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伴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一种以批判和颠覆姿态出现的网络亚文化悄然形成。追求成人感和话语权的大学生也迅速成为网络亚文化的主要受众群体。这种多元、宽松的网络亚文化氛围孕育了当代大学生特殊的网民气质,造成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背离和疏远,也催生了诸多问题。理清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向度和程度,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网络亚文化;大学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056-02
在网络时代应运而生的文化潮流,凭借着网络的天然传播优势,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及行为。网络文化的多元及“非主流”特征使其被冠以“亚文化”的名头,其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已远超出我们的意识预期。
一、网络亚文化的精神内核
(一)解构权威后的“独立”
网络亚文化本身就带有一种先天的“反叛”特质,其诞生于对主流文化的解构。处于对生活的不满和无奈的自我嘲弄,网络亚文化的群体释放出一种蔑视主流的气息。虽然无法直接与主流文化抗衡,但其消解“既定价值”和“成功人设”的思维倾向很快就在广大的网络世界中拥有了众多的拥趸,其主要构成囊括了希望争取个性表达和寻求社会定位的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世界中,他们不再受制于现实框架的过多约束,可以评价甚至质疑权威;不再满足于现实世界的教育灌输,可以进行个性选择和表达思想。这种对现实世界和传统价值的解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
(二)消弭差距后的“平等”
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具化为话语权的表达。主流文化的权威和理想化让年轻的大学生群体有着较大的疏离感,其附属的话语控制权往往会催生无力感。大学生处于自我同一性的心理关键期,对理想自我的追寻是他们认同自我的主要途径,但现实与理想的落差总是会给这个过程带来不同程度的阻碍。话语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控制权,福柯就曾提出“话语即权力”,话语就是权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大学生希望能有更多话语权的表达也是一种对平等话语权的争取,以此释放强烈的自我意识。在网络亚文化的世界中,真实主体的隐蔽性消除了现实中的主体差距,给亟待自我认定的大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的表达空间。
(三)迷失自我后的“归属”
现代社会的急速变革给人们的精神成长带来了群体性的迷茫,精神家园的丧失导致价值虚无主义的蔓延,当下“佛系”青年的生活状态正是精神困惑的集中表现。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并没有将大学生从精神迷失中解救出来,相反科技进步的负面影响将当代大学生带入了灵魂更加孤独的困境,而网络亚文化的多元与丰富适时地接收了现实世界无处安放的精神。大学生可以在这个虚无的世界中思索并批判现实,怀有同样迷惑和问题的同伴群体也让他们找到了现实中缺失的“归属感”。网络亚文化的世界并不全是美好,但更多自由和认同却也给在现实困境中的大学生一个精神逃离的“家园”。
二、网络亚文化影响下大学生价值观危机的心理溯源
网络亚文化的批判、颠覆特质一方面促进了大学生独立意识和个性成长,另一方面也滋长了个人主义和功利诉求,这给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一)虚拟的价值判断“异化”了大学生的价值认知
网络亚文化诞生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现实世界的性别、年龄、身份等一系列具象的个人特征在这里失去意义,甚至连同现实世界的价值体系也一并被模糊化。主体的隐匿性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表达或是释放空间,这对追求自我的大学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但尚未完全成熟和社会化的大学生的思维仍显片面和肤浅,强烈的好奇心和薄弱的辨别力使其对网络亚文化中滋生的一些负面信息不能清晰和理性地对待,容易陷入盲从的误区。当下流行的粉丝、直播和网红文化正是价值认知偏差和异化的体现。
(二)异常的“人机交往”“物化”了大学生的价值情感
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渠道,媒体传播更加快捷和便利,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和发布者。年轻的大学生群体更加热衷于新媒体技术的手段和以此为媒介的表达风格。传统的情感交流让位于人机的传播互动。尤其是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多元化,人们本能的交往需求变得淡漠,集体归属感被网络认同所代替。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丰富和生动变成人机之间交往的刻板和匮乏,情感的缺失使他们常常会出现空虚的价值体验,变得越来越疏离现实交往,却愈发依赖虚拟的网络交流。正是价值情感的日渐物化,才有了诸如“宅文化”的兴起和流行。
(三)过度的自我彰显“弱化”了大学生的价值意志
大学生的心理处于将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统一的关键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是其自我意识认同的重要基础。网络亚文化对权威文化的削弱和疏离迎合了大学生开放和变革的思想特征。大学生在这一个性时尚的文化潮流中尽情展现自我的价值存在,他們不愿遵循传统,甚至进行批判和颠覆。网络社区、贴吧、博客等成为展现自我的理想空间;网络调侃、网络恶搞也成为挑战权威的常态表现。“挑战是民众的快感、幸福感,依靠固化的思维很难突破时空,标新立异就成为常规性选择。”[1]这种形式的反叛和内容的背离在大学生突出自我的同时也弱化了其价值意志。
