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用人单位及毕业生角度谈应用型本科高校小语种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作为2000年后晋升为四年制全日制本科院校的高校来说,如何与传统本科高校形成错位发展,彰显自我的办学特色尤为重要。本文以山东交通学院日语专业为例,通过实施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为本校及其他高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企业;小语种;人才培养改革
  山东交通学院于2000年晋升本科院校以来,为了与传统研究型高校形成错位发展,一直秉承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针,各专业规模及水平均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本文旨在通过对本校小语种专业日语专业(200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至今)毕业生就业状况、工作经验体会以及企业对毕业生工作状况的反馈、人才培养的建议进行分析,重新审视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优点与不足,为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改善建立理论根据,为帮助在校生优化其职业规划献计献策。另外,本文可以为共同身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的教育者、改革者提供一定参考。以下详细阐述针对问卷的分析结果。
  一、关于日语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现况
  大约有2/3的毕业生就职于企业,其中绝大多数学生对目前的就业状况较为认可。就业后频繁使用日语或主要依靠日语开展工作的人数占到70%,反映出本校乃至整体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方针是正确且成功的,毕业生可以做到学有所用,凭专业本领吃饭。不过,在国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相对较少,笔者认为其原因为:1.国企需要的小语种专业人才相对有限;2.部分优秀学生选择考研;3.应用型高校专业学生学习深度、水平比照研究型高校仍然存在差距;4.部分大型国企可能对学生出身高校较为看重。因此,对于广大普通一、二本高校来讲,加强由知识型向应用型的转型是与研究型大学实现差异化培养、让各自毕业生能够各归其位、各司其职的有效做法。
  二、关于企业对毕业生专业能力及行业知识要求的分析
  2010年之后的新日语能力考试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提高了。这对于向来重视词汇量和语法的中国式外语教学是一个较大挑战。为了获得企业最为看重的N1证书,在听力上失去的分数由词汇和语法部分弥补回来的做法已经行不通,加强听力成为提高一级通过率的必行途径。另外,即便是小语种专业,英语依然十分重要,提高日语能力的同时也得保证学生的英语水平。因此,英语与日语之间,不能采取此消彼涨的做法。通过转变授课方式,加强课内效率成为关键所在。
  学生所具备的的行业知识对于企业招聘人才,尤其是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情况来讲,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用。学生如果具备一定行业知识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会更多的吸引到企业的目光,有些向来看重跳槽人才的企业可能会因此对应届毕业生产生兴趣。(本校历来开设商务日语及计算机日语方向,另开设部分行业知识选修课)。不过,从另一方面讲,行业知识一般不会成为录取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毕竟录用外语人才看中的就是外语这门工具,至于行业知识、方法等,大部分企业会通过实习期或安排就职后的教育培训让毕业生逐步掌握。
  如果为了增加学生就业砝码及避免高校间的同质化培养,需要大学教育者在本科阶段增加一部分行业知识课时的话,应当在保证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之上,以行业和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的方式(外语授课、外语原版教材等)适度添加。如果为了刻意提高行业知识水平,而采取在专业知识之外,以与本专业知识完全脱钩的方式,生搬硬套让学生学习某些行业知识的话(汉语授课、中文教材),不但没有必要,效果也不好。更有甚者,可能因此使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受到影响,就本末倒置了。
  在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当中,从企业角度来说,相对于笔译更看重口译,当然两者俱佳为最好。在企业内部,尤其是日企,会日语成为一个基本的行业要求,大部分技术或文职专员限于能看懂日文数据或材料,而外语专业学生作为直接与日方对接的窗口,必须口语出众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语言优势,从而成为企业中不可替代的存在。因此,在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当中,应当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原则上,不管是为了加强口语还是融入行业知识,通过增减某些课课时的做法并不明智,应当把重点放在授课形式的转变上。即由知识灌输型向实践训练型过渡。这种做法是顺应时代发展及高等教育规律的,近年来微课、慕课的盛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三、关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其他各项能力及素质要求的分析
  企业及毕业生本人均认为具备与他人交流、交往能力尤为重
  要。从某一个角度来看,有时一个人的交际能力甚至比他的专业及行业知识、能力更为重要。作为高校教育者、改革者,应该在大学阶段充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具体来讲,可以在课堂中多组织专题讨论、布置小组任务、提供均等的发表机会等。通过这些方式把课堂转化为小型社会,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及团队合作能力。除此之外,第二课堂活动及实践、实习方面,也应尽量采取小组参与的形式替代个人单打独斗的形式。教师作为指导者应该在整个过程中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反应与状态并随时进行调整,保证锻炼效果,同时,还要利用一切机会,及时适时的通过口头鼓励、适度的物质及精神奖励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必要、合理的正面引导,着实让学生在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交流能力。除此之外,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乃至上进心、责任心也会有所提升。
  企业对吃苦耐劳、上进、乐观、忠诚等人文素养方面也是非常看重的。做事先做人,对于面临在“能力很强但为人不佳”及“能力稍弱但为人极佳”的员工的选择上,99%的企业必然选择后者。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素质培养尤为重要。作为大学的教育者,不应该将这个任务完全抛给马列、毛邓等公共课老师及辅导员老师,应当通过最为重要的第一课堂的授课环节,比如利用学习知识、分析案例后的心得阐述、团队发表后的总结评价等机会,将为人处事的道理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更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其品德素养。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笔者对企业、社会有了更为深入和直接的了解,进而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首先,新晋本科高校坚持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道路是值得肯定的。其次,学生牢固掌握本专业知识、技能是重中之重,对于身处当今社会的外语专业学生来说,比起记忆单词和语法,通过大量练习提升听说能力,进而达到提高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尤为重要。再者,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内的学习任务后,如果学有余力,教育者可以以科目融合的方式适当开设一部分行业课程,其难度和深度应当视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由教师合理把握。最后,在岗位竞争愈发激烈的职场当中,毕业生的人文素养越来越被企业所看重,通过大学阶段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及其他实习、实践环节,传授学生做人的道理,帮助其提升道德素养成为大学教育者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金劲彪.新建本科高校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3(9).
  [2]刘玲玉、孔德明.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小语种专业培养模式转换刍议[J].江蘇高教.2014(5).
  [3]姚艳玲.基于外语教育视角的日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7(2).
  [4]修刚.新时代中国专业日语教育的转型与发展[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289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