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型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正在向2.0迈进。在此背景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义成为必然,引导者成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应然角色,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教师角色 引导者
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指出“深化信息技术助推教育改革”这一培养卓越教师的重要举措。从国家颁发的文件可以看出,国家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工作的重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与挑战,因此,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是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在《教育大辞典》中,教师角色被定义为:“教师自身的及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的行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实际角色行为;二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
教师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社會地位和价值取向。从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看,教师角色经历了三次变化:第一次是道德本位阶段,教师是一种教化的形象;第二次是知识本位阶段,教师是教书匠的形象;第三次是人本主义发展阶段,即进入教育信息化时代[1]。不同时代对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教师本身也在进行着不同的角色转换。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指对传统教师角色批判继承的动态过程。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无论教师的实际角色还是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都被赋予了转换的必要性和时代性。
一、作为“道德引导者”的教师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说法,体现了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教师被赋予了神圣的道德使命。从一方面来看,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从另一方面来看,教师应该通过自身良好道德品质影响学生,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以人为本”的教育。但纵观我国的教育现实,“师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而偏离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师道”,尤其处在教育技术和工具相对发达的时代,教师能否做到从“道德”层面引导学生是衡量其是否是“真教育”的重要维度。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向 “道德引导者”的转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首先,信息化时代所具有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开放性等特点,提供了接受各种各样信息的途径,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受到各种各样价值观的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原有的道德信念,但越是如此,教师就应该越坚定其理想信念,用知识技能与道德武装自己,做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道德引导者”。其次,信息化时代带来了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而应是“教学相长”,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一种相互尊重的民主与平等的关系。最后,教育信息化时代,终身学习的理念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教师应该回到教育本身来看待教育的对象—学生,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道德引导者”。
韦伯将权威分为传统型权威、法理型权威和卡里斯马型权威三种,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把教师的权威分为这三种。传统型教师道德权威主要指来自于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教师道德权威,教师与“天、地、君、亲”具有同等的天然的权威;法理型的教师道德权威主要强调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权利是国家赋予的,教师是对下一代进行德育的法定社会代表,受到了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卡里斯马型教师道德权威指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言传和身教,使学生自愿接受,它强调教师通过自身丰富的知识、强大的能力以及高尚的品德对学生进行引导。由此来看,作为“道德引导者”的教师既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道德角色的传承,也是教师的角色义务,更是教育信息化时代一位“好老师”的重要标准。
二、 作为“知识引导者”的教师
在传统社会中,教师几乎是知识唯一的传播者,被赋予了至高的权威,但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传统教育赋予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垄断者的地位已经受到严重冲击。特别是在“泛在学习”理念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今天,泛在学习(U-Learning)就是指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其目标是创造让学生随时随地利用任何终端都能进行学习的教育环境[2]。泛在学习对以往教师的“知识权威”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知识获取的渠道发生了变化。学生可以多种渠道获得知识,如各种搜索引擎、APP等,教师“知识真理”的化身早已被打破。其次,知识学习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以往课堂上以书本知识为主的“知识吸收者”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如今以需要的知识为主的“知识建构者”。最后,知识学习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以往课堂上“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能讲一学期课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3]”,学习者可以通过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甚至人机交互进行学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早已不是知识的掌控者,学生也不再是纯粹的知识吸收者,那意味着教师已经失去“知识权威”了吗?笔者恰恰认为,正是教育信息化的挑战,让教师的“知识权威”的角色在自我否定中发展,去寻求适合时代背景的新角色,正是上述维度中“知识权威”的不复存在,才让教师以“专业人员”的角色从各个方面引领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学习和建构。例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各种获取知识的渠道,引导学生采用各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建构适合自身的知识架构,以更好地实现其个性化发展。因此,这里的信息化时代教师的角色应该是“知识引导者”,这既是社会和时代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也是一名“时代教师”的自我发展之路。
三、作为“人本引导者”的教师
在“天地君亲师”的伦理定位中,教师似乎对学生天经地义地拥有绝对权威,这种以“礼法”为核心的教师权威一开始就建构在师生不平等乃至“对立”的预设关系上,其外在权威的滥用使学生丧失“人之为人”的根本—主体意识[4]。
教育信息化不仅把信息技术带到了教育当中,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人本主义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弗洛姆认为教师是爱的实践者,他认为,“成熟的爱是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5]。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包括知情统一的教学目的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及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这些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对传统教师角色定位形成了挑战[6]。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作为“人本引导者”的角色是必然的。首先,教育信息化时代带来种种便利的学习途径和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略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缺失,而教育中的“人本主义”理念所倡导的师生之间情感和态度的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等,可以促进信息化时代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其次,回归到教育的目的来看,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更好发展,在具有复杂性、爆炸性等特征的教育信息化时代,对教育本质的呼唤成为了时代需求,而“学生为本”恰恰是对教育本质的回答。最后,“人本主义”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者,而是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推动学生实现学习目标。正如罗杰斯所说:“教师要如同学习的一位向导,如同解决问题的模范,如同一种发动学习过程的催化剂,如同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助力,以及如同学生能带着他们的问题来拜访的朋友。”[7]
时代在变化,但是教育为了让人更好发展的使命却一直没变,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为了实现学生更好的发展,教师必须有做好“引导者”的时代角色。
教育信息化时代对以往的教师角色提出了挑战,而“引导者”则是符合时代背景的教师角色转换路径,那教师如何做好“引导者”从而实现其角色的适时转换呢?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师要“甘为人梯”,“甘为人梯”并不意味着单纯的奉献与牺牲,而是意味着更多的支持与引导,教师要具备相应的“甘为人梯”的能力和素养,而这一切的获得,基础是学习[8]。
“知识引导者”“道德引导者”与“人本引导者”之间并不是相互矛盾和分裂的,而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来看,“知识引导者”是“道德引导者”和“角色引导者”的基础,“人本引导者”则是“知识引导者”和“道德引導者”的理念指引,而“道德引导者”则是“知识引导者”和“角色引导者”的具体实践。
《学会生存》里说道:“从终身教育的立场和当前人类知识的现状来看,把教师称为‘师长’(Masters)。教师的职责表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刺激思考。除了其正式职能以外,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力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按照这个样子发展,就不是真正的民主教育。”[9]在变化迅速的信息化时代,教育正在期待着关键人物—教师实现其符合趋势的角色转变,成为一名好的“引导者”,这是教育对教师的时代诉求,也应是教师的自我发展追求。
参考文献
[1] 赵倩.论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型[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35-137.
[2] 马秀麟.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
[3] 马秀麟.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
[4] 张良才,李润洲.论教师权威的现代转型[J].教育研究,2003(11):70-75.
[5] 弗洛姆.爱的艺术[M].刘福堂,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
[6] 籍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的教师角色转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12):1-3.
[7] 万云英等.当代国外教学流派[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13.
[8] 胡东芳.从“教”者走向“学”者—论教师内涵性专业发展路向及其实现[J].教育发展研究,2010(12):77-82.
[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7-108.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64551.htm