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国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界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生态问题成为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曾作出深刻解释,通过分析论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特点、内容,得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依据,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依据;它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方向,为建设法治国家提供了基本保障,对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环境保护 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9-5349(2020)02-0218-02
资本主义国家在前期的资本积累中获取了巨大的财富,但也带来了被过度开垦的自然环境及严峻的生态危机。在此背景下,在黑格尔等古典哲学的基础上,诞生出了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人们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自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从社会、自然、人三个层面对生态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1.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人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而社会又相当于各种人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最为重要的层面。马克思对当时的各种社会制度作了深入研究后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中总是存在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在这样的制度下,很难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关系。要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
2.人与人和谐相处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观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有处理好这种利益关系,才能实现人与人的和谐。马克思主义提到,要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全面提升人类的素质,了解自然界客观规律,正确利用客观规律,科学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全面发挥人的作用,最终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贯穿始终的要素,马克思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统一辩证的研究。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物种,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提供了物质资源和生产工具;同时,人类的活动也促进了自然的演变,一味地索取、改造、征服自然,也让会让自然界变得不适合人类生活。要实现人与自然的正向发展,必须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对于自然规律的忽视,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大大超过了自然的修复再生能力。另外,资本主义对于劳动者也存在极大程度的剥削。为了利益更大化,资本主义用更少的人工达到更多的产出,从而缩减成本,提高利润,这样的行为会造成产品相对过剩和自然资源浪费,产生劳动异化和自然异化,使人与劳动割裂开来,人与自然割裂开来,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使人与自然对立起来。
人与自然不是割裂的两个部分,而是统一的整体,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因此,应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杜绝无休止的掠夺,杜绝对自然的破坏。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认识自然界客观规律,只有顺应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意义所在
1.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认为,要想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意识到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人类只有正确处理好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和谐的状态。这要求人类善待自然,保护自然,重视环境和生态保护,节约能源,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开发新的技术和新的工艺,倡导资源回收,垃圾分类,努力提升资源利用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2.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依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界资源的总量却是一定的,这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供需矛盾。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资源,避免资源的过度浪费,避免生态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枯竭。我国也曾为了快速发展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现已深刻认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开始重视环保,注重生态恢复,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导下,思考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略,鼓励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
3.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方向
构建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美丽中国离不开环境保护。我国早已将保护环境定为我国基本国策,不断革新环保理念,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的力度,由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节约型、高效性发展模式转变,工业生产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对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绿色发展。相信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导下,中国会越来越美丽。
4.为建设法治国家提供基本保障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涵是顺应自然法则,利用自然资源。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合理、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才能使大自然造福人类。我国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制度,目的就是要让所有人重视环境保护,在立法的高度上要求人们按照自然法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同时,强化执法力度会使破坏环境的不法分子受到严厉惩罚,这些举措,对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建设法治国家。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国及世界环境治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们保护环境、改善生态问题的重要思想武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不仅有利于当前的发展,更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当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树立环保意识,不断研究环保新技术、新方法,为社会、为后人作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牟文谦,郑士鹏.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15(2).
[2]宋成鑫,何其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域下的我国生态文化建设[J].学理论,2015(3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7-79.
[6]石静志.浅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J].法制与社会,2019(23):232-233.
责任编辑:孙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198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