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主义在中国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民粹主义的一种新的形态,但与西方民粹主义有所不同。近年来,在网络空间中,激烈的民粹主义占领道德制高点,批判精英群体和政府,威胁到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因而有必要探究这两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寻找当下网络民粹主义在中国盛行的原因,从而全方面地、理性地认识网络民粹主义,以便采取正确的策略来积极应对网络民粹主义对社会所带来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关键词:民粹主义;网络民粹主义;自媒体时代;精英群体
  当前,中国社会正面临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凸显,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经常在网络空间里愈演愈烈,为网络民粹主义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动力,严重威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网络民粹主义也成为了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但对这个新名词的定义、特征却众说纷纭,理解不一。作为民粹主义在中国的主要存在方式,网络民粹主义有自身的特殊性,它区别于西方的民粹主义,它是在中国的具体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国内社会的深层次原因是孕育它的土壤,因此要从国内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而便于提出相对应的策略去应对它。
  一、民粹主义与网络民粹主义的概念厘清
  民粹主义.又译平民主义,它是一种政治哲学,一般意义上讲,它主张维护普通民众的权益,相信普通大众的智慧。自19世纪后期的俄国民粹主义、美国“人民党”民粹主义到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拉丁美洲的经典民粹主义形态,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民粹主义”,到目前为止,民粹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已将近有170年的历史。随着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2017年英国脱欧和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民粹主义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潮。
  由于与西方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不同,民粹主义在中国表现为网络民粹主义,也就是民粹主义在网络空间的生存形式。它的出现一般伴随着社会热点事件,以网络为平台,通过占据道德制高点实现话语垄断,从批评一个人到批评一类人,最后批判精英群体、政府以及法律。当前国内对网络民粹主义有很多种定义:有人定义为“借助互联网技术,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美化弱者、妖魔化精英的一种话语、一种思潮及其一种动员参与方式[1];也有学者认为,“网络民粹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以网络为平台,以直接参与、直接民主为表象,建构人民这个‘平民主体’,然后以话语强占与垄断的语言形式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以群体非理性的行为方式反对精英,最后导致的后果就是裹挟国家立法行为,干预公共政策制定,阻碍司法审判”。[2]这些定义都带有明显的标签化和生搬硬套西方民粹主义概念的痕迹,在定义中对网络民粹主义直接进行定性。对于网络民粹主义的盛行,一方面,必须承认这种现象下表明的当下社会存在的一定问题,督促社会各方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处理;另一方面,要理性对待,不能夸大现实情况或轻视新事物的产生背后的原因。
  二、当下网络民粹主义盛行的原因
  民粹主义最早出现时是俄国农民为了争取自由和土地,是由于社会的不平等和弱肉强食。网络民粹主义出现也是由于人民的利益分配不公形成平民与精英两个阶层,并且这两个阶层的差距越来越大,出现阶层固化趋势。同时民意表达渠道不畅通,平民的需要没有被很好地满足,而网络媒体为了社会的关注度采取选择性报道新闻,更加激起了平民对社会的不满、对政府的不信任,出现当下网络民粹主义盛行的局面。
  第一,我国经济生活中发展成果分配存在落差尤其是平民与精英的生活差距日益悬殊是直接原因,也是根本原因。在中国,社会两极分化严重,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由此导致仇富、仇官等心理。这也体现了民粹主义鲜明的二元对立思维。而且,近年来三鹿奶粉、地沟油、苏丹红、假疫苗等有关于人民日常生活质量的事件频发,平民对自己每天生活的领域已经不知道该相信谁,而可以操纵这些事件的精英阶层是平民问责的直接对象,如何处理这些事件,又会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和法律的权威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精英群体和政府逐渐失去了平民对他们的信任度,那么平民就需要寻找新的途径来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于是可以匿名的网络空间就日益成为平民表达意见的新阵地。
