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影视声音创作人才培养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影视作为视听艺术,“视”与“听”二者相辅相成。国内很多影视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声音常被选择性遗忘,即使发达国家的影视创作,声音也未得到足够的理解与尊重。在环绕声影视日益普及、全息声电影逐步成熟的当下,声音成为影视作品提升质量空间最大的因素。制约影视作品声音质量的瓶颈也不再是硬件设施,而是高层次声音创作人才的匮乏。如何填补这个薄弱环节,向国际高水平看齐,是文章研究的重点。通过调查研究、个案分析,从国内影视声音现状、影视声音人才培养路径(高校)、高校录音专业发展状况、培养目标与模式等方面,探究高校影视声音人才培养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影视声音创作 高校录音专业 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创新能力提升项目“优质课程《影视声音创作》建设”研究成果。
影视作为视听艺术,画面和声音同等重要,两者相互作用,同时刺激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体系。但现实是,声音在影视创作过程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视听发展不均衡非常突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影视作品的声音粗制滥造,总体质量不高,无法与好莱坞、宝莱坞的作品相提并论。声音作为影视创作中的短板,其“木桶效应”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影视业发展,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据了解,目前,国内影视人才至少存在20万人的缺口,已成为制约影视产品质量的主要瓶颈,声音人才培养的速度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影视声音从业者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职业素养不够,这点成为行业内的共识。从根源出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才能真正解决我国影视业所面临的问题。
影视声音人才培养路径
影视声音创作属于“录音艺术专业”范畴,该专业是跨学科,涵盖理、工、艺等学科的专业,是为广播电影电视系统、文化艺术团体、音像出版单位、广告传媒业培养从事音频制作、声音艺术创作高级人才的专业。声音创作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艺术素养、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
目前,影视声音人才培养主要有“师带徒”和“高校”两种路径。其中,“师带徒”指的是行业内师父带徒弟的学徒制培养方式,这类人没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录音艺术的专业知识不全面,影视声音创作实践也不够系统和规范。甚至有的人仅满足对设备的连接和操作,完成对声音简单的记录,谈不上对声音的艺术处理和创作。
影视声音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还在高校,高校的“录音艺术专业”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在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创新思维等方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各种录音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的同时,还应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能够高质量完成各类影视作品的声音设计与制作。因此,高校录音艺术专业是影视声音人才培养的核心,有无可替代之地位,应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力度,促进行业发展。
高校声音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影视产业繁荣背后录音教育的窘境。近些年,我国影视作品呈现井喷态势,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各地高校争相开设影视类专业,每年为行业输送近50万毕业生。据统计,2018年,国内设置影视传媒类专业的高校共350多所,其中开设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高校有56所,在校生11101人;开设动画专业的高校有356所,在校生85429人;开设播音与主持专业的高校232所,在校生77133人;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校225所,在校生高达95296人;而开设录音艺术专业的高校有32所,在校生仅4467人。全国以视听艺术教育为己任的影视传媒类院校,仅中传、北影、南艺、浙传等少数高校设置了录音艺术专业,培养专门声音创作人才。
影视行业内,声音创作方面的“大腕”级人才,相比于“著名导演”“著名摄影”等,在数量上也不成比例,且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其他地区,有相当部分影视声音从业者甚至没有经过专业和系统的培养训练,缺乏声音创作的理念,使影视产品的声音质量处于较低水平。
另外,从理论研究方面看,高校对“编导、摄影、动画”等人才培养的研究很多,对“影视声音创作人才”培养的专项研究却极少,学术上没有足够的关注度,录音艺术专业在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上也就难有一席之地。
高校影视声音创作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一是高校专业建设发展不均衡。在人才培养方面,声音教育和创作能力的培养形势不容乐观。多数影视传媒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上不均衡,对行业人才需求缺乏调研,存在盲目跟风和扩张现象,突出表现在编导、摄影、动画、播音与主持等专业设置过多,招生规模过大,成为教育部公布的难就业专业。
影视是视听艺术,作为视听艺术教育的影视传媒类高校,扎堆开办编导和摄影专业,却没有录音专业,甚至沒有声音方面的专业课程。这种视听艺术教育“只要眼睛,不要耳朵”的办学窘态,在很多地方高校存在。究其原因,首先是声音创作方面师资队伍匮乏。缺少有行业背景的专业带头人,师资在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上无法形成梯队。其次是办学硬件投入高。录音棚等试验室建设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地方院校难以达到开办录音艺术专业的基本条件。最后是利益驱动。社会上有很多编导和播音主持艺考培训班,没有艺术特长的学生经过两三个月的基础培训,也能参加艺考,为这些专业的招收提供了巨大的生源。高校开办和扩招这些专业的的背后,是学生规模带来的充裕学费和政府生均拨款,这项经济体量,导致办学单位漠视社会需求量这个原驱力。
影视是综合艺术行业,需要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要深入了解行业需求,科学规划、均衡发展各学科专业,才能为社会提供急需的有用人才。
二是课程体系不完善。我国一些综合大学在影视、传媒类等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声音类课程相对很少,甚至有的学校直接省略了声音的相关课程。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河北传媒学院、武汉传媒学院、大连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等有“影视传媒教育”的高校,都没有录音专业。而编导、摄影、动画等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又缺少声音类课程,使这些接受“视听艺术教育”的同学缺少声音概念,声音在其专业创作中自然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三是缺少声音教学团队。国内影视声音创作专业人才短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高学历的“双师型”教师更少,师资匮乏,使很多高校录音艺术专业开办困难。甚至有的高校由于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已开办的本科录音艺术专业和专硕的影视声音创作也被迫停招,需进行整改。行业和高校都急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若断档,势必形成恶性循环。
