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地区壮语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连山地区的壮民在关于壮语的语言使用频率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代际差异现象:从年龄结构来看,年龄越大,壮语使用越频繁;年纪越小,普通话与粤语白话的使用就越普遍。事实证明,时代背景、婚恋关系和应试教育与家庭教育对壮语的使用有着重大的影响。目前从总体来看,壮语使用处于守势;粤语使用整体处于上升态势;而普通话或“官话”则是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新兴势力,随着地区教育的日渐发展和人员流动的日益频繁,普通话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关键词:连山壮族 壮语 使用情况 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3-0085-03
2018年7月,笔者随同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暑期培训班前往粤北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开展田野调查。连山境内民风朴实,民族团结,风景壮美,风光怡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是其先进而成熟的稻作文化。因地处南岭山地,除县城外,村镇分布皆较为分散,县域内整体土地资源利用率较高。
一、连山地区概述
连山地处广东省西北部,是粤、湘、桂三省(区)的接合地带,它北接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西连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县,东邻连南瑶族自治县,南交怀集县,是粤西地区壮族、瑶族的世居地。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成立于1962年9月,1967年自治县城迁吉田莲花坪,即今县城吉田镇,1988年连山归清远市管辖。全县15个乡镇场,除禾洞农林场外均通客运班车,全部管理区办事处和70%的自然村可通汽车。连山土地肥沃,宜林宜耕。山地占近九成,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1]。
连山县属低纬度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县境内世居民族有壮族、瑶族、汉族。壮族主要聚居在南部永丰、福堂、上帅、加田、小三江等乡镇及太保镇上坪管理区;瑶族主要聚居在西部三水乡及大旭山林场;汉族主要聚居在北部吉田、太保、禾洞、上草、大富、永和等乡镇。非世居民族有苗族、满族、回族、侗族、京族、黎族、蒙古族、土家族,但人口甚少,多数居住在县城。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但在长期共处之中,认同年拜兄弟,或者通婚的,比比皆是。
二、连山壮语使用现状
在壮区,壮汉两族均使用双语。连山壮族仍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但不论男女老少都通晓汉语。居住在壮区或与壮区相邻的汉族也通晓壮语。他们在壮区集市或与壮族打交道时,通常使用壮语。两族各自使用双语,体现出两族关系的密切和接触交往的频繁[2]。
就壮语使用的具体情况,笔者在以小三江镇三联村老市集为中心的走访调研中注意到,当地壮民关于语言使用的代际差异现象比较明显。
在60到70岁(出生时间约在1945年至1960年间)的老年人口中,他们使用壮语的能力是最为地道的,壮语是他们的母语,是他们使用最多的语言。在访谈中,当用广东白话(粤语)试着与他们交流时,虽然他们普遍有点犹豫,但还是能用相对简短的白话进行对话。当问及有关民生的比较难阐述的问题时,他们多会摆手示意,表示有点听不大懂。这充分反映了当地老年人对白话的陌生或是不常使用的现状。
调查发现,当地40到60岁(出生时间约在1960年至1975年间)的中年人口在访谈时往往表现最为活跃,同时双语使用能力也是最好的。他们不仅能用娴熟的壮语交流,广东白话也讲得相当流利。在与当地的25至40岁间(出生时间约在1975年至1990年间)的留守妇女和青年人进行交谈时,发现这部分人口不仅娴于壮语与白话,普通话虽然别口但表述没有问题。
从以上调查来看,当地壮民越是年轻,民族语言的使用反而越不频繁。目前,壮语往往成为家庭用语,而白话是家庭以外的广大区域主要使用的语言,普通话则是进入大城市,或办事时与县市级官方交流的标准语。通过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当地人面对不同交流对象,在语言的选择上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区分性与选择性。
