、增强受众观看兴趣的叙事技巧
文化类综艺节目通过影视化的巧妙表达重新获得观众的喜爱,立足于受众的认知、情感、生活体验,与时代结合,与社会现实、普通大众相关联,使宏大、抽象的文化具有温度和情感,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价值、思想深度、道德维度,实现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最大化。
(一)立足于现实生活,让文化不再晦涩抽象
在观赏节目时,我们习惯于寻找熟悉的对象,并对之形成一种稳定的情感,产生观看的兴趣。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建构与我们现实相联系的话题。在《一本好书》中,其文本内容的选择牢牢根植于现实生活,立足于时代的情感表达。节目组精心挑选出契合当代观众现实需要,引发心理共鸣的书信,给予观众新鲜感,使之能够细细品味。节目第一期《月亮与六便士》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月亮象征遥不可及的理想,六便士代表随手可及的现实,节目刚开始就向观众抛出了这个经典的世俗话题。第二期的《万历十五年》并没有像原著从一个宏观的历史角度去分析明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原因,而是将节目的重点落在人际关系上,将晦涩的历史故事以这种深入浅出的方式演绎出来,使观众带着自己思考沉浸其中。《见字如面》中,用书信打开尘封的历史,所选择的书信大部分来自名人大家,既有写给父母亲人的家书,也有写给爱人、友人真挚的情书,还有像韩愈写鳄鱼一样的闲来随笔,以书信作为连接古今的载体,让大家知道那些与我们生活相通,与时代相连的情感、事迹。当观众观看此类节目时,就会因这些相同的经历体验或相似的情境而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实现与文化互动交流,吸引观众积极参与到节目中来,增强受众黏着度。简言之,这些通俗易懂、来源于现实的故事,更容易拉近文化类综艺节目与观众的距离。
(二)以小见大,让文化价值深入人心
文化是一个宏大抽象的命题,其背后思想价值的直接凸显更为空泛。宏观讲述,浮于表面,探讨无法深入;高高在上,不接地气,难以打动观众。《见字如面》《一本好书》均将宏大价值观通过个体经验生动地讲述出来,既让观众觉得有趣,又使背后的价值深入人心。例如在《见字如面》中,一封封来自不同年代的书信,经由表演嘉宾的现场演绎,传达出的不仅是书信本身的内容与背景,更多的是书信联结着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关怀。这些宏大空乏的价值观念通过个体经验的生动地表达出来,从而成为“新主流综艺”的上佳示范。《一本好书》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想现实的抉择与破灭,更是贯穿古今的经典话题。直接的讲述显得太过刻板无趣,经过表演嘉宾的现场演绎,经过鲜活个体的经历,以小见大,将宏大的主题变换成一个个可感可知的小故事,以小故事阐述大价值,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分享普通人的体验,抒发普通人的情感,或许便是文化类综艺节目使文化价值深入人心的最佳途径。
(三)合理建构舞台空间,实现多重叙事的可能
不同于以往节目单一的舞台空间,《一本好书》和《见字如面》的演播厅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嘉宾进行演绎的核心舞台区、第二现场专家解读区域。利用不同的空间建构不同环节,实现节目的不同形式呈现,多个空间的组合构成整体框架。如《一本好书》《见字如画》节目整体是以嘉宾演绎和专家解读相串联而成。相对《见字如面》篇幅较短的书信内容,《一本好书》中,由于名著的篇幅较长,而节目的时长有限,对经典文本进行全部的演绎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只能选择其中的关键场景进行演绎,如此一来,专家的解读显得十分有必要。另外在第二现场,主持人负责抛出议题与引导话题的推进,对专家的深入解读进行大众话语重塑,在与专家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并将这一主题延至与大众相关的话题。牢牢把握解读时间,并将话题引向现场演绎,增强节目的呈现效果。《一本好书》《见字如面》经过对舞台空间的合理构建,实现了一个节目两个空间场域的演播效果,通过对观众不同方式、不同视角的引导,激起观众的观赏欲望和探究心理,为节目的更大范围的传播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由于节目环节的相对独立性,其碎片化的情节设置,更适合互联网传播生态。
二、提高受众理解维度的影像呈现
观众受思维定式的影响,文化价值的普及宣扬往往都是严肃枯燥的。因此,能否将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恰当的话语编码,变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关系到一档节目最终的传播效果。深入挖掘影像的视听形式与表达技巧,以娱乐化的形式承载着优秀文化,通过精心设计的影像表达,将传统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实现巧妙的联合,切实提高受众对于文化知识、人文价值、思想道德的理解和接受。
