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危机防范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本文对山东某高校2013-2018级新生共21637人的心理普查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基于心理普查的UPI数据分析,讨论新生的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而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防范机制进行探讨,从而进行提前预警和干预。
关键词:心理普查;心理健康;心理危机
学者对心理危机的界定大同小异,概括来说他们均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由于各种因素遭受挫折,自身又无力解决时的心理失衡状态。心理危机个体表现出的共性可以帮助我们对特定的人群进行识别,高校心理普查的目的和作用就是能够掌握该群体的特征,从而建立心理危机的防范机制进行提前预警和干预。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山东某高校现存的2014-2018级心理普查资料,通过对基于心理普查的UPI数据分析,剖析大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而对心理危机的防范机制的建立进行探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山东某高校2014级、2015级、2016级、2017级、2018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剔除没有完成的无效问卷。一般而言,入校后的9-10月,在开展完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新生军训完,正式上课期间由辅导员组织以学院班级为单位在学校机房集体测试。
1.2方法
心理普查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即UPI)作为筛查工具,我们采用樊富珉等人于1993年修订的标准,该套量表由学生基本情况、60个项目(包含4道真伪题,4个关键题目)、4道开放题。在新生开始上课一段时间(1个月左右)(待学生心绪平静,恢复日常生活学习状态),以院系、班级为单位通过网络集中测评,时间在30分钟左右时间内完成。测验完成后,根据测试所得相关数据,与学生面谈,进一步确定心理困难人群,建立心理档案,跟踪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统计分析用SPSS20.0for windows软件。
2.结果
2.1近六年心理健康普查基本情况统计
六年来,“一类问题”学生即阳性学生平均筛出率为20.32%。二类学生平均筛出率为23.56%,三类学生平均筛出率为55.46%,见表1。横向来看,2015级一类学生筛出率较低,2016级一类学生的筛出率较高,除此之外,其他年份基本成上升趋势。二类学生的筛出率则变化不大。
2.2第一类学生中参与面谈学生筛查结果
在高校学生心理工作中,凡是符合第一类标准的学生,一般要求约请面谈。但是因为咨询老师有限,目前该高校只对第一类筛查标准筛查出的总分大于25分和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进行了面谈,并根據程度不同分为A、B、C三类(A类: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例如各类神经症、或有精神分裂症倾向等,明显影响正常生活、学习;B类:可能存在某些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不协调,新环境不适应等;C类:无特殊问题者,症状暂时不明显或已解除)。由表2可以看出,近六年来,该高校平均筛出A类学生5.1%,B类学生平均筛出率在22.48%,C类学生平均筛出率为72.4%。因此,第一类学生中大约有27.58%的学生需要更加关注。
2.3有自杀意念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在心理危机干预中,自查意念是重要的参考指标。第25题作肯定选择者,近六年间该校共计539人,所占比例为2.49%。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有自杀意念学生的UPI总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学生,t=23.32,P<0.001,这说明,有轻生意念学生发生心理危机的可能性明显要高,在后续的危机防范中要重点加强。
2.4 各项目选择频度统计
为进一步理清学生心理特点,我们分别计算在UPI各项目上做肯定选择的人数及其占施测总人数的比率。经统计发现,在选择频度上排在前几位的项目每年变化不大。其中对容易拉肚子或便秘、脖子、肩膀酸痛、缺乏耐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思想不集中、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爱操心、对脏很在乎、记忆力减退、情绪易破坏、在乎别人的视线等多个题项的选择率超过了40%。
3.讨论
3.1 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统计数据结果结合面谈结果显示,大学新生容易产生的几种不良心理如下:第一,情绪不稳定,意向消极问题,如新环境适应性焦虑、思想不集中、情绪容易遭到破坏等;第二,人际关系困扰,如宿舍关系不够融洽、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总注意周围的人、过分在乎别人的眼神等;第三,一定神经症倾向,尤其表现为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对脏很在乎、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等;第四,自信心问题,有的自卑,有的狂妄自大;第五,压力问题,如父母期望过高等;第六,求助问题,纵观2013-1018级学生统计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有健康或心理方面想咨询的问题。这也与张煜桐2017年对医专学生所做研究结论相似。此外,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更加值得关注,这也是心理危机干预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因此,这部分人群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
3.2 “三早”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机制的建立
3.2.1 早发现
早发现第一、二类学生。对于第一类学生中有轻生念头的学生需要积极关注,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普遍问题,也要引起重视,参考心理测试的结果,有针对性开展心理辅导。第二类学生一般情况下,要给予积极关注,但不排除向第一类转化的情况,因此,对于第一二学生要早发现。
早发现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寄养家庭,以及有精神疾病遗传史的家庭。大多数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出现危机与原生家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家庭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能量,一旦家庭出现问题,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可能性也随之上升。
早发现情绪、情感、人际、学习等出现重大变化者。这些变化极易影响人的心理,诱发心理危机,如应激障碍会导致学生产生自杀或暴力攻击他人行为。此外,还要早发现有学习上功课不及格三门以上的学生、人际关系紧张的学生、失恋后情绪波动大的学生等。 3.2.2 早预防
发挥“四级网络体系”作用,早将心理危机干预关口前移。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网络体系,加强对各级网络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四级工作平台的工作能力,心理危机的发现往往是发生者身邊人,因此这四级网络体系可以早预防危机出现。
及时建立动态心理危机学生档案。仅仅依靠数据,对学生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个体自描述,师生的描述,以及行为分析也是必要的,并按照学生问题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教育和动态管理。另外,学校心理中心及时更新危机学生的情况记录,如休学复学等,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拓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尊重生命,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积极宣传“生命第一”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塑造“理性平和”的阳光心态。对于入学前已被医院确诊为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加强引导,叮嘱其按时服药,对于患者身边的学生更要积极引导,正确看待心理疾病,帮助患者克服畏惧同学不敢服药心理。
3.2.3 早干预
团体辅导,解决成员存在的相似的心理障碍问题。目前,利用公众号等融媒体形式,许多高校尝试线上招募存在相似问题的同学,招募的学生形成团体小组,做拓展训练,解决问题。如我们曾针对对某宿舍出现的人际关系问题的学生进行人际关系团体互助小组。此外,心理健康讲座也可以看做一种特殊形式的团体辅导。
个体咨询。针对普查出的学生的特点,对于心理状况不良的学生,有针对性给予心理咨询,使学生情绪得以释放疏泄,促进学生人格成长,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大学生活以及今后的成长过程。
转介。从心理危机分类来看,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应激性心理障碍极易诱发心理危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相关规定,如果在心理辅导中发现异常,尤其发现学生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需要及时转介到医疗机构的心理门诊,从而做进一步的心理治疗。
[参考文献]
[1]黄婷婷.剖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与干预措施——基于一起案例的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7).
[2]张煜桐.医专新生适应性的量化与质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
[3]尹红霞,王红菊,赵 银,魏亚慧.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和快速反应机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5).
[4]黄婷婷.剖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与干预措施[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7).
[5]郭凯娟,刘志永. 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和快速反应机制研究——基于心理普查UPI数据分析[J].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4).
[6]李娟, 逄峰.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策略研究[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7]滁州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新生心理健康UPI调查报告 王会 ;张军;《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9-15.
[8]马雪芬.论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应对途径[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基金项目:2016年山东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一般资助类项目(J16YB55)。
(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学生处,山东 济南 2503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462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