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明媚
一、生态社会主义的可持续生态观
1.提出了全新的生态价值观念。生态社会主义的全新价值观就是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高兹提出走生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充分营造一个生态和谐、社会公正的未来世界。他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合理性与生态合理性是相互矛盾的。为了解决两者的冲突,必须进行生态重建。”通过重建生态使经济合理性服从于生态合理性,使人类与自然走向和谐境界。对此,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其主因归咎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方式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性使其漠视对社会、生态和环境的责任。所以,必须废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才能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态社会。
2.提倡适度增长的经济模式。关于经济模式的选择,生态社会主义的主张经历了从“稳态经济”到经济的适度增长和理性增长的转变。早期生态社会主义主张限制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实现经济的零增长,建立一种以保护自然和理智地使用自然资源、并为后代着想为特征的“稳态经济”。但是,这种稳态经济观剥夺了第三世界国家依靠发展摆脱贫穷的权利,在现存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并不现实。因此,20世纪90年代后,生态主义者开始主张经济应实现与生态环境的要求相容的适度增长,把发展速度定格在一个理性的、适度的水平上,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同时实现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的惟一选择
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存在着两个特点:一是资源短缺;二是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这构成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也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资源短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均资源少、单位产品资源消耗量大、资源需求缺口大。我国某些资源的总量并不小,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量就非常有限了;还有些资源储量原本就不高,特别是几种重要的资源,我国是比较缺乏的。此外由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完全转变,我国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量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未来十几年,我国人口将以每年净增一千万左右的速度增加。到2010年,我国的人均水资源、耕地资源和森林面积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1%、25%和18%。我国后备资源储量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消耗速度,目前已经可以感受到资源问题已经开始阻碍我国的经济增长,将来的缺口将会更大。我国的环境承载能力十分有限,主要表现在:水体和大气污染严重;固体污染不容忽视,城市垃圾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电子污染日益突出,我国电子垃圾产生的高峰期已经来临。这样的资源环境状况决定了我国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曾经历了一个环境问题十分严重的阶段,付出过沉重的代价。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起步较晚,至今仍处在发展阶段,这些国家应该以发达国家的历史为鉴,吸取他们的教训,不要再去走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而要开辟一条新路,这是发展中国家的最佳选择。所以,中国必须下定决心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
1.加强教育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不当利用造成的,所以解决环境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加强环境教育。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自然资源是无限的,人类只要不断地征服自然,扩大消费,就能促进经济发展。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被动的存在,是可以任意索取和利用的对象,只片面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借助于现代化技术手段,对生态资源进行毫无节制的索取、破坏和浪费,片面追求经济数量上的增长,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冲突。其结果是,资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唤起人们的生态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促使人们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观,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观,用来约束和规范自己对待生态环境的行为。
2.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利用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促进经济系统和谐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循环经济具有可持续性,是社会生产建设的持久动力。循环经济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完善,最终要求实现能量资源在各生态产业链中的小循环,在各生态产业网中的中循环,在循环型社会层面的大循环,从根本上克服能量资源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可保持生态经济社会复合大系统的持久繁荣昌盛与永续平衡协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永不衰竭的持久动力。以能源资源综合开发、能量物质循环利用,主要运用高新技术和可再生资源生产的循环经济生产方式正是工业文明时代转型为生态文明时代的根本标志。
3.创建节约型社会。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的方针,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节约型社会。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5%。由于我国生产技术总体水平较低,资源浪费相当严重,长期以来,我们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资源、粗放式的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和浪费严重的现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年均经济增长9%以上,但这种靠投人大量人力、物力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能源耗费、资源耗费却是发达国家的数倍,长此以往,将难以为继。建立节约型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风气,正确引导生产和消费行为,以尽量少的物质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变革消费方式,在资源利用上向节约型社会转变。
参考文献:
[1]朱孔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思考.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7,12
[2]张凯:发展循环经济是迈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环境保护,2006,5
[3]黄国亮:生态文明建设与循环经济发展.宏观经济管理,200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0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