三、连山壮语代际差异产生的原因
这种代际差异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受到时代背景、婚恋关系和应试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影响。
1.时代背景对连山壮语的影响
时代背景变化是造成连山壮语代际差异的首要因素。
笔者调查发现,出生时间约在1945年至1960年间的老年人,是成长并生活在新生的共和国最早的一批人,年龄集中在60至70岁。这代人的父母作为战争中的幸存者,对和平尤为珍惜。连山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在战争中因为地理位置偏僻、山脉连绵、交通不便、民族成分复杂而显得相对平稳。但在和平时期,这些在战争年代的有利因素全都成为了发展经济的最大阻碍。生产力落后,地区经济积贫积弱,文教卫事业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当为了保障沿海城市發展,连山这样的农业县市很快成为广州等主要城市的林木、粮食的供给源。客观上的城乡二元经济造成天然的隔离,农村户口亦将当地壮民牢牢束缚于土地之上。种种因素造成的人员流动困难,客观上不能为多种语言交流提供条件。“40”“50后”壮民成为连山地区“真正的农民的一代”。
出生时间约在1960年至1975年间的中年人口,是第一批面向沿海,走出连山的工作人群。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东南沿海的大刀阔斧、频频改革都给他们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象。当时他们还未成年,新生事物的大量涌入,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引起了他们探索外部世界的极大兴趣。在访谈中我们得知,这部分人普遍学历不高,只有初中或小学文化,但在成人之后一般都有或短或长的打工经历,有着在城市生活的阅历,在当地老年人看来,他们是对外面很了解的“明白人”。虽然他们在城市里多数做的都是基础工作,比如玩具厂、印刷厂员工,但出去做工,在外面挣钱贴补家用,单凭这一点他们已经很自豪了。这部分钱很大一部分用来翻建房屋和供孩子上学,还有的则置办轿车及生产工具,或者是在县城置办房产,做小生意或开店,等等。出去打工的他们,作为连山农村与大城市间的联系桥梁,既是城市的基础建设者,也是连山农村发展的彻底实践者,他们带来的新观念、新思想,对现代生活的新定义,彻底地改变了连山农村地区壮民的生活状态。随着他们“走出去”的脚步,当地壮民的传统房屋改变了样式,更多的壮民百姓也跟着他们走上了现代化的小康道路。他们是连山地区当之无愧的“流转在城市与壮乡的开拓一代”。 当地的25至40岁间的青年人群出生时间约在1975年至1990年间,绝大部分都是留守当地的年轻妇女,或是附近做生意的青年人。他们普遍有着繁缛的家务劳动,不仅要照顾家中年老的公婆,操持家务,洗洗涮涮,还要看管孩子。在交流中,他们的普通话说得虽然别口,但交流没有任何问题。家庭的责任,虽然禁锢了她们外出的脚步,但并未阻挡她们追求时尚的步伐,这一点可以从她们较为时尚的穿着上体现出来。相比而言,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是幸运的一代。当年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他们幼年成长的家庭经济相对宽裕,同时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极为重视,他们普遍有初高中文凭,还有人报考技术类院校,掌握了一技之长,这就为在城市扎根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在学历上,被调查者越年轻,其学历也往往越高。在访谈中,年轻人普遍谈到,长年的学校学习,使他们适应了白话的语言环境,自小习得的壮语变成了仅存在于家庭环境的交流用语,壮语中除很多对长辈的称谓语与部分地名词、固定语词经常使用外,其他词语使用越来越少。他们更喜欢用粤语白话和普通话交流。
2.婚恋关系对连山语使用的影响
当地年纪较长的壮民还告诉笔者,这群年轻人有比他们更为“大胆”的婚恋观,而且越年轻这种表现就越明显。在之后调研中笔者也发现,除与学校环境有关外,年轻人“婚恋观”的变化,也已成为壮语愈加边缘化的部分原因。
以前,壮族人基本都是本民族间的通婚,异族通婚很多时候也被限制在相邻的汉族地区,和瑶族通婚是最为少见的。其主要原因是,在连山本地,壮族比瑶族拥有的土地更肥沃,文化更发达,人口更多,在地理位置上也占有绝对的优势。囿于文化层次与少数民族身份的限制,壮族地区相对汉族地区来说经济发展稍显滞后,但比起过去因土地之争而被壮汉先民赶到山上去的瑶胞来说,他们又在经济与文化上处于上峰。这就使壮族同胞在婚配权利上也占有极大的优势,当地不乏有瑶族女子嫁入壮族人家的案例,但鲜有壮民愿意把女儿嫁给瑶族同胞的。
