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会话分析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会话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成果丰硕。这些研究成果基本是从会话分析的理论型和应用型这两个研究方向对国内的会话分析加以研究;此外,还探讨了近年来新兴的多模态会话分析研究,以期能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关键词:会话分析 理论 应用 多模态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6-0074-02
  会话分析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Sacks、Scheloff、Jefferson等社会学家为代表开创的会话分析学派。这一学派重点研究日常自然会话,认为会话是有规律可循的,探求会话的基本结构和规则。会话分析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民族方法学过渡到标准会话分析,通过分析会话来,证明人们进行言语交际是有规则、有秩序的,并且是由交际者在具体的语境中创造的。第二阶段是标准的会话分析时期,主要研究人们进行日常会话使用的规则及相应的会话结构。第三阶段是机构性会话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迅速的发展,人们建立了专门研究机构性会话的理论体系。
  在20世纪80年代,会话分析被外语界学者引入我国,并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目前,国内语言学者对会话分析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研究涵盖教育、法律、医疗、访谈等领域。
  一、会话分析理论型研究
  国内的会话分析研究主要划分为两种研究取向,一种是理论会话分析研究即只对会话本身进行研究,分析会话的构成成分、组织结构和会话常规等,忽略话语的社会因素;另一种是应用型会话分析研究,即探讨会话分析理论是如何被应用到特定的社会各个领域中的。
  理论会话分析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介绍会话分析概况、会话结构、社会行为以及会话策略。崔国鑫(2008)、代树兰(2015)介绍了会话分析的起源和发展,概括了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及会话分析在我国语言学界的进展。吴亚欣、于国栋(2017)澄清了国内学者对会话分析的语料观及其转写、交际秩序观、序列组织观、社會行为观的某些不恰当的理解。此外,还纠正了会话分析作为一门起源于社会学的学科,探讨的是会话结构和交际秩序,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
  会话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整体结构、话轮转换、序列组织、修正组织等方面,涉及的社会行为有邀请、请求、表扬、感谢、拒绝、建议、批评、威胁、抱怨等。研究者主要对会话中交际者具体执行的社会行为做会话结构和功能分析。张廷国(2003)、刘虹(2004)、于国栋(2015)等人逐步深入地阐述了话轮构成、话轮构建成分的扩充以及话轮转换,探讨了言语交际背后的社会秩序。刘蜀、于国栋(2018)以请求行为为例,详细区分了前序列和前序序列,探讨在执行特定的社会行为中,言语交际是如何进行的。马文(2007)、杨石乔(2011)、姚剑鹏(2013)对会话中的修正组织进行研究,认为修正是对交际中的阻碍进行排除,从而使会话得以顺利进行。
  会话策略方面,主要是对其进行微观研究,分析会话中的会话策略及其产生的功能。常见的会话策略主要有:控制话语量、沉默、打断、重复、幽默、恭维、委婉等。刘运同(2001)运用程序性提问的语法手段对会话中违反交际规则而出现的问题进行补救。李悦娥(2003)、匡小荣(2005)、吴鹏(2007)等探讨了插话与权力、角色、性别的关系。张艳红、于国栋(2016)探讨了汉语特色的恭维语的回应模式。
  二、会话分析应用型研究
  近年来,学者们不再满足于对会话分析的本体研究,转而将目光投向于会话分析理论在社会不同领域内的实际应用,尤其是机构性谈话的研究,从而为机构性服务的改善提供建议。课堂教学、医患会诊、法庭审判是国内机构性会话研究的热点。
  在课堂教学领域,多以英语教学和二语教学为主,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材分析、教师身分构建、口语测试、课堂互动、不同学习者等。宋晓(2008)、王文龙(2013)分析教材中语料的会话结构来考察教材语料是否符合会话结构的规律,以此来验证教材会话的真实性。陈安媛(2014)、胡坚(2015)将会话结构等理论应用到口语测试中,测试其效度。梁长岁(2012)、庄青(2013)将其他国家二语学习者和我国学生在汉语课堂上的会话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兰良平、韩刚(2013)对比了两个不同的师生课堂互动,来证明教师不同身分的构建与课堂互动中运用不同的会话策略密切相关。周星、周韵(2002)、吴勇毅、王铮(2016)主要从话轮转换、修正策略、交际策略、会话结构等方面分析师生双方在英语和二语课堂中互动过程中的特点。
  医患会话研究在会话结构、合作模式、信息传递方式这三个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较为显著。杨辰枝子(2014)、牛利(2019)分析医患之间出现的交际障碍,从会话结构和信息传递方面发现造成医患出现沟通障碍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会话策略。刘兴兵(2009)认为医生和患者之间信息和权势的不对称,是医患之间出现沟通障碍的重要因素,但陈海庆(2011)发现医患会话有三种结构模式:结构型、交流型和引导型结构模式。医患之间存在的权势不平等程度会因结构模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医患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会根据交际目的能动地运用着三种会话模式,进而实现医生和患者之间的顺利交流。