高校影视声音创作人才培养思路
寻求政策扶持。高校的专业开设、招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针对社会需求,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限制或关停某些过多过泛就业困难的专业,扶持社会急需的小众稀缺专业,在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应发挥宏观调控和正确引导的作用。
学科专业合理布局,均衡发展。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和合格接班人的重任,培养有用人才就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各办学单位应深入社会调研,了解行业需求,合理规划专业布局,科学制订招生计划;避免急功近利,片面追求規模,漠视社会需求,盲目跟风发展。
影视是视听艺术教育,在教学和科研、创作与展演方面,非常需要各专业的相互支撑与配合,学科专业齐全和均衡发展是影视传媒事业壮大的基础,就如同一个人的四肢五官,只存在相互配合,没有谁更重要。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录音艺术专业相比传统专业,教师资源本就稀缺,尤其缺有理论深度和创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有的办学单位把招聘准入门槛设为博士和正高职称,这样的条件很难招聘到急需的教师。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招聘和引进政策,切忌好高骛远。
另外,还应注重自身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和学历,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强化专业教学,优化课程体系。按专业方向设置模块化课程群。录音艺术专业涉及的面很宽,主要从音响工程、音响导演、影视录音、音乐录音、电脑音乐创作几个方向培养人才。每个方向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不同,需要针对社会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分别设置各自的教学模块课程群。各模块的课程群以专业通识课程为基础,不同方向的专业技能课为核心,专业任选课为知识拓展,全面培养与职业岗位对应、社会急需的有用人才。
加强实践教学。录音艺术专业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至关重要。教学中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启发式教学,达到实践、实证、实战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把单纯接受教育的过程变成在学习中逐步挖掘自己潜能的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一是采用案例教学法。如选择经典影片进行案例分析,学习借鉴成功经验;二是跨专业联合教学。发挥综合艺术院校多学科专业优势,组织音乐和戏剧专业的师生到录音棚联合教学,共同分析问题,指导学生改进。三是项目教学。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创作完成影视作品,针对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声音进行设计与制作,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得到训练。
改革考核方式。技能类课程的考试,可因人设考。针对专业能力强的学生,设置较高难度考题,除完成项目操作、提交作品外,还要阐述操作或创作思路,考察学生的专业理念、拓展能力、组织管理和协调沟通能力。
实验室建设。录音棚、拟音棚、影视终混棚是学生实训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建设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广西艺术学院目前就已经投入了700多万元人民币进行录音棚、演出音响系统、混音工作室的建设,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提升专业认知度。人才培养与专业认知度和社会影响力有关,录音专业需要加大宣布力度。国内录音艺术专业的就业率每年都高达85%以上。云南艺术学院录音专业就业率位列全校第二;广西艺术学院录音专业在全校40多个本科专业的问卷调查中,获专业认可度和专业就业第一名;南京艺术学院的调查数据显示,录音艺术毕业生平均起薪全校排名第一,声音专业的可发展空间巨大。
结语
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不应只满足于“影视大国”的现状,更应向“影视强国”努力。要实现“影视强国”的梦想,影视作品数量与质量的同步发展就至关重要,声音作为影视作品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其滞后已成为制约影视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首先,人才培养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影视业声音人才短缺,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影视声音创作“人才荒”现象突出。加强高校影视声音创作人才的培养,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才能够促进我国影视业的发展。
其次,高校声音专业的师资严重匮乏,专业建设遭遇瓶颈,人才培养受限。而音乐、美术、设计等传统专业,办学和发展时间长,师资队伍充足,招生就多,后续高层次人才也更充裕,于是就不断扩大培养规模,形成局部人才过剩和浪费。录音专业则相反,条件越缺越限制,专业发展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专业设置、人才引进、招生规模等方面,要科学统筹协调发展,才能发挥各专业的特色优势,不能一味“锦上添花”,也需要“雪中送炭”。
最后,影视传媒类学校的“视听”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也应均衡发展,不能“只要眼睛,不要耳朵”。优化影视视听人才的培养方案,不断探索能够适应影视业发展所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影视作品质量,促进影视业发展,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文章呼吁:在影视创作中,应有对声音录制的理解和尊重;在影视教育中,需要对声音教育的重视与扶持。(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1.叶 阳:《宁波影视产业人才培养策略探析》,《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9)。
2.鲁昱晖:《中国高校影视专业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东南传播》,2016(7)。
3.王 然,宋艳丽:《高校影视艺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传媒论坛》,2018(15)。
4.高 杨:《中国高校影视专业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艺术教育》,201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356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