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出版流程 提高学报质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韩颖 李淑娟
摘 要:本文从规范学报出版流程、更新管理思路的角度出发,对出版流程中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三个核心环节的规范化处理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以下具体措施:增加约稿频率,扩充稿源范围;规范审稿方式,严肃内容质量;优化编辑加工。以期提高学报学术质量,进而全面提升学报学术影响力。
关键词:学报;出版流程;学术质量;组稿;审稿;编辑加工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9-0120-03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学者及科研人员投入到高等教育的行列中来,硕士生、博士生等高学历人才日益增多,为体现各自的科研成果,相关学术报告、学术论文层出不穷。如何在这些纷繁复杂的稿件中甄选出高质量的文章,取缔关系稿、劣质稿,进而提升学报内容的学术质量,已成为众多高校学报编辑部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笔者认为,高校学报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一所大学的校风校纪、文化活动及科研水平,是该校学术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接轨的重要平台。为了该平台的持续健康发展,学报编辑部制定并出台正规的出版流程显得尤为重要。
一、匿名审稿制
匿名审稿制是编辑出版界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制度。从初审、复审、外审到定稿的整个过程,稿件作者的相关信息一直是处于秘密状态。所以任何一个审次的编辑、专家只能依据稿件本身的学术水平来评定稿件优劣,进而决定是否录用稿件。这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审稿制度的公平、公开、公正,也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人情稿,可以说是一种相对公平的审稿制度。
二、规范出版流程的几个核心环节
规范出版流程核心在于去繁取精。一味的简化出版流程虽会提高学报的出版速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科研人员广投稿件,但会为学报内容的学术质量埋下严重隐患。事实证明,出版流程中一些重要环节的弱化和缺失正是导致学报学术质量“良莠不齐”的真正根源。因此,加强对出版过程中几个核心环节的管理,是提高学报学术质量的重要保证。究其核心,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三个核心环节则为整个出版流程中的重中之重。
(一)组稿环节
高校的学报稿源主要包括作者自发投稿和编辑主动组稿两部分。从学报的用稿分布情况分析,作者投稿占据了绝大部分,编辑组稿所占的比例则相对较小。但从稿源本身的质量来看,编辑组稿而来的稿件质量明显更加优秀。期刊的重点组成部分,如封面文章、关键栏目、热点话题等稿件大多是通过编辑组稿的方式获得的。故而在期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编辑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主动组稿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主动组稿既可以获取学术质量相对较高的稿源,又能进一步为期刊造势,并且还能发展一批优秀的作者有周期性地为期刊投稿,从而稳定稿源。
既然组稿环节可以从稿源上提升文章质量,进而提高学报的整体质量,那么,加强对组稿环节的管理,从而规范出版流程就成为学报质量控制的重要抓手。加强组稿环节的管理大致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在接受作者自发投稿为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编辑的组稿能力,对一些在学术界有影响力的作者进行主动约稿;二是根据期刊特色,在符合办刊宗旨及用稿要求的条件下,增设专门的组稿专栏,明确组稿内容及质量,加大宣傳力度;三是加强编辑人才队伍建设,增加专职的组稿编辑,提升组稿过程的专业性。专职组稿编辑的职责是发现、选择、组织特定的选题及作者,约其撰写符合期刊出版宗旨的高质量稿件[1]。学报编辑部的组稿编辑需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拓宽学术视野,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及时了解相关专业研究热点。同时需积极主动,加强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及联系,必要时可走出编辑部,前往大学、研究所等机构主动拜访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沟通。
相信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对组稿环节加强管理,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学报稿源质量,最终提高学报的整体质量。
(二)审稿环节
目前,我国高校学报编辑部普遍实行“三审制”——责任编辑初审、编辑部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必要时还要对稿件进行外审。这样可以实现对稿件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和判断,有助于提高稿件质量。
1.初审
责任编辑初审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稿件是否符合期刊的用稿范围和办刊宗旨;其次,稿件的组成部分及图表是否齐全;再次,对稿件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最后,如发现一稿多投,一般直接进行退稿处理。对稿件进行审查分析后,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即确定哪些稿件需要退回修改;哪些稿件不宜选用,建议作者改投其他刊物。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另一方面及时把审稿信息反馈给作者,有利于保护作者的投稿积极性。
