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教育策略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作为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补充,在中学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分析了隐性教育的含义和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隐性教育的五种实施策略,以期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
关键词:隐性教育 中学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6-0122-02
中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在于讲好道理,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育观念不一致,道德调节效果不理想,教育理论与现实课堂的巨大差距等,严重阻碍着中学德育工作的开展。目前,许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缺乏开展德育工作理论及实践研究的动力,这对德育工作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相比传统的显性教育,隐性教育方式独特,为中学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一、隐性教育的含义与特点
(一)含义
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菲利普·W.杰克逊在其著作《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并得到了教育界的认可。所谓隐性教育,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这种受教育过程往往是肉眼所看不见的。简单来说,隐性教育就是以逐步渗透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开展教育活动并达到使人接受教育的目的。
(二)特点
1.教育目的的隐蔽性
在我国传统的德育工作中,教师通常开诚布公地把道理、观点和要求告诉给学生,即一种显性的道德教育模式。隐性教育通常不會直接给出教育者的意图,而是将事先准备好的教育目的和要求隐藏到相关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寓教于乐。它代替空洞乏味的说教,将一个个抽象的道德哲理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悄悄润入学生的心田。隐性教育以一种“论道不说教”的方式,将思想、知识完美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同时还兼有娱乐性,使学生愉悦地接受道德教育的熏陶。
2.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可以自由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灵活安排,最终选择适合学生的信息和方式。隐性教育的内容多种多样,涉及校园生活的多个方面。大到学校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小到中学生参加的各类社会实践、文艺活动、班风校风,这些隐藏的教育资源无处不在,中学德育教师可以充分挖掘,保持教学活动中的教育素材鲜活有力,源源不断。
3.教育方式的愉悦性
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在他提出的“暗示教学法”中十分推崇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他认为,只有消除了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况,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人的思维才能达到最活跃的状态。隐性教育就是在不给学生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触发学生的情感、向往和激情。隐性教育旨在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中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4.教育过程的渗透性
相比于传统灌输式教育,隐性教育以“春风化雨”的方式滋养学生的心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为依托,采用间接的教育方式,将德育内容一点一滴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融入平时的教学活动、班级管理、文化活动中。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摒弃了聆听式的被动教育,取而代之的是在教师的耳濡目染中主动思考,并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慢慢渗透,化被动为主动。
5.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不同于显性教育的单向灌输或理性说教,隐性教育是学生根据自身的意愿,以一种内化的方式展开思想品德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同化、接受和顺应的方式,逐步将隐性教育的因素内化为稳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相比于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的影响要更加深远和持久。隐性教育是一种渗透到学生内心深处的教育方式,因此这种方式不受学习地点的限制,对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都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且伴随人的一生。
二、隐性教育在中学德育中的实施策略
(一)充分利用教师本身的隐性资源
作为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也就是说,不仅要承担传播知识的责任,更重要的是要将自己的思想传授给学生,用自己的德行去影响学生。我国大教育学家陶行知要求教师要“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到成熟的水平,很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干扰和影响。因此,教师更要给学生呈现积极的、正能量的一面,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指引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需要教师努力开拓的新方向,这是一种非常重要而又优质的隐性资源。只有做到教师关爱学生,学生也尊重教师,才能促进学生从“亲其师”到“信其道”。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打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产生努力改正自身缺点和积极提升自我的动力。
(二)大力优化校园环境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了人。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的环境非常重要,和谐的校园环境不仅对中学生思想品德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校园环境的优化是学校需要着重关注的一个发力点,要努力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一个拥有整洁的环境、健康的校风学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校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必然是积极向上的。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方式也会随着校园的环境发生改变,受到直接熏陶与感染。
大力优化校园环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校园物质环境的优化起基础性作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学校的各种建筑和设施,都应精心设计和布局,既要体现艺术性,又要兼具一定的教育意义,使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学生受到教化。其次,校园学风的优化也至关重要。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同样,学校人文环境的层次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层次。良好的校风学风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可以激发出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斗志,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
作为中学的德育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心中的“偶像”,并加以合理的运用,使其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无论什么时候,榜样的力量都是超出想象的。一般来说,每个学生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人,他们往往会受到自己偶像的影响,在潜意识中模仿,追随。
要想发挥好榜样的力量,应该把握以下方面:首先,要从学生的身边入手。对于中学生而言,那些科学家、作家都太遥远,没有什么比身边的同学,同校的标兵更具有说服力了。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好人好事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认识的好人。其次,榜样要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高高在上,更不能遥不可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榜样的激励作用下,提高自身的模仿动机。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典型,要知道榜样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缺点和不足。
(四)挖掘各学科中的德育资源
德育从来就不是政治老师一个人的事情,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该参与其中。爱因斯坦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新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教育中最基本的东西。”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只是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因此,将德育工作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譬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定理创始人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家的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介绍古诗词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当然,渗透式教育并不是道德因素在学生知识层面上的强行植入,而是将浸透了德育养分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二者并非包含关系,而是并存关系。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植入过于生硬,做到巧妙引导,努力促进学生知识和道德的同步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
(五)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现如今,中学生主体意识明显增强,这对教师在尊重学生参与意识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启发。一方面,在校园里,可以大力开展诸如读书演讲、唱歌比赛、影视欣赏等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陶怡情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化,提升自我。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比如,可以带领学生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参加社区举办的公益活动等。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而且学生的内心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和触动。
在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教育资源,将德育的目标与要求融入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唯有让学生处在生动活泼的德育活动中,才更加有利于学生成长。
三、结语
隐性教育是中学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有着显性教育所无法代替的功能。在中学德育过程中引入隐性教育,能够更好地完成道德教育的目标。从学生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隐性的道德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因此,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隐性教育资源,构建显隐结合的道德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凤杰.让隐性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彰显力量[J].考试周刊,2014(80):182.
[2]安静.隐性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中的运用探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5):189-192.
[3]郭雪花.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6.
[4]杨丽莉.德育中的隐性教育[J].德育论坛,2018(20):10-11.
[5]王浩.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6(1):55-57.
责任编辑:孙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215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