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化传承下大学太极拳课程改革的实践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文化传承与发扬的背景下,太极拳被搬到了大学的课堂之中。而对于太极拳的课堂教学而言,可供借鉴的教学经验较少,因此如何在太极拳教学中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并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创新大学太极拳教学模式,从而推动大学太极拳的课程改革。
  关键词:文化传承;大学太极拳;课程改革;实践分析
  太极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起初源于道教,后来传于民间,一招一式都体现着中华名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东方哲学思想的體现。太极拳自创建以来,在我国的传承就从未中断过,因此将其搬入大学课堂教学中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从优点的角度分析,太极拳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教学素材比较丰富。从缺点的角度分析,太极拳纳入大学课堂教学中是一种新的尝试,可供吸取的教学经验较少。因此本文主要目前大学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究其具体的课程改革方式。
  一、大学太极拳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太极拳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太极拳具有动作缓慢、步伐轻盈的特点,其核心理念是刚柔并济,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的阶段,对太极拳本身就缺乏一定的耐心,而在学生的认知观念当中,都将太极拳视为是老年人强身健体的一种运动,因此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高。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对其进行很好的引导,对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没有深入渗透,在教学之前没有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不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大学太极拳课程教学方式问题。在大学课程改革后,太极拳已经成为了我国高校体育必修课程之一,课程普及范围比较广,同时学生参与的程度也比较高,但是在大学阶段的太极拳教学中一般都采用实践课的形式,仅仅是单一的传授套路动作,因此学习的过程比较粗略,学生只是跟着教师对动作进行记忆与模仿,往往会出现形似神非的现象。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没有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教学效果堪忧。没能让学生正确的对太极拳产生认知,学生“知其然”但却“不知其所以然”,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3)大学太极拳课时少且缺乏趣味性。在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其教学学时普遍在17周到18周左右,而太极拳教学中,一般每周最多进行一次教学,而从我国传统太极拳的修习理念上,讲究的是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因此在这种时间的限定之下,学生很难真正领悟到太极拳的真谛。从教学现状上看,大学太极拳教师一般仅仅要求学生保证动作形式的准确性,但是并没有要求学生掌握太极拳的内涵,如对“气”和“力”的掌握,而这方面的教学所需要花的时间比较多,在课堂上很难实现。在这种形式化的太极拳教学模式下,学生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最终放弃这门课程。
  (4)大学太极拳课外活动较少。从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太极拳教学来看,一般都是课堂教学形式来完成的,课外的教学活动比较少,就连“推手”、“站桩”这种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也只是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的介绍,实践机会较少。学生在这一周课程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到了下一周就会统统忘掉,教学效果不佳。因此重复教学的现象时常发生,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
  二、大学太极拳课程改革的实践分析
  (一)结合实践,贯通教学理念
  在大学太极拳课程教学当中,单一的教学方式以及枯燥的理论课程是教学模式中的硬伤,无法让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越来越难以满足多元化的体育教学需求,太极拳本身是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除此之外还需要从套路、功法、技击实战等方面出发,共同完整太极拳的传授。而在教学中理论、套路、功法、实战本身就属于同一整体当中,不可缺少任何一项。在教学过程中为太极拳注入文化内涵,既能满足大学生对健身、养生、防身等方面的需求,同时还能满足日益多样的文化需求,因此需要从实践出发,对理论融会贯通。
  (二)开放教学,提供多元教学方式
  在我国各大高校太极拳课程开设之时,教学大纲当中明确指出,太极拳课程既要有理论课时,也要有实践课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因此在太极拳教学中,需要开展文化理论课程,采用课堂传授的教学模式,向学生讲解太极拳的发展历程与文化背景,同时普及相关的知识,可以通过播放《杨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等纪录片与影片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太极的印象与理解。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与每一位学生进行“推手”,在推手的过程中指出学生动作、肢体、步伐等方面的不足与错误,让学生能在实践当中实现自我提高。
  在太极拳这门课程在高校开放之间,很少有大学生对太极感兴趣,因此从整体上分析,大学生缺少对太极拳的文化根基与概念认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改变学生对太极拳的错误认知,并且灌输真正的概念内容,让学生能够正视这项运动。
  (三)引入“互联网”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在生活中各大领域都有所普及,在大学课堂教学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同样比较广泛,因此可以依靠互联网技术,在网络上寻找大量的太极拳教学资源,在太极拳的课程设置当中,将网络课程纳入到课时范围内,采用互动学习的模式让学生通过微课视频来弥补课时的不足。同时通过播放太极拳相关电影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到太极拳的技法与意义。另外还可以直接将网络课程作为一种选修课,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来灌注太极拳的学习资源,并且在不同来源的教学资源当中,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再配上课堂教学的方式,能够明显提升课堂效果。
  (四)增加课外教学的频率
  从文化内涵层面上分析,太极拳主要表达的是和谐思想,而从现代文化思维上分析,主要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因此在大学课堂中加入太极拳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和谐校园文化的传扬间促进,而在课外教学中,很多高校也比较热衷于开展这种教学活动,因此在大学太极拳课程改革当中,高校可以将太极拳作为一种体育运动纳入到运动会的竞技范畴当中,提升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热情,另外在学校社团活动中,也需要建设太极社团,让学生们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学习太极拳。另外每个星期的周一与周五早晨都要设置早课,教师带领学生站桩、推手,提高太极拳的传承兴趣。   (五)太极拳实践教学
  (1)开展课间练习。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开设的课时往往很难满足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需求,因此可以开展课间练习的方式能够起到回顾巩固的作用,另外在课间机体练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机体进行八式太极拳的套路练习,并且通过校广播台播放古典音乐,以配合教学过程中的提神醒脑的作用,舒缓学生由于久坐而带来的身心压力,让大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太极拳的动作内涵,提高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
  (2)导入背景音乐。在太极拳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入古典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让学生在联系太极拳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背景音乐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3)娱乐性教学。通过“击鼓传花”的游戏方式,推荐学生在台上进行太极拳的表演,然后设置相应的奖励物品或者是奖励形式,比如在太极拳表演当中比较出色的学生可以在期末考评当中获得加分的权利,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课堂趣味性。
  (4)示范性教学。在高校内需要让学校太极拳教学小组与太极拳社团联合举办太极拳的示范表演,邀请知名的太极拳专家为大学生展示太极拳的风采,或者让一些水平比较高的太极拳运动员与学校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太极的魅力,同时也能提升自我的太极拳水平。另外还可以向学生普及太极拳的流派特点与风格特点,讨论如何增加太极拳的观赏性。
  (5)个性化教学。在太极拳课堂教学生,教师在每一堂课开课之前,可以采用抽签的方式抽取5名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在讲解实践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该学生作为对象,而其他学生则在旁边进行观看,对教练的动作技巧进行分析,并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养成学后反思的习惯。
  三、讨论
  在大学太极拳课程改革当中,其课程内容的设置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相结合,突出教学内容中的民族文化特色,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开展太极拳比赛等活动,提高教学延续性与趣味性。总而言之,需要将太极拳课程的文化内涵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军. 以“文化传承”为理念的太极拳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1):121-122.
  [2]齐大路,林辉. 文化传承视角下我国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的困境与路径[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
  [3]李娜,褚亚旭. 高校“课程+研究型社团”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太极拳课程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17(7).
  [4]王鑫.大学生太极拳健身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郑州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为例[J]. 青少年体育, 2017(9).
  [5]邊永强,梅凤喜,边景珍,等. 在空限构架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传承传统武术太极拳文化之研究[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8(4):172-1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040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