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亚文化综艺的兴起及对主流媒体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亚文化是一种非主流文化、从属性文化、小众文化。近年来,网络视频平台接二连三推出多档亚文化综艺节目,其中不乏爆款,这一文化现象值得主流媒体从业者研究和重视。
关键词:亚文化 综艺 主流媒体
自2015年爱奇艺提出“纯网综艺”的概念以来,网络自制综艺快速兴起,并且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特色,其中不乏现象级作品。纵观近年来的网络综艺“爆款”,大多有一个共性,即聚焦亚文化,把小众的亚文化推向了大众,实现了大众化转化,其文化传播经验值得主流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媒体参考借鉴。
亚文化及其特征
在社会学中,“文化”包含行为准则或行事方法的意思,①通常用来描述一个群体的行为特征,即一个群体的“个性”。亚文化群( subcultures) 是指一群因特有的兴趣、习惯、身份或所做的事、做事的地点等而在某些方面呈现为非常规状态或边缘状态的人。②亚文化在与社会主流文化的比较中得以确认,是一种非主流文化、从属性文化和小众文化。
亚文化的特征在学界还存在争议。本文从亚文化的定义出发,结合相关研究,将亚文化的特征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边缘性与反叛性,这是亚文化的首要特征。群体规模小、所秉持的行为准则与主流文化有所区别,决定了亚文化的边缘性。而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有时候是群体成员刻意为之,他们以自己的文化差异为荣,表现出一种反叛性,因此也有学者直接将亚文化界定为“对主流文化的对抗”。③二是独立性与多元性。每一个亚文化群体都有一定的“边界”,某一个体之所以属于这个群体,而不是另一个群体,正是因为其处在边界之内,这也成为亚文化的独立性的体现。独立性决定了多元性。亚文化的划分因素多种多样,包括兴趣、习惯、身份、地域等,并且各因素之间还会相互交叉融合,衍生出更多的亚文化形式。三是动态性与流行性。并不是每一种亚文化都能够长期存在,它往往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或许会在一定时期内突然盛行,而新鲜感过后又会退潮。譬如几年前流行的“火星文”,现在已经销声匿迹,时下的年轻人不会再用“火星文”来标榜个性。另外,亚文化的动态性还体现在它有可能被主流文化“收编”,或者被主流文化所接受,甚至轉化成主流文化。
亚文化综艺的兴起
近年来,网络视频平台接二连三推出了多档亚文化综艺,为受众乃至媒体从业者打开了别样视野。所谓亚文化综艺,就是指综艺节目所涉及的题材具有亚文化特征。例如2017年爱奇艺推出的《中国有嘻哈》,是一档说唱选秀节目。嘻哈文化又称为希普霍普亚文化,英文为 “Hip Hop”,在西方属于典型的亚文化,包括饶舌(说唱)、街舞、涂鸦、打碟等形式。在中国,嘻哈文化更是小众文化、非主流文化。资深的嘻哈玩家都标榜自己来自“地下”并以此为荣,而年纪偏大一点的人或许都不知道甚至没听说过嘻哈文化。然而,正是这一非主流综艺节目,成为了当年爆款。播放量破亿的指标在节目上线四小时即被打破,上线一个半月后“中国有嘻哈”微博话题阅读量即达到27.6 亿。④到2019年,该节目已连续推出了三季,自第二季开始节目改名为《中国新说唱》。
或许受到《中国有嘻哈》一炮而红的影响,2018年第一季度,互联网上几乎同一时间上线了两档街舞竞技节目——优酷的《这!就是街舞》和爱奇艺的《热血街舞团》,前者再度成为现象级。街舞是嘻哈文化的分支,虽然认知度和普及度比说唱略高,但长久以来仍属于小众文化,甚至在过去某个时期被看作是“问题小孩”从事的另类活动。然而题材的小众性并没有影响节目成为爆款,两档节目都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
类似的亚文化节目还有很多,比如优酷的《这!就是铁甲》和爱奇艺的《机器人争霸》,聚焦遥控机器人对战;腾讯视频的《即刻电音》,聚焦电子音乐;爱艺奇的《乐队的夏天》,聚焦摇滚乐;还有爱奇艺先后推出的语言类节目《奇葩说》和《吐槽大会》,分别对主流辩论节目和脱口秀节目构成了“颠覆”和“反叛”,节目中探讨的某些话题甚至因为过于敏感而遭到禁播。这些亚文化综艺并没有因为题材小众而遭到冷落,反倒因为“新、特、奇”而吸引了受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关注。
亚文化综艺兴起对主流媒体的启示
传播优秀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网络视频平台另辟蹊径,“押宝”亚文化,既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和探索,也是因应市场潜在需求的理性预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说明亚文化同样能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这一文化现象为主流媒体从业者带来诸多启示。