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广东地区的日渐发展,毗邻广州、深圳的连山青年壮民外出打工已成为普遍现象。进入大城市后,他们的交往对象更加复杂化。当地年轻人表示,很多壮族小伙都有汉族女朋友,这些汉族女性户籍所在地遍及贵州、四川、河南乃至东北。他们普遍在城市租房同居生活,有的甚至已经有了小孩。同时,因为当地瑶民外出者日渐增多,在外漂泊的孤独感让同为连山人的他们惺惺相惜,异族间建立情侣关系的也很普遍。当地老年人说,当地有个漂亮的壮族女孩前两年嫁到深山的瑶民家里去了,后来这种情况又发生过几例,甚至还有壮族小伙到附近连南瑶民家做上门女婿的,对此他们都是大为惊异又无可奈何。事实上,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有着自己的爱情观念,就如他们所说的“都已经出来了,合适才是最重要的”。同时,其尚处中年的父母也有着比以前的老辈人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包容的婚恋观,这些都共同促成了年轻人跨族间婚姻的产生,而这种情况在以前却是很难想象的。
跨族婚姻的产生虽然令人赞美,但为了婚姻和谐与交流便利,很多时候却要以牺牲对方母语或方言为代价。在这种情况下,普通话和粤语常常作为桥梁,成为新生情侣或夫妻日后生活用语的主要选择,这些都成为壮语不被重视的部分原因。
3.应试教育与家庭教育对连山壮语的影响
现实中,不管他们是积极走向城市的一代,还是婚姻关系更加融合的一代,壮语在年轻人的生活中所出现的频率事实上都已经大幅度降低。虽然连山地区早年就在国家号召下开展“双语教学”的工作,但是为了应对应试教育,为了“对学生的前途负责”,壮语教学的功效并不显著。壮语在应试教育中的缺考,学校普通话教学的普及也已成为壮语不被重视的原因。
此外,学校与社会,乃至广播、卫视都通行白话与普通话,种种的语听环境,都大大挤压了壮语的使用空间。在访谈中,有村民告诉笔者:“壮语虽在他们很小的时候被最早习得,但在后续的使用上却成为应用领域最狭窄的一种语言,真的感觉非常失落。”关于这一点,身为“80后”“90后”,有着父母身份的年轻人们,对此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因为身为父母的他们普遍受过较高水平的教育,为了能让孩子更快地适应现代生活,在孩童出生后,除了有长辈在的必要场合使用壮语外,他们在生活中特意只讲粤语和普通话,以减少孩童学习壮语的环境。新时期,随着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日益发展,城乡交流更加紧密,壮语在新一代壮族儿童的生活环境中日渐缺少了家庭这个主要的习得平台,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壮语地位的沦落。
四、结语
关于目前连山地区壮民的语言使用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壯民总体来看,壮语使用处于守势,壮语继承情况不容乐观;粤语使用人数最多,处于上升态势;而普通话或“官话”则是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新兴势力。随着地区教育的日渐发展和人员流动的日益频繁,普通话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年龄结构来看,年龄越大,壮语使用越频繁;年龄越小,普通话与粤语白话的使用就越普遍。
壮语作为一种传至现代的古老语言,是书写连山壮族历史的重要工具。当今时代,面对壮语传承土壤日渐缩小,使用人数逐渐减少的情况,如何采用政策加实践相结合的办法更好地宣传与使用壮语,是我们每个民族学工作者都该思考的问题。
从采访结果来看,虽然连山地区的汉、瑶、壮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 但总的发展趋势,是在逐渐地融为一体。经济发展这把双刃剑,为连山百姓带来了物质上的安康,但对连山壮族固有的语言、习俗和文化亦形成了挑战。也许,这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们不能要求一切都墨守成规,保持原有的样子,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民族融合也是历史的必然。时代所带来的融合变迁正改变着目前连山的一切。壮民百姓在与各民族的互动、融合的过程中,也将会逐渐形成自己语言的使用特色。
参考文献:
[1]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志[Z].北京:三联书店,1997:4.
[2]练铭志.试论广东壮族与汉族的历史关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2):90.
责任编辑:赵慧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373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