(一)舞台化演绎增强感染力
尽管电视节目的形式样态处于不断变化更新中,但是节目中所延续继承的仍然是最为传统和简单的讲故事模式,讲故事的好处在于不需要过多的讲述解释,让观众自己去消化和理解,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创作者要传递的观点。故事化展现使观众对抽象的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消除时空距离造就的隔阂感,同时还可以在故事化的演绎中融入不同民族、区域的特色文化,增强了观看的趣味性,又增加了节目的文化性和丰富性。两档节目中都运用到具体化的人物和故事讲述抽象的文化和价值。《见字如面》中,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书信,经过实力演员的演绎,使平面的文字具有了声音和画面感,重构了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一本好书》节目不但呈现多种类型经典,更找到与类型相契合的表现方式。从《月亮与六便士》的精彩对戏演绎呈现,到《万历十五年》巧妙串联三个万历同台,再到《三体》中的串讲加演绎,《人类简史》中的脱口秀,在表现经典著作原有价值的同时,也使读书更增添趣味性。通过舞台演绎,将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件以故事化的方式呈现,以亲切、通俗的方式带人们了解历史,亦将其深厚的价值意义潜移默化地深植于观众内心。再加上节目刻意的戏剧化的挖掘,加深了受众对于关键信息的记忆,能够影响到更多的观众,产生会更为广泛的情感认同。 (二)宏大精良的制作提高节目水平
文化类节目与室外真人秀呈现方式不同,多采用室内录制,由于场地的限制,加上不同环节设置的需求,因此对节目现场的舞台场景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见字如面》在富有文化气氛的北京红砖美术馆录制,红砖背景下,一个环形讲坛,表演嘉宾登上讲台演绎那个过去年代的风云变幻,观众沿着台阶而坐,静静聆听,带着自己的思考沉浸其中,在《一本好书》中,节目组采用了环形舞台,观众居于中间,可以自主地移动椅子追随各个演区的戏,沉浸在演绎情境之中,实现理想的观演状态,增强观众的理解维度。《一本好书》的导演表示,做这档节目最难的地方在于舞台和道具,12期节目有12种舞美,节目采用舞台剧進行演绎,通过对现场的音乐、音响、灯光、布景、服装道具等舞美的合理设计、营造出符合节目场景、符合嘉宾观看行为的现场环境。相比于其他综艺节目现场高科技的呈现效果和后期特效,这两档节目可能要低调含蓄得多,主要突出了LED大屏的功能,背景影像合理地运用增添了空间置换感和视觉纵深感。通过电视影像的创新建构,让文化表现更具吸引力和现代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更能适应当代社会的传播需求。美轮美奂的画面、张弛有度的节奏,紧紧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节目不仅仅是在宣扬文化,传递价值,其形式本身就是极具美感的艺术品。现场恢弘大气的视听体验,节目内容赋予的精神层面的震撼,营造出电视媒介的崇高感。
三、契合受众文化认同的情感表达
以文化传播为内容,情感价值传递为宗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想获得与大众传媒的良性互动,需要突破精英文化的藩篱,以影像媒介重构人们的文化记忆,激发大众的情感共鸣,凝聚群体认同,最后达到价值认同的最大化。
(一)文化记忆激发情感共鸣
文化记忆是一个集体概念,对于国人来讲,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积淀便是全体国民的文化记忆。从早期文化类综艺中的汉字、成语、诗词发展到现在的经典名篇、师道、家风、书信、戏曲等众多主题领域,这些文化符号均是文化记忆得以传承的载体,而通过对这些符号的挖掘与呈现,借助真人秀节目的娱乐元素,实现优秀文化的新意表达。经过影像编码和媒介再现,激活文化记忆,赋予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积极的社会意义,使大众获得情感认同与心理归属。文化类综艺之所以成功,究其本质,是对国人文化记忆的唤醒和受众认同有效联接的效果。《见字如面》的导演关正文就信件的选择标准讲到:“所选取的信件一定是关涉历史的重要性、当事人的重要性和信件内容的有趣性,所有的标准其实归结到一点就是:这封信值得更多的人看到”。通过嘉宾的生动演绎,将每封信作为窥探历史的媒介,打开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场景,让观众在不同的时代风貌中领略前人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追求,故事化重构形成细节记忆,通过现场交流引发情感共鸣。这些文化类综艺节目立意高远、制作精良,从多个角度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无穷魅力,对于激活国人的文化记忆,价值传播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二)情感共通凝聚群体认同