三、网络亚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现实建构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同和内化,对确保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基本价值理想和精神气质,将产生积极的引领作用。因此,大学生的价值观建设,是关乎中国社会走向积极向善、走向秩序和谐、走向健康文明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由“服从”到“内化”,实现心理认同
主流价值观一直以来突出价值的绝对性,对青年活跃的思维和求新的意识形成一定的反张力。传统价值注重权威,强调服从,这种认同的力量来自外部,很难真正成为行为的动力。价值观的意义需要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可接受,成为重要行为的标尺,才能产生长远的影响。也就是心理学家阿伦森所说的“内化”,“把某种信念内化的动机是想使自己正确而不犯错误的愿望。因而,对于这种的奖赏也是内在的。如果我们觉得施加影响的那个人是可信赖的,而且他有很好的信念判断能力,那我们就会接受他(她)所提倡的信念,并把这些信念纳入自己的准则体系中,一旦它成了我们自己体系的一部分,它就可以和发源者无关而成为自己的准则,并且将变得非常难于改变”。[2]这种内化后的心理认同会形成习惯性的行为动力,自觉主动地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
(二)由“应然”到“实然”,实践价值观念
主流價值观侧重于“应然”层面的表述,常使用理想化的表达语境,有时会使人产生难以企及的心理距离。但社会的发展进步,激发人们更为丰富和多元化的价值诉求,对主流价值观来说,如何缩短这一距离,使其更加接近人们的实际生活场域,是增加认同感的关键。也就是说,要让主流价值观在实践中成为大学生坚定信仰的来源。学校应尽可能地提供实践空间,让大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的情境中去体验和理解。国家应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督和引导,在全社会营造主流价值观的践行氛围,让大学生在“看得见,够得着”的现实生活中,不断强化其主流价值观念,用实践中的自我反省来增强对网络亚文化负效的抵制和拒绝。
(三)由“传统”到“现代”,进行内容更新
社会的发展本质决定了价值观也会经历不断的变化,其类型也是多样的。德国学者施普兰格尔曾按照社会生活方式将价值观划分为经济、政治、审美、宗教等领域。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领域的变化都会产生“蝴蝶效应”。固定化的价值观念已无法适应今天的思想更迭和变迁,人们更多以批判的态度来解析价值观念。价值观念的本质是一种抽象的“话语权”,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与当下语境的契合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接受度。这是一个文化过程, 也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主流价值观必须不断更新才能持续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必须将传统内容及时进行“现代化”才能成为社会进步的有力支撑。
(四)由“纸媒”到 “网媒”, 拓宽话语通道
媒体是价值观念的主要载体和平台,传统媒体的话语主导性和低参与度已无法适应当今网络社会的信息需求。人与媒体间本质是一种交往,而“交往的过程是一种共享,共享精神、知识、智慧、意义,师生在共享中相互促进发展,保持共识,容忍差异。” [3]从这个角度来说,开放和迅捷的网络媒体可以成为主流价值观教育更加有效的影响渠道。网络媒体的互动和多元满足了大学生对话语主导权的需求,而网络媒体表达方式的生活化和通俗性也更加容易被人接受。“我理解”和“我愿意”不仅是理性和感性的差异,也是情感和意志的较量。因为“传播媒介不仅是某种意愿与目的的工具,而是一种明确的生活方式:它是一种有机体,是我们思想、行动和社会关系中的矛盾的真实缩影”。[4]
多元的网络亚文化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影响也是多重的,机遇和威胁并存。主流价值观是整个是社会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价值支撑,在社会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只有与时俱进地丰富内容和形式,才能保持鲜活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贾伟.青年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影响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4.
[2]刘亚蓉.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与化解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1).
[3]孟琳琦.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4]李伟.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亚文化现象的批判性分析:基于社会心态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7(9).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42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