2.复审
编辑部主任在通读全稿的基础上,首先,要对初审者提出的审稿意见进行审核与判断;其次,对某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进行仔细审读;最后,撰写复审意见。一般对于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稿件,需要送专家进行外审。外审不能担任“三审制”中的任何一个审级,一般是在初审后,终审前进行。专家审稿主要是针对稿件的学术水平、创新程度、理论价值与使用价值等方面,指出论文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如何向广度和深度进行修改的建议与意见[2]。
由于学报的学术性主要是依靠外审专家把关,所以编辑部需派专人负责稿件的外审工作。编辑部可以建立自己的审稿专家档案库,收集包括审稿专家的年龄、学历、职称和专业研究方向等信息,负责这项工作的编辑人员还要及时更新审稿专家档案库的信息。
审稿专家不一定必须是某学科领域的知名人物。一些中、青年专家的知名度可能不高,但他们对审稿工作的热情很高,而且尤为认真、细致,他们的知识结构新颖,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往往站在学科的前沿,并且有较充沛的时间和精力。对于他们来说,为高校的学报审稿,不仅是对自身能力的锻炼,还是对自身学术的认可。同时,中、青年专家也可能是学报的读者群和作者群,为学报审稿的同时也能为学报投稿。 3.终审
作为最后一个审级,总编辑应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稿件,暨文章本身是否与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相悖[3]。此外,总编辑需对初审者及复审者所形成的审稿意见进行了解,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总编辑尤其要对稿件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全面审读、仔细研究,必要时可召开评审会。召集初审者、复审者和相关审稿专家就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以期形成统一意见。如评审会后仍无法就相关问题达成共识,那么最终的处理意见应由终审者经仔细斟酌后作出。
(三)编辑加工环节
学报的学术性主要体现在刊载论文内容的创新性和理论的严谨性,论文结构的表现形式和技术规范也是学术性的重要体现,如摘要、关键词、注释、参考文献是否齐全,量和单位、图表的格式是否符合规范等等,这些都是编辑加工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编辑加工是出版流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确保发表的论文符合出版物的形式及技术规范的重要手段,也是最能体现编辑人员自身业务水平的重要一环。
编辑加工需重点关注稿件结构是否完整,层次是否清晰,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图表、量和单位是否规范,结论是否严格、正确等。具体方法包括内容加工、文字加工和技术加工[4]。
学报的内容加工包括作者对需要说明的問题是否描述清楚,文字叙述的内容是否与图表表述一致,各章节的标题是否能准确地概括出正文内容等。文字加工是对稿件中错别字、病句以及标点符号的修改。编辑应逐字逐句的斟酌稿件,力求使修改后的文章用词准确、语句简练。技术加工一般包括图表加工、量和单位加工、参考文献的规范著录加工等内容[4]。图表加工体现在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单位的规范化。稿件中对拉丁文、量斜体的把握上,作者往往含糊不清,因此编辑需要给予仔细把关。而参考文献格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引文数据的准确性,故而编辑应对每条文献进行核对,规范参考文献的格式。 笔者认为编辑加工需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学报负责、对作者负责、对稿件负责的态度认真进行。编辑加工过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则:尊重作者学术观点、意愿及其写作风格,避免强加于人;对稿件的修改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能给出作者合理交代;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各种标准和规范,避免不错改错或错上加错。
三、结 语
出版流程的规范化直接关系到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而规范出版流程首先应从组稿做起,加强重要作者的主动约稿;其次,结合高校专家、学者集中的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和创新组稿方式,建立符合高校学报编辑部的审稿制度;最后,加强学报编辑的加工职能,确保出版物内容与形式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徐丽芳,方卿.基于出版流程的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控制[J].出版科学,2011(6):79.
[2] 梁凤鸣.地方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审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岱宗学刊,2011(4):135.
[3] 出版专业实务·中级(2015年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46.
[4] 吴兴兵,魏开金,邓薇,徐滨.论科技期刊的编辑加工[J].编辑学报,2019(增刊):116-117.
[责任编辑:杨楚珺]
收稿日期:2019-05-06
作者简介:韩颖,女,火箭军工程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主要从事期刊编辑理论与实践研究;李淑娟,女,火箭军工程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编辑,博士,主要从事期刊出版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238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