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族文化资源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利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将察哈尔部落的历史由来以及服装服饰的主要特点为教学案例运用在艺术设计课程中,拓宽本科院校学生的设计思路,在民族文化传承设计方面做到追本溯源,有据可依。
关键词:历史由来 旅游名片 服装特点 配饰地位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 (2019) 14-0072-02
一、探究如何将民族元素以及设计理念贯穿在艺术设计课程中
在贯彻实施自治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挖掘蒙汉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优秀蒙元文化资源,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运用到本科院校艺术设计课程中,使其源源不断、接力传承是我们守望者责无旁贷的重任。为了更好地弘扬这一理念,本科院校艺术设计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探究,旨在搭建民族元素与教学改革与传承开放共享的传播平台,加强对内蒙古传统工艺的学术研究、传承发展和创新实践。
二、察哈尔部落历史由来
关于“察哈尔”的名称,学界大多数认为来源于古突厥语,是“汗之宫殿卫士”即“大汗护卫军”的意思。察哈尔蒙古起源于蒙古帝国初期,前身是成吉思汗的“怯薛”(大汗护卫军)。随着北元汗廷回到漠北草原,察哈尔人的职责也变得日益重要。清代察哈尔盟设八个总管旗,四个牧场。察哈尔部是蒙古族最著名的部落之一,历史上号称“蒙古中央万户”。察哈尔部落分布在锡林郭勒盟境内和乌兰察布境内,其中在锡林郭勒盟境内的察哈尔部落分布在蓝旗、镶黄旗和正镶白旗。正蓝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察哈尔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
三、察哈尔文化旅游名片
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元上都遗址”在蓝旗境内,蓝旗以元上都遗址和“查干伊德之乡”打造自己的文化旅游名片。正镶白旗和镶黄旗有着丰富的草原资源和蒙元文化特色。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典型草原区,一年四季,风景各异,被誉为“花园沙漠”,三旗正以崭新的而貌迎接八方游客。
四、察哈尔部落服装服饰特点
察哈尔蒙古族服饰从整体上看,吸取各地服饰特点,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蒙古族服饰的款式和风格,形成了较典型的特色款式。因为察哈尔部落曾经是蒙古皇宫禁卫军,所以他们的穿戴还具有蒙古元代皇宫服装的特点,如颜色,在服装的领边、领座、大襟、垂襟和开衩衣边用绸布镶边儿,体现了华丽多彩的宫廷韵味。由于地域的邻近,察哈尔服饰与阿巴嘎、苏尼特部落服饰相似。
1.服装
蒙古袍:外套分长袍(特利格)。特利格分别为:单袍、夹袍和棉袍,皮袍又称为皮德勒。
察哈尔部地域辽阔、居住分散,又因自然环境、经济情况和生活习俗的不同,形成了各旗之间在服饰方而的差异。其中靠近北部的款式近似于阿巴嘎部落和苏尼特部落服饰特点;靠近南部的接近四子部落服饰特点。
长袍:察哈尔长袍偏瘦,比较贴身秀丽,袍袖同蒙古族其他部落的相似,不同之处是修長而贴身。察哈尔男女均穿开衩长袍,长袍分为有马蹄袖或无马蹄袖两种。
男子通常穿靛蓝色、蓝色和绛紫色长袍,妇女多穿绿色、暗绿色、蓝色、天蓝色和粉色长袍。他们还有在长袍外而另套马褂或短坎肩的习俗。男子喜欢橙色、红褐色、橘黄色和淡蓝色腰带,女子喜欢淡绿色、天蓝色和粉红色腰带。男子系腰带要靠下腰,上提袍子。女子系腰带喜欢束身,显得腰身修长秀美。察哈尔男女夏季穿夹袍和单袍,春秋两季则穿吊而羔皮袍和棉袍,冬季则穿白茬皮袍、吊而皮袍和皮德勒。
察哈尔妇女在长袍外而套短坎肩和长坎肩。里而套穿的袍子,袖子有马蹄袖和无马蹄袖之分。四开衩,在大襟、领部、袖窿部和底摆处都镶有lOcm左右的五彩大宽边,样式十分秀丽、华贵。有马蹄袖的长袍在袖子专门镶有同长坎肩各部位相同而料的五彩宽边儿。中老年妇女的长坎肩则相对装饰少,但仍给人一种华贵雍容的宫廷范儿。
2.妇女配饰
察哈尔妇女配饰主要包括:头饰和首饰。
头饰:察哈尔头饰非常精巧华美而隆重。全套头饰包括“达图尔”(头项的银饰),“恩吉勒格”(耳两边垂饰),“道席勒”(额箍的上半部分),“达日瓦”(脑后的银盒子),“随合”(耳两边长挂饰),“浩日宝”(胸饰),“佳日根随合”(耳两边长挂饰的延续部分),“席日套尔”(脑后垂帘),“潮特拉尔”(垂帘下方的坠子)。且随合和垂帘的长度可以根据家世和经济条件继续加长,彰显华贵而隆重。两边垂饰银链子中的小鱼儿造型是海龙王和辟邪之意,而不是汉族的连年有余。蒙古民族在数字上崇尚单数,因此,在头饰串珠数量上无处不体现着吉祥的单数。蒙古族认为年满18岁即标志着己到成年,开始梳独辫发。在发辫的末端缠珊瑚串,脖子上戴珊瑚、珍珠、宝石项链和银饰片。
首饰:银质孛勒、银手镯、金银戒指、耳环等装饰品。未婚女子讲究不把戒指戴在无名指上。
3.男子佩饰
男子饰品:银碗、马具、图海、火镰、蒙古刀、鼻烟壶、褡裢、烟袋、戒指。
饰品:已婚男子在腰带左右两侧各挎一支银质图海,右侧图海挂蒙古刀,左侧图海挂火镰。骑马时把火镰、餐刀均用银质扣棍别在腰带上,进屋或会客时必须将火镰、餐刀垂挂在图海上。褡裢悬在腰带左前侧,内装鼻烟壶。碗袋悬在右侧、内装银碗。把烟袋装进皮套后插在靴筒里,烟荷包系在右后侧腰带上。
