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语文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代社会,科技领域日新月异,飞速发展,这就需要大批具有创造能力的建设者,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我们学校教育的责任,学校各科教学都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本文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论述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造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的创造力,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更要进行改革,摈弃传统的“满堂灌”的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精神,坚持“生本主义”教学原则,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著名教育学者曹孚说:“技术运用熟练加上个人创造力,才能达到艺术的境界,所以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有一定的创造性。”所以老师要营造发挥学生创造力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开展“乐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快乐是我们的思想处于愉悦时刻的一种心理状态。“乐学”就是使学生在心情愉快的过程中学习。“乐学”是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的有效手段,是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催化剂”。如何能做到学生的乐学呢?
  首先,做学生的“大朋友”。陶行知先生把学生称为小先生”,给我感触很深。要做“好老师”,先做“大朋友”。老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健康的交往活动情景,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增进相互的信任和了解。在课堂外,我喜欢与学生朋友般交往,比如打球、谈谈心等;在课堂上体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注意表扬与批评的技巧。在学生眼中,老师不再是神圣的、深不可测的,而是和蔼、亲切的。“亲其师,信其道”。实践证明,一个老师如果能以学生的朋友和知己的身份,对自己的学生平等相待,坦诚相处、热情关怀、循循善诱,那么学生就会非常乐意地学习。“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其次,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语文学习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一个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老师争取把每堂课营造成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气氛,使学生的心灵和所教内容相通,很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放语文朗读磁带,放音乐、展示挂图等。比如我在教《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先教会学生唱江涛唱的《愚公移山》这首歌,教法新颖,学生兴趣浓厚,同时初步领会了“愚公精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好。
  二、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启发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思维能力,是发明的一种新方式。我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多读、多疑、多动,在读、疑、动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掌握朗读技巧;读课文,理解全文思想内涵;品读好句好段,欣赏语言艺术,积累写作技巧。读的过程,也是独立思维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多疑。“创新来自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上课时,老师鼓励学生发问、质疑、给他们质疑的机会,质疑的过程,不是老师怎么问,学生怎么答,而是学生质疑,释疑的创造性思维。以前我在上《七根火柴》时,没有提问,而是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他们所提的问题闪烁着创造的火花和智慧的光芒。当讲到文章主人公是“无名战士”时,一位学生的提问至今令我惊讶万分“老师,党证上不就有这位战士的姓名吗?为何还叫无名战士呢?”我借此机会详细讲解了以“无名战士”命名的重要作用。学生积极性异常高,而通过这种创造性思考得到的知识才真正具有创造性多动。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一)表演。如学生直接表演课文中的对话内容,或根据课文内容即兴表演。
  (二)写,充分发挥想象,读写故事、或书写读后感受和感想。
  (三)画。在诗歌教学中,利用简笔画,挂图、卡片来教学,展示诗歌诗情画意的特点。老师可示范画,学生可自画。这样的课堂既生动,又灵活多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严密组织开展活动课,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學习奥秘无非是两个,一个是想、一个是做。活动是种重要的学习,活动课是锻炼创造活动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形式:如朗读比赛、课本剧、新闻发布会、创编手抄报、采访报道、演讲比赛、辩论赛等。
  (二)运筹帷幄,做好充分准备。明确活动目的,体现准备事项。做好活动准备。
  (三)开展活动。如,我组织开展了一个有关“愚公移山辩论赛,学生虽然不能像正规辩论赛选手一样运筹自如,但是兴趣极高。通过辩论,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
  总之,“创造是艺术和科学的精髓,创造力的开发则是教育的精神。”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时时以“素质”为目的,以“创造”为手段,利用“素质”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创造”之门。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华家岭学校,甘肃 定西 7433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071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