  第二,自媒体时代网络媒体对时事热点的选择性报道以及令人望文生义的新闻标题使网民第一时间对事件定性。汤景泰从叙事学理论出发研究发现,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偏向,民粹主义直接影响新闻事实建构,形成三种典型的叙事模式,即把草根群众神圣化的英雄叙事、把悲情作为叙事动力的悲情叙事以及召唤弱势群体向精英复仇的复仇叙事。民粹主义舆论借用这些传统框架改造新闻事实,通过把历史引入现实,唤醒了国人的集体记忆,催生了社会悲情,引起了广泛共鸣。[3]在自媒体时代,人们只需注册登录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特别是一些当下热点事件,网络媒体为吸引观众眼球,获得点击量,对新闻事实采用偏向性手段陈述,攻击或塑造一些人物。特別是人民敏感的一些词汇的使用,比如城管、人民警察、某位官员等,潜意识里认定官员必贪必腐、商人必奸、老百姓必定是弱者,这些都促使人民不重视事实真相,完全根据以往经验来断定事情的真相。
  第三,区别于现实的网络环境自身特点为网络民粹主义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网络的匿名性、使用者多、互动性强、信息互换不受地域限制、成本低等特性为民粹主义在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阵地、新的模式。人们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往往不担心后
  果,除了评论的匿名性,还有很多赞同自己看法的人在无形中组成了一个团体。他们的话语力量源于为弱者发声,把每个平民的个体利益奉为最高追求。在长期的“官强民弱、官逼民反”历史熏陶下,那些敢于发声、敢于对抗精英群体和政府的,被视为“梁山好汉”,极其容易得到广泛的赞许与支持。而且在网络空间,特别是微博领域,还出现了“微博约架”,一直以来在虚拟世界展开的口水战有向现实世界转战的趋势,使人们不得不对之前不可为事件的可行性重新评估,提高了网络民粹主义发展为真正的主义的可能性。   三、如何正确认识和应对网络民粹主义
  网络民粹主义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涉及的对象众多,不能单一地对其进行定性。要正确认识和应对网络民粹主义,就要坚持全方面掌握发展方向,同时一分为二看待问题。
  网络民粹主义作为人们宣泄对社会不满的情绪的一种途径,必须承认,它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维稳起到了积极作用。李良荣教授指出,网络民粹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民意走向,拓宽了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对社会公平的推进有所助益。[4]当前,我国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面深刻地了解人民的需要,使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重中之重。
  但是,网络民粹主义终归是一种极端平民化的思潮,把平民与精英群体的嫌隙不断拉大,不利于社会整体的和谐。它在网络上打着“人民为人民”的旗号,对政府施压,影响政府的正常政策制定过程,在网络空间主要表现为以个体利益僭越以整体利益为基础的合理道德,以抽象的人道情怀绑架法制和弱化法治理念,以偏概全和简单否定。[5]更为严重的是网络民粹主义自身的自发性、非理性使其易被其他势力利用,比如民粹情绪与极端民族主义相结合,反对对外开放,盲目排外;与极左思潮结合,可能会将现在出现的社会问题归咎于改革开放,进而反对国家现代化的市场经济进程。网络民粹主义是当下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不会毫无缘故产生,也不会突然消失,因此,我们必须要时刻警惕它对社会产生的不利影响。
  民粹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现阶段处于一个重要期,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但在不断发展壮大,甚至有从互联网的虚拟社群里发展到现实社会的趋势,我们要主动应对当前的不利局面。第一,要提高政府公信力,使人民相信我们的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人民的收入,让人民切实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获利,同时保障食品安全、医疗卫生事业,而不是最基本的生存都没有保障;第二,要增加民意表达渠道。民粹主义在网络空间盛行的原因之一就是人民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表达民意,使网络民粹主义出现有了必然性。要不断完善社会上下沟通机制,做到民意有地方发声、政府有地方了解民意,这樣可以减少网络上过激的言论,把网络民粹主义发展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第三,主流媒体要积极参与到网络舆论中去,影响和引导网络舆情。不能一刀切,把网络舆论中的负面信息全部纳入到网络民粹主义里;也不能任由网络媒体发布带偏见性的信息,错误引导人们的想法。主流媒体要把人们拉回理性的范围内,引导人们正确区分和对待网络媒体捏造的事实和事情的真相。
  [参考文献]
  [1]郭小安,朱梦莹.网络民粹主义的话语特征及动员逻辑[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5,17(02):79-84.
  [2]曹建萍.网络民粹主义本质特征及其价值诉求的消解[J].人民论坛,2014( 35):185-187.
  [3]汤景泰.偏向与隐喻:论民粹主义舆论的原型叙事[J].国际新闻界,2015,37(09):23-35.
  [4]李良荣.警惕网络民粹主义“暴力”——中国民粹主义新动向[J].人民论坛,2015(01):35-37.
  [5]黄明理,李婉婧.论民粹化网络泛道德批判[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23-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289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