马具:牧民很讲究马鞍,上等木鞍上配上各种材料的装饰,用白铜、铜、骨头、银子、金子做装饰鞍鞒压条、鞍泡、入宝等。也分精致和普通两种。现代生活中虽然马已不再是蒙古族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但蒙古民族对马的热爱已经融入了血液,蒙古族男人都以拥有精致讲究的马具为傲。
蒙古刀:蒙古刀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也是一种装饰物。蒙古刀用上等钢材制作,高级木科做刀鞘,用银子修饰,配上象牙筷子,用各种宝石镶嵌刀把,挂在后右侧腰带上,或夹在蒙古靴筒内。
4.察哈尔帽子、靴子及装饰 帽子:察哈尔入冬季无论男女老少,均戴风雪帽,其式样类似乌珠穆沁风雪帽。还戴圆顶立檐帽、孔雀帽,男子戴圆帽、哈阳皮帽和礼帽。
察哈尔蒙古人除帽子以外还有罩头巾的习俗,有粉红、草绿、天蓝色的头巾。其缠法是姑娘围在脖子上。已婚妇女缠头巾则要封顶。
靴子:察哈尔蒙古人穿小翘尖香牛皮靴并以各种图案装饰靴勒和靴帮。另外,还有用毡子制作的靴子以及布靴子。
五、穿衣物的禁忌
在蒙古人心目中,蒙古袍是神圣的。在穿蒙古袍时要头戴蒙古帽,脚穿蒙古靴子,扎腰带,这样全套穿着才叫美观整齐,合乎礼节。讲究不能歪戴帽子,那样不吉利。
蒙古族刺绣的花纹图案讲究不用黑色。蒙古族数字讲究单数为吉祥数字,如歌曲《吉祥三宝》。1、3、5、7、9、13、17、19等被寓意为吉祥数字。
察哈尔人有很多禁忌。视服装衣帽为神圣的文化符号,对衣物有着尊重的礼仪,尤其是帽子、袍子和腰带。帽子不能随便乱放,不能跨踩,不能反戴,不能同时戴两顶帽子,互相不能换戴帽子,不能将帽子送人,帽子不戴的时候要放在高处,不能落在别人家,不吉利。叠衣服时衣领朝北,不能朝南。忌讳在长者而前敞怀露胸。缝衣服时忌讳留线头。将腰带视为人的附神,不能随意乱扔,不得随意踩踏,不能借给别人、不清洗。衣领不能踩踏。蒙古族衣服不穿时要叠好放置整齐,切不可乱丢乱堆。这些习俗彰显了蒙古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固守和传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着一方服,勤劳勇敢的察哈尔人用自己的智慧生生不息地传承着根脉一样的民族文化。歷史悠久、有着窄袍紧袖、色泽艳丽特点的察哈尔部落服饰文化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责任编辑:于蕾(上接第74页)every-changing world.Seiko findsboundless opportunities for adventurers. Expressingthe changing of the world with a spirit ofadventure,强烈吸引着对大自然有探索欲望的人们。
三、中英文化差异的表现
1.价值观不同
由于历史发展轨迹不同,中英人的价值观也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文化追求的是道德且信任权威,主要通过“内省”和“克己”来展示内倾的性格。而英美国家文化追求的是实用价值和实际体验,更加注重感官效果。中国人受集体主义理念影响,比较推崇博爱和仁义,希望个人价值在集体中发挥,在选择商品时更加注重品牌的信誉和口碑;英美国家人民从小性格独立,强调个性化发展,他们将个人利益建立在集体利益之上,在选择商品时更注重实用性。如从前的耐克运动鞋广告,用三个简单的单词鼓励人们追求自由和个性。中国人在交流时比较委婉,愿意通过迂回的方式展示广告主题,而西方人喜欢开门见山,在广告中直奔主题。
2.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直觉思维,属于整体思维和本体思维的综合,主要是通过权威来展示的,在中文商业广告用语多会出现权威的字样。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相对中国人来说逻辑性较强,属于客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的结合,强调个人主义。英文广告中很少有暗示权威的字样,更多的是通过展示产品的特征来提示消费者在拥有产品后个人价值的体现。
3.地理环境不同
中国地大物博,以农业为主,中国人喜欢群居,以家族为本位生活;西方民族的民族感较强,但其发展历史较中国来说悠久性差一些,加之国家的变迁,家园观念淡漠。英语单词zephyr(西风)反映了英国的文化,在英国人的意识中西风是温暖的,因为英国地理上濒临大西洋,大西洋吹来的风是和煦的暖风,而在中国西风是寒冷的象征。
总之,商业广告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在多种文化交融碰撞的环境中,任何商业广告都不是单纯的商业操作,都被赋予了文化内涵。中英商业广告用语体现了中英文化的差异性,需要理解文化差异,以提升不同文化背景生长的人群对广告的理解,以实现商业广告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冯焕红浅谈中英语言与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l):1237-1242.
[2]李劼全,周敏新,论中英文化差异对商务广告翻译的影响[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2):138-149
[3]肖钧铭,语言文化差异对中英广告翻译的影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74.
[4]董芳,广告隐喻的国外研究综述[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8(5).
[5]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201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