对于电视媒介而言,不仅具有顺应时代精神,传承优秀文化;普及文化知识,满足文化需求的功能。还应兼具疏导社会关系,提升社会凝聚力的责任。生长在现代社会的年轻人,伴随着互联网生态碎片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个性十足,太过于追求视觉快感和个体体验,不注重内在因果联系和整体观念。文化类综艺节目被普遍认为其承载着教育的功能,表面上指的是知识文化的教育,而深层次指的是国家民族集体认同的教育。《见字如面》《一本好书》等“新主流”综艺的出现,为建构国民整体认同提供了范例。例如在《见字如面》中,一封封来自不同年代的书信,通过现场嘉宾真情饱满的演绎,传达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内容本身的人事物,更多的是书信连接着的价值观念、思想深度、道德维度。将节目本身的文化内涵与思想价值转换成为贴合受众喜好的故事讲述,拉近观众的心理距离,使严肃崇高的话语文本有了人文关怀,有了感情温度,从而影响大众的行为思想。根植于内心的文化记忆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使传播者和受众群体产生共通的情感,凝聚群体认同。文化认同不仅影响到自身文化身份的建构认同,对于凝聚群体认同亦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这些文化符号的二度创作不仅是连接古今的桥梁,也是维系家国认同的纽带。
(三)社交议题增加价值认同
互联网传播的交互性和节目公共领域属性的开发,使得越来越多的受众参与到节目的制作和话题讨论中来,“零门槛”匿名性的互动交流,极大激发大众的参与热情。这种趋势由线上逐渐向线下延伸,由节目议程设置的大众传播到人际传播渗透。虽然不是每一档文化类综艺都会取得成功,但互联网对特定话题的议程设置,使其始终占据大众议题的一部分,所以掀起话题讨论的可能性较高,像节目中文化符号的运用、节目表现形式、嘉宾专家的选择、趣味故事的呈现等,为大众提供了多样的讨论话题。当新的文化综艺播出后,新的社交情境也随之建构,了解该节目的受众纷纷加入讨论,如果自己不能参与其中,就会产生“不合群”、无法融入社交群体里面的想法。由于社交议题的建构,或主动或被动地要对该议题有一定的了解,并接受所传达的思想价值,就此实现价值意义传达的最大化。社交议题的选取一般是普适性较强的大众话题,这样的大众性话题,易于增强观众的情感认同,也自然能够起到引导公众达成价值认同的作用,从而实现线上线下、场内场外的多时空立体传播,达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以《一本好书》《见字如面》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对于观众的认知、审美、价值导向等有着积极的教育作用,对电视节目舆论导向、互联网传播生态有着一定的纠正意义。虽然现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仍是处于发展阶段,但为以后的节目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制作基础和市场舆论引导。
该类型的节目虽然有着积极的情感价值导向,但在节目样态方面仍有些不足,需要加以改进创新。大部分的文化类综艺是在室内录制,虽然其多样的环节流程设置和精心的舞美设计,增加了其丰富性和可看性。但整体呈现形态过于单一局限,可以结合文化元素和节目自身形态,充分利用户外资源和实地文化资源,发掘更多节目呈现方式。
结 语
文化类综艺节目应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以积极的价值观立意,立足于本土和世界优秀文化资源,寻找与文化元素相匹配的表达方式,以高品质的节目内容取胜,实现节目传播样态、传播渠道、互动营销的升级与创新,达到娱乐表达与价值引领,开拓创新和继承传统之间的平衡,以谋得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路鹃,蒲玉玺.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对传播仪式观的运用——以《见字如面》为例[J].中国电视,2017(8).
[2]王成.用书信打开历史——黑龙江卫视《见字如面》创作谈[J].中国电视,2017(6).
[3]张爱凤.谈原创文化类节目对中国“文化记忆”的媒介重构与价值传播[J].现代传播,2017(5).
[4]张晶,谷疏博.文化记忆、崇高仪式与游戏表意:论原创文化类节目的美育功能[J].现代传播,2018(9).
[5]盖琪.概念、形态与话语: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三重考察[J].电视研究,201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848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