于国栋(2008)以产前检查为例,分析了回述现象出现的序列位置及其执行的交际功能,发现回述在医患双方获取准确信息、避免交际发生障碍、促进交际顺利进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法庭审判的会话分析研究侧重于话轮转换规则和会话策略方面。廖美珍(2006)、张清(2009)通过研究法庭互动话语的对话特征,认为法庭话语是一种受制约性很强的机构性话语,在遵守日常会话中的话轮转换规则之外,还需对其进行修正,包括话语行为、话轮顺序、承诺、策略规则等。在庭审会话中,法官、律师、被告人之间的权利分配存在明显的不平等,法官权利最大,律师次之,被告人拥有的发话权最少。法官和律师会采取多种言语策略实现对被告人的言语操纵和权利控制。但是,通过对它们之间的会话进行言语策略的深入分析发现,三者对话语权的争夺很激烈,被告人会采取如模糊性回答、回避型回答、对抗性回答、沉默等言语策略来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张丽萍,2004;李滨,杨跃,2006)。   总的来说,国内对机构性话语的研究大都是介绍国外研究成果和对书面材料的分析,还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来指导社会实践。
  三、多模态会话分析
  自我国在2003年开启了多模态话语研究以来,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李战子(2017)认为国际上多模态话语分析有以下九个研究路径: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话语分析、社会符号学、多模态隐喻分析、多模态语料库分析、多模态互动分析、会话分析、地理符号学、多模态民族志、多模态感知分析。国内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集中在前五个方面,后四个方面研究甚少,尤其是多模态会话分析在国内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尚未形成系统。近几年来,我国的会话分析学派开始反思非语言交际行为的重要性,把研究对象扩展到如手势、身势、眼神、语调、面部表情等非语言模态方面,认为非语言模态可以和语言模态共同配合、协同完成交际行为。
  国内对多模态会话分析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有冯德正、张德禄、靳晟等人。馮德正(2017)认为,人际互动在本质上是多模态的,我们不仅需要关注交际行为中语言符号的意义建构和社会关系,还需要关注非语言符号带来的辅助意义;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全面地完成和理解交际行为。靳晟(2017)分析了一段真实的购物视频语料,会话参与者分别是外语水平有限的中国顾客和德国售货员,作者在会话的序列分析基础上和多模态的同时性相结合,来说明交际双方是如何通过多模态之间的相互协同来完成话轮构建和交际互动的。文章认为非语言模态与语言模态存在着协同、互补的关系,共同促进交际顺利进行。郭恩华、张德禄(2017)提出应把序列分析应用到在会话分析多模态交际研究中,只要在交际互动中序列组织呈现出相互连接的行为,就可以把非语言模态视为分析言语交际的一种方法。此外,对多模态会话分析的语料转写在延续了传统会话分析的转写体系之外,还需呈现非语言模态交际行为的序列组织。
  传统的会话分析以语言为研究对象,而多模态会话分析以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不同导致语料也相应发生变化,可以采用录制视频的方式来收集语料,然后对会话中的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进行转写,重新调整传统的会话分析研究框架以适应多模态会话分析。
  四、结语
  会话分析作为来源于社会学的一门学科,有着自身独立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然而,会话分析在我国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国内对会话分析的认识和研究始于语用学,内容大体只涉及基本概念。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会话分析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消除对会话分析的误解和误用。此外,因为会话分析要求语料是自然发生的真实语料,但搜索资料发现现有的汉语语料库多为书面语篇且口语语料库比较少,也没有基于真实会话的音频、视频语料,更没有按照Gail Jefferson提出的语料转写体系转写出来的书面语料。因此,需建立汉语自然会话语料库,由专业的研究人员对音频和视频语料进行转写,这样才能为会话分析研究提供正确的语料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立非,李琳.会话分析的国际研究进展:考察与分析(2008—2012)[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38(1):72-81.
  [2]孙迎晖.会话分析研究方法的新特征及其影响[J].外语学刊,2018(6):41-46.
  [3]于国栋.机构性谈话的会话分析研究 [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27(2):22-25.
  [4]潘艳艳,李战子.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综论(2003—2017)——以CSSCI来源期刊发表成果为考察对象[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49-59+168-169.
  [5]程瑞兰,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在中国研究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以期刊成果为例[J].中国外语,2017,14(3):36-44.
  责任编辑:于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215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