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移动互联网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师生关系、提高认可度等方面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冲击了我国主流价值观,在大学生媒介素养和思政教师理论素养等方面带来了严峻挑战。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机遇和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2-0048-02
  2018年1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大学生网民逾1.57亿,占比为20.4%;在我国网民总规模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深入推进,移动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高校用符合一定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大学生为特定对象,根据大学生自身特点所进行的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网络媒介素养为目标而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相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而言的,是对其目标实现程度的一种评价。其次,这种评价既可以体现过程性评价,也可以体现终结性评价。再次,评价的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二、移动互联网给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带来的机遇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思政教育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学生对这样的课堂不感兴趣,听课者寥寥无几,效果当然不尽如人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起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学,如微课、慕课、蓝墨云班课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有利于师生关系走向平等
  传统思政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平等仅仅是人格上的平等。这是因为教师和学生在知识和信息获取上具有不平衡性和不对称性,这决定了传统思政教育中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师生关系的平等仅限于人格意义上的平等。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师生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这使师生关系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这体现在: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来源,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信息化时代,知识和信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教师也需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移动互联网的虚拟性可以使师生之间随时随地畅所欲言、敞开心扉交流。在这种平等的交流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了解,彼此承认,遵守相互认可的行为准则,有利于在倾听、理解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
  3.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度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度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程度作出的一种评价,是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依据。移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体现以大学生为本的理念,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而且能够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根据社会热点问题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思想困惑。可见,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有利于思政教育入脑入耳入心,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度,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移动互联网给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带来的挑战
  1.移动互联网络多元化价值观冲击着主流价值观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预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放眼全球,网络已成为各国意识形态交锋的主战场,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想通过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来达到文化侵略、意识形态输出的目的。多元价值观在网络上聚集、交织和碰撞,冲击着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来看,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涉及利益问题的各种矛盾相继凸显出来,并在网络上传播,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过分解读、歪曲事实、掩盖真相。从大学生的特点来看,“当代大学生多为95后,成长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信息时代,他们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思想独立,同时价值观体系不完善,情感心理不成熟,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2] 面对网络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移动互联网考验着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传统大众传媒作为思政教育的媒介形式,会把一些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信息剔除掉,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一些人为达到某种目的在网络上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而大学生媒介素养处于缺失状态,对一些虚假信息深信不疑;有些大学生甚至沉溺于移动互联网世界中不能自拔,荒废学业。他们不能处理好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不能很好地利用移动互联网为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服务。为应对移动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考验,必须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3.移动互联网考验着思政教师的理论素养
  实现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思政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自身优势,实现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发展,以此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耳入心,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这对思政教师的理论素养形成了严峻的考验。这是因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网上双向互动虚拟实践教学活动”[3],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思政专业理论知识,才能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移动互联网承载的信息不仅价值取向多元化、难以把控,而且以一种过度娱乐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大学生自身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这种过度娱乐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价值取向难以有效辨别和正确取舍。因此,思政教师要在移动互联网泛起的全民娱乐化狂潮的掩盖中甄别出不同价值观,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建设,来迎接移动互联网对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祁鳴,倪颖,夏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6(1).
  [2]赵洁祎,黄莉.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析[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7(3).
  [3]马珊,董杰.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J].前沿,2014(7).
  责任编辑:孙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427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