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康复体系建构的初步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违法犯罪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堪忧,影响其正常社会功能的恢复。为了更好地帮助这部分青少年回归社会,预防再次犯罪,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与干预十分重要和必要。本文对违法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心理康复体系的建构进行探讨。
  关键词:违法犯罪 青少年 心理康复 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2-0147-02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全世界普遍面临的一个社会现象,也是我国社会各界人员广泛关注并着力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青少年犯罪或再次犯罪仍然任重而道远。2017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明确了指导思想、根本遵循和总体目标,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而有力的要求和措施。文件要求对于犯罪青少年要给予及时心理疏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更好地回归社会。
  青少年犯罪一般是指6周岁以上25周岁以下的人实施的具有社会危害性、应受处罚的行为,具体包括犯罪行为、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等。[1]研究发现在犯罪青少年被逮捕判刑以前,平均有2年的时间从事其他违法犯罪行为[2],因此,公安系统人员在发现青少年有违法行为时,不能进行简单的处理,应该在家长知情同意下,送到专门的矫治机构或者特殊教育学校对该部分青少年的不良认知和行为进行矫正,帮助其调整情绪及心理健康状态,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避免更严重的犯罪行为发生。
  一、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现状
  国内外研究表明,违法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焦虑、抑郁情绪明显高于中国标准,犯罪青少年表现出了明显的消极心理状态[3];人格特征方面,犯罪青少年表现为低友善性、低开放性和高冲动性[4];认知方面,违法犯罪青少年情绪识别与共情、社会信息加工与决策等认知神经过程存在缺陷,其执行功能与违法行为显著负相关[5];行为方面,犯罪少年更冲动、喜欢冒险、自我中心和情绪化。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及时而有效地开展违法犯罪青少年心理干预工作将有助于这部分青少年更好地恢复社会功能和回归社会正途。
  二、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青少年违法犯罪受到个体主客观多種因素的交互影响,包括个人、家庭、社会、同伴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互为影响,最终导致了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一个特殊时期,其生理的快速发育和心理成熟的相对滞后带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平衡,看待问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自我意识不够成熟和稳定,自我控制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和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而违法犯罪。
  家庭是青少年性格、人格形成与社会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活场所,家庭与青少年的亲密度、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以及家庭氛围等因素都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以及成功回归正途有着极大的影响。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和人格在影响青少年违法中存在交互作用, 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主要通过影响人格发展间接影响青少年违法。[6]2018年,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大数据显示,来自流动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家庭、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的未成年人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排名前五,可见家庭相关因素对未成年人每一成长影响巨大。
  个体都要经历社会化过程,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影响,与个体自身易感因素交互作用,发展出了个体的独特性。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对外开放度的增加和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当前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了多元化,传统优良的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青少年涉世未深,心理成熟相对滞后,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不加以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尤其是不良行为同伴的影响而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三、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康复体系建构
  1.建立科学化、现代化、智能化的心理评估体系
  心理评估是指运用专业的心理学方法和技术对个体的心理状况、行为问题、认知、情绪特点、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作出相应判断,是循证矫治的前提性手段。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准确的评估,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矫治和康复工作。当前,常见心理评估方法为对违法犯罪青少年开展心理测试和面谈时的口头报告,但是因为犯罪心理的隐蔽性和掩饰性、违法犯罪青少年心理的抵触和阻抗,受到矫治对象的开放度及心理矫治人员是否具备专业的、丰富的心理咨询技能和经验的影响,在获取心理评估信息时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影响评估的准确性和质量,导致干预效果出现较大差异。因此,在传统心理评估方法之处,还应采用现代化的技术,多模态、多渠道进行心理矫治前期、中期、后期评估,例如利用网络技术获取个体网络活动信息,如QQ、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发表的文字、音频、视频等,通过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合作平台进一步了解矫治对象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校外工作经历、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社区成长环境等,利用先进生物仪器采集个体不同咨询阶段的生理指标如脑电、脑部结构等,建立个人心理动态档案和智能化评估体系。
  2.分类矫治,多维干预,重视心理矫治的规范化、职业化建设
  心理矫正和治疗是一项专业化工作。目前,心理矫治工作更多是由获得心理咨询资格证的民警兼职开展,心理学专业人才相对较少,教师及民警的双重身份对于心理矫治的开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作为管理人员的教师及民警在开展心理矫治时会产生角色冲突,会带来其自身观念的矛盾;另一方面,作为被管教者也很难建立充分的信任感、安全感和放松感,对心理矫治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心理矫治专项工作必须由专职人员作为一项专项工作来开展,需要扩大心理学专业人员比例。心理矫治人员的角色定位、权利和职责要明晰,进一步规范心理矫治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健全专业化心理矫治硬软件设施,系统化开展心理矫治工作。以家庭为基础,重视家庭在干预中的核心作用,多维度开展心理干预;进一步完善心理矫治考核和激励体系,严格考核指标,确保心理矫治工作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夏玉珍.犯罪社会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2]屈智勇,邹泓.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特点及发展轨迹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1):38-44.
  [3]邹志礼,蒙华庆等.青少年罪犯焦虑、抑郁情绪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3(12):1296-1299.
  [4]周晓琴,程灶火等.违法青少年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和人格特征的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1): 53-55.
  [5]Morgan A B,Lilienfeld S O.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antisocial behavior and neuropsychological measures of executive function[J].Clinical Psychological Review,2000,20(1):113-136.
  [6]程灶火,王国强,等.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和人格对青少年违法的影响及影响路径[J].中国临床心理学,2016,24(2): 287-292.
  责任编辑:孙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429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