从小众文化中寻找“大机会”。从亚文化综艺接连走红,不断诞生爆款可以看出,小众文化中潜藏着“大机会”。一方面,小众文化少有媒体涉足,是一片市场“蓝海”。如果媒体或制作公司能够率先介入某一亚文化,必然能在该文化领域树立自身影响力,进而形成无可替代的引导力。例如优酷的《这!这就是街舞》率先入局,便占据了主动,2019年已推出了第二季节目,而稍慢半拍的爱奇艺《热血街舞团》则处于劣势,也没有计划推出“热血2”。另一方面,亚文化虽是小众文化,但有向大众文化转化的可能。譬如说唱文化,在《中国有嘻哈》节目问世之前,人们对其知之甚少,而当人们接触到说唱之后,无论对显在音乐形式,还是其背后的文化内核,都快速产生了认同和喜爱。近两年,无论在各种歌唱选秀节目中,还是在各种晚会、盛典中,都越来越多地融入了说唱元素,就连新华社也以说唱动漫的形式推出了《四个全面》《一国两制》《全面深化改革style》等政策宣传作品。可见,说唱俨然已成为大众化的音乐形式,这也为爱奇艺继续推出第二、三季节目奠定了受众基础和商业变现的“大机会”。
传播亚文化同样能彰显文化自信。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一方面体现在对自身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在亚文化传播中,只要精心设计、操作得当,同样能彰显文化自信。首先,在亚文化的展现过程中可以融入主流文化。譬如在《这!就是街舞》的“嘉宾帮跳”环节,两季节目都邀请了我国多位民族舞的舞蹈家作为嘉宾,与街舞选手合作,尝试民族舞与街舞的创新融合。从节目呈现效果来看,两个舞种的结合产生了“化学反应”,在街舞舞台上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作品,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中国新说唱》中,队长吴亦凡的公演作品都以中国风为特色,还有第一季冠军选手Gai也表演了多部中国风说唱作品,例如《天干物燥》《江湖流》《一百零八》《空城计》《苦行僧》等,特色非常鲜明。另外,亚文化综艺展现了年轻一代的精湛技艺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例如街舞是典型的外来文化,然而中国的舞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能够在世界级的舞台上与全世界的高手一较高下。观众通过观看《这!就是街舞》才得知,原来中国的街舞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参加节目的选手中,原来有这么多世界冠军,甚至还有国际级比赛中的裁判,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中国人能够“玩转”外来文化,从另一种角度展现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认同与尊重是介入亚文化应有的心态。要做好亚文化节目、开展亚文化传播,首先必须认同这一文化。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一样,都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子集,都有存在的合理性。主创者不论秉持何种价值观,不论对亚文化题材是否了解,都必须树立“空杯心态”,摒弃偏见,接纳这种文化,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另外,要展现一种亚文化形式的内在魅力,必须充分地尊重它、还原它,而不是千方百计去“改造”它。如前文所述,亚文化具有独立性。每一种亚文化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行事准则”,主创者必须充分尊重这些准则。例如在《这!就是街舞》中,battle、转瓶子、毛巾等街舞的标志性元素都贯穿始终。battle即斗舞,DJ随机放音乐,舞者即兴跳舞(freestyle),根据现场观众反应来判定胜负;转瓶子即通过在地上转酒瓶的方式,决定舞者的出场顺序;毛巾更是街舞舞者的“图腾”——毛巾作为舞者的必需品,早期的用途仅仅用来擦汗,随时间推移,逐渐成为一种“范”,一种确认文化身份的标志。在节目的整个运作过程中,毛巾无处不在——每位队长挑选选手的配额以毛巾数来计量,争取“指标”必须抢毛巾;选手晋级了要送毛巾,观众投票要砸毛巾,就算是網上投票,还要“点毛巾”。也正因为节目主创者对街舞文化的尊重,《这!就是街舞》第2季吸引了更多舞者参与,节目越办越火。
后记
网络综艺聚焦亚文化,原汁原味展现亚文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其市场嗅觉、表达方式、节目形态设计、谦虚与尊重的态度等,值得主流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媒体从业者学习借鉴。尤其对于文化类节目的创作者,在内容运营推广、话语方式创新、小众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化等方面,可以从网络亚文化综艺的运作中得到更多启示。
(作者单位: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
本文责编:邵满春
注释:①[美]戴维·纽曼著,黄 腾译:《欢迎光临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②于 涛:《当代亚文化的生成、特征及其发展趋向》,《学术交流》,2017(10。
③孙吴优,徐燕明:《网络综艺节目的青年亚文化解读——以〈这!就是街舞〉为例》,《传媒论坛》,2018(7)。
④迟婧婧:《选秀网综爆款的“反套路”—— 〈中国有嘻哈〉的破局之法》,《南方电视